学术投稿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对大鼠肾盂肾炎的疗效

匡海学;吕邵娃;刘玉婕;王秋红

关键词:线叶菊, 抗感染, 肾盂肾炎, 白介素-2, N-乙酰萄糖胺酶/尿肌酐, 脏器系数
摘要:目的:探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抗炎及对肾盂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分正常组、模型组、线叶菊总黄酮组,分别ig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53.0 mg·kg-1)、线叶菊总黄酮(144.0,288.0,576.0mg·kg-1)连续3d,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并同时向膀胱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肾盂肾炎的病理模型,分模型组、线叶菊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403.2 mg·kg-1,相当于线叶菊生药5.6 g·kg-1)、中(201.6 mg·kg-1,相当于生药2.8 g·kg-1)、低剂量(100.8 mg· kg-1,相当于生药1.4 g·kg-1)组及头孢克肟胶囊(36.87 mg·kg-1)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给同体积水(10 mL·kg-1).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尿N-乙酰-β氨基葡糖胺酶(NAG)/尿肌酐(UCr),给药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及血清白介素-2(IL-2)的含量,并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结果: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分别为41.8%,20.20%,12.20%,降低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26.79%,16.39%,10.82%.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组对大鼠尿NAG/尿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的左肾指数和血清IL-2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光镜观察结果亦显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炎症损害,改善肾功能,对肾盂肾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大鼠免疫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交试验法优选傣药海芋的炮制工艺

    目的:优选傣药海芋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出物、有机酸、针晶含量为指标,对浸泡时间、切片厚度、用水量3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为按10 mm厚度切片,10倍量水浸泡7d,每日换水1次.结论:优选的工艺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赵寅;莫莎莎;杨詹詹;郑涛;梅之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胆胰宁对慢性胰腺炎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胆胰宁(DYN)对慢性胰腺炎(CP)大鼠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进而探讨该方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机制.方法:用腹腔注射L-精氨酸的方法制造慢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柴胡汤丸组,胆胰宁低、高剂量组,观察胆胰宁治疗4周后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胆胰宁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提高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SOD活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胰宁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降低大鼠血清及胰腺MDA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胰宁能够有效地提高慢性胰腺炎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SOD活性,降低其血清及胰腺组织MDA的含量,能够有效地对抗慢性胰腺炎形成过程中的胰腺组织损伤,从而对慢性胰腺炎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作者:赵铁华;唐晓勇;盛丽;刘国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多指标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方法:以黄芪甲苷、金丝桃苷及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为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60 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贾媛;恽菲;常星洁;刘志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

    目的:观察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0名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消瘀贴贴脐,对照组给予口服桂枝茯苓胶囊(0.93 g/次,2次/d).均15d为1个疗程(月经前),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盆腔血流等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盆腔静脉血流等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作者:陈冬梅;姚石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普通鹿蹄草的化学成分Ⅰ

    目的:研究普通鹿蹄草Pyrola decorata H.Andr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色谱、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梅笠草素(1)、齐墩果酸(2)、熊果酸(3)、鹿蹄草素(4)、香草酸(5)、pomolicacid(6)、maslinic acid(7)、colosic acid(8)、3-β-O-α-L-arabinopyranosyl siaresi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9)和ziyuglycoside l(10).结论:化合物1~10为首次从普通鹿蹄草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10为首次从鹿蹄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园园;陈晓辉;金哲史;毕开顺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13例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的疗效.方法:13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1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胃瘫缓解时间(16.60±7.21)d.痊愈率7.69%;有效率92.31%.症状显效率30.77%;症状有效率69.23%.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有助于胃癌术后胃瘫的恢复.

    作者:杨中;杨国旺;徐咏梅;唐武军;韩冬;张萃;王笑民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

    目的:分析丹参有效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方法:采用HPLC,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乙腈-0.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280 nm,流速1.0 mL· min-1.分别测定丹参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和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参有效成分的分布部位不同,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栽培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933.6%,1 554.7%,700%,268.4%,56.6%,61.1%;野生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393.0%,1 822.0%,235.7%,150%,62.8%,90.4%;栽培丹参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丹参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异证实丹参传统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丹参资源.

    作者:赵希贤;赵鸣舒;陈玉婷;龚卫红;李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山茱萸纳米软胶囊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目的:制备山茱萸纳米软胶囊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山茱萸纳米混悬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脂溶性成分熊果酸、水溶性成分马钱苷的含量.结果:熊果酸进样量在1.132 ~5.660 μg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98.90%,RSD 1.85%;马钱苷进样量在0.176 ~0.880μg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99.12%,RSD 1.2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作为山茱萸纳米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张乐;李兴华;马小亚;雷建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基于顶空静态进样技术的中药鬼针草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目的:建立顶空静态进样快速分析鬼针草低温易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静态加热萃取技术,提取鬼针草低温易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鉴定出鬼针草中24个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α-蒎烯、α-人参烯含量高,分别为25.19%,12.29%.结论:GC-MS结合顶空进样技术,分析鬼针草中的低温易挥发性化学成分信息,寻求中药气味主观认识的化学成分客观表征,为中药采集术语和采集经验的客观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李勇;蒋海强;巩丽丽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疏肝活血方促进缺血组织HIF-1α,HGF,VEGFmRNA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疏肝活血方对肢体缺血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BALB/c裸鼠64只,随机分为疏肝活血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股动脉结扎法建立裸鼠肢体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1,2,3,4周观察各组裸鼠肢体缺血状态的改变,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肌肉组织一般形态学及微血管数的改变,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IF-1α,HGF,VEGF基因在缺血肌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疏肝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裸鼠肢体的缺血状态;术后2~4周,疏肝活血方组裸鼠缺血肢体肌肉中的微血管数(MVC)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疏肝活血方组裸鼠缺血肢体肌肉中HIF-1α,HGF和VEGF的mRNA表达明显强于模型组.结论:疏肝活血方具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能够明显上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HIF-1α,HGF,VEGF的mRNA表达水平.

    作者:刘艳玲;郑巧楠;袁明殿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药用辅料山梨醇中的镍元素及其不确定度评价

    目的:以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药用辅料山梨醇中的镍元素,并建立其不确定度评价.方法:药用辅料山梨醇经甲基异丁酮提取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元素,并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价.结果:对2个厂家共12批样品进行测定,镍含量分别为0.035 l,0.027 3μg·g-1,RSD 0.54%,定量检测限为0.02 mg·L-1,回收率100.15%,专属性试验表明阴性样品无干扰.供试品溶液及原子吸收光谱仪不确定度贡献率分别为84.01%,15.99%.结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能满足镍元素的测定要求,为药用辅料山梨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吕尚;魏惠珍;饶毅;罗晓健;晓小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AA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AAN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强的松组、中药+强的松组,其中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均为20只.模型组、中药组、强的松组及中药+强的松组按100 mg·kg-1·d-1剂量予马兜铃酸A纯品连续ig3 d建立AAN模型;从实验第6天开始,中药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按生药量计为3.55 g·kg-1·d-1,10 mL·kg-1 ·d-1)ig,强的松组予强的松(0.5 mg·kg -·d-1 )ig,中药+强的松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3.55 g·kg -·d-1)+强的松(0.5 mg·kg-1·d-1)ig,模型组和正常组则予蒸馏水10 mL·kg-1·d-1ig;连续给药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以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cl-2mRNA,Bax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模型组大鼠肾组织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强的松组和中药+强的松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中药+强的松组的作用佳(P<0.05).TUNEL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肾小管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则有大量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强的松组和中药+强的松组凋亡细胞数均减少(P<0.05);而中药+强的松组凋亡细胞数减少为明显(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参与了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能减轻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但联合强的松治疗疗效更佳.

    作者:史伟;黄仁发;陈延强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阿魏化痞膏贴膏剂的制备工艺

    目的:以丙烯酸酯压敏胶为基质制备阿魏化痞膏贴膏剂,对制备工艺进行初步优化.方法:通过测定贴膏剂的持黏力和180°剥离强度结合外观指标优化贴膏剂组方.结果:优化过的阿魏化痞膏贴膏剂组方为水0.40g,乙醇0.30 g,丙烯酸酯压敏胶4.50 g,丙烯酸树脂0.30 g.贴膏剂,平均180°剥离强度0.33 kN·m-1,平均持黏力15.45 h.结论:贴膏剂外观指标良好.

    作者:苏玉珂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乌药提取物对胃实寒模型大鼠cAMP,cGMP,GAS,MTL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药对胃实寒模型大鼠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模型组大鼠采用寒冷刺激法造模3d制备胃实寒模型,按前后体重差随机分成8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吗丁啉组、红花水煎液组、乌药水煎液组、乌药挥发油组、乌药醇提液组、乌药水提乙醚萃取物组、乌药醇提乙醚萃取物组,乌药各提取物给药剂量均为生药1.64 g·kg-1,第4d造模后10 min,给药组ig相应药液10 mL·kg-1,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h后进行第2次给药,以酚红法测定胃排空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cAMP,cGMP,MTL和血清GAS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5),cGMP,cAMP/cGMP降低(P<0.05),cAMP,GAS,MTL值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乌药水煎液、乌药挥发油、乌药醇提乙醚萃取物能明显抑制胃排空率(P<0.05或P<0.01);乌药水煎液和乌药挥发油能明显升高cAMP含量(P<0.01),乌药水煎液、乌药挥发油、乌药醇提液、能够明显降低cGMP含量(P<0.0l),乌药水煎液、乌药挥发油、乌药醇提乙醚萃取物能明显升高cAMP/cGMP(P<0.01).结论:乌药水煎液、挥发油和醇提乙醚萃取物组能够明显抑制胃排空,明显升高cAMP/cGMP.

    作者:聂子文;郭建生;陈君;张猛;刘红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葛根素聚维酮K30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目的:制备葛根素-聚维酮(PVP) K30固体分散体以提高葛根素的溶出速率.方法:以PVP K30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葛根素-PVP固体分散体,并优选葛根素和PVP K30的佳比例.通过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固体分散体的性质进行评价.结果:以佳比例(葛根素-PVP K30 1:3)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葛根素的溶出速率是原料药的2倍;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葛根素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并可能与PVPK30有氢键形成.结论:采用溶剂法制备葛根素-PVP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葛根素的溶出速率.

    作者:韩立炜;张贵英;龚卫红;韩志东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地锦草滴丸的制备工艺

    目的:优选地锦草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从药物与基质配比、冷凝柱长、滴头内径等方面进行选择.结果:滴丸成型佳工艺为PEG4000-PEG6000(1:7)为基质,药物与基质的质量比1:3,药液熔融温度(82±2)℃,冷凝液甲基硅油,冷凝柱长15 cm,冷凝温度(1~3)℃,滴头内径3.0 mm,滴速30 d-min -1.结论:选取的处方及滴制工艺合理、简便.所制滴丸外观质量好,丸重差异小.

    作者:杜艳;丁红;韩奋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寒、热方剂对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GAS,MOT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作用及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空白组、病模型组、病证结合模型组、证模型组.采用寒(冰水、氢氧化钠NaOH)、热(8%干辣椒粉的乙醇混悬液)因素,连续ig7 d,建立胃寒、热证模型.随后给予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含生药1.8 g·kg-1)、热性方剂(理中丸,含生药3.6 g·kg-1)ig,连续4d.末次给药后禁食30 h,ip消炎痛,建立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受试大鼠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OT)的含量,比较寒、热方剂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血清GAS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单消组、寒消组、热消组、单热组MOT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热因素组升高显著.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分别显著降低热模型组、寒模型组GAS,MOT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可行性;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降低血清GAS,MOT的含量而实现.

    作者:李冀;柴剑波;李胜志;胡晓阳;肖洪彬;陈宝忠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小儿泻痢片质量标准

    目的:建立小儿泻痢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白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结果:TLC鉴别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分析过程中,盐酸小檗碱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分离效果好,盐酸小檗碱进样浓度在0.03 ~0.48 g·L-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 =0.999 9),平均回收率97.36%,RSD 1.41%(n=6).结论:采用此法测定小儿泻痢片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准确可靠,简便易行,所建的标准可用于小儿泻痢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高玉琼;刘文炜;李凤;刘建华;霍昕;杨迺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千里光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

    目的:研究千里光花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利用同时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杯碟法对千里光花挥发油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2个化合物,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9.59%,主要成分为(E)罗勒烯(14.60%),橙花叔醇(13.57%),α-蒎烯(12.95%),(Z)罗勒烯(11.67%),2-萘胺(6.98%);千里光花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没见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析结果可为千里光花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甘秀海;王瑞;梁志远;赵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山芝麻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目的:研究山芝麻水提物( helicteres angustifolia)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的作用.方法:将DHBV-DNA阳性麻鸭随机分为山芝麻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拉米夫定50 mg· kg -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用药前、用药第7,14天及停药第7天,取静脉血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DNA含量.治疗后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拉米夫定组用药后血清DHBV-DNA水平迅速降低,停药后立即反跳;山芝麻高、中剂量组用药7,14 d血清中的DHBV-DNA显著降低(P<0.05或P<0.01),停药后仍表现有持续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及停药过程中山芝麻低剂量组血清DHBV-DNA变化不明显.镜下观察显示山芝麻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组鸭肝脏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改善.结论:山芝麻在鸭体内有一定的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作用,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

    作者:黄权芳;杨辉;韦刚;林兴;张士军;黄仁彬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