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指标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

贾媛;恽菲;常星洁;刘志辉

关键词:黄芪甲苷, 金丝桃苷, 二苯乙烯苷, 提取工艺
摘要:目的: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方法:以黄芪甲苷、金丝桃苷及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芪葵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为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60 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羌活油微乳液的配制及其稳定性考察

    目的:制备稳定的羌活油微乳液.方法:羌活挥发油加入微乳组分制备成O/W型的微乳液并测定其平均粒径,通过观察微乳液外观性状的变化,考察温度、盐、氢氧化钠和高速离心等因素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羌活油微乳液平均粒径为18.6 nm,加温、高速离心试验对羌活油微乳液稳定性无影响;盐类对微乳液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羌活油制成微乳后稳定性较好.

    作者:王巍;田雪峰;张国兴;鞠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伤寒论》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

    目的:在建立《伤寒论》常用73味“药力”的基础上,根据“药证相应”、“方证相应”原理,将《伤寒论》中药、方、证全部放到一个具有客观的相对精确数据要求的数学模型中,试图用现代数学语言解析中医的临床经验、药物性能和辨证术语,客观展现抽象的中医概念,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方法:应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模型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伤寒论》方证质点对应规律进行空间描述并进行数学三维解析及量化表达.结果:在获得有关《伤寒论》药、方、证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将《伤寒论》方证对应质点图形化、量化显示在模型软件的空间坐标系中,通过数学三维解析使传统的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图形化、量化表达.结论:利用模型软件可以清晰地演示《伤寒论》中药、方、证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轨迹,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的同时,也客观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为中医的量化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路振宇;包巨太;王国权;郑彩慧;齐峰;晏斌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李萍萍:坚持中西医结合开拓肿瘤治疗新途径——记北京肿瘤医院李萍萍教授及其科研团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藏药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藏药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离鉴定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得率为3.08%,分离得到47个色谱峰,鉴定出40种成分,主要成分是四十四烷(30.63%)、三十六烷(20.15%)、二十八烷(16.27%)、DL-α-生育酚(8.39%)、二十七烷(6.29%)、亚麻酰氯(1.87%)和石竹烯(1.64%)等.结论: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是藏药甘扎嘎日的药效组分之一.

    作者:热增才旦;刘斌;刘慧;董芳;王英锋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HPLC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目的: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丹参索和丹参酮ⅡA以及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方法:用HPLC法,采用Discovery C18柱(25 cm ×4.6 mm,5μm);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A)-0.5%醋酸水(B),洗脱梯度(0 ~ 10 min,9% ~75%A;10~40 min,75%A),流速为1 mL· min -,检测波长为275 nm;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20:80),流速为1 mL· 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0.099 6~1.195 2 μg(r= 0.999 9),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为0.026 ~0.312 μg(r =0.999 9),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3%,100.24%,RSD 1.28%,1.53%;三七皂苷R1线性范围为0.0926~1.1822μg(r=0.9997),人参皂苷Rg1线性范围为0.1608~1.9296 μg (r=0.9999),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7%,101.42%,RSD为1.07%,2.43%.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以及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魏宏伟;刘沛;刘翠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千里光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

    目的:研究千里光花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利用同时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杯碟法对千里光花挥发油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2个化合物,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9.59%,主要成分为(E)罗勒烯(14.60%),橙花叔醇(13.57%),α-蒎烯(12.95%),(Z)罗勒烯(11.67%),2-萘胺(6.98%);千里光花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没见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析结果可为千里光花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甘秀海;王瑞;梁志远;赵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对大鼠肾盂肾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抗炎及对肾盂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分正常组、模型组、线叶菊总黄酮组,分别ig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53.0 mg·kg-1)、线叶菊总黄酮(144.0,288.0,576.0mg·kg-1)连续3d,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并同时向膀胱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肾盂肾炎的病理模型,分模型组、线叶菊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403.2 mg·kg-1,相当于线叶菊生药5.6 g·kg-1)、中(201.6 mg·kg-1,相当于生药2.8 g·kg-1)、低剂量(100.8 mg· kg-1,相当于生药1.4 g·kg-1)组及头孢克肟胶囊(36.87 mg·kg-1)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给同体积水(10 mL·kg-1).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尿N-乙酰-β氨基葡糖胺酶(NAG)/尿肌酐(UCr),给药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及血清白介素-2(IL-2)的含量,并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结果: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分别为41.8%,20.20%,12.20%,降低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26.79%,16.39%,10.82%.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组对大鼠尿NAG/尿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的左肾指数和血清IL-2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光镜观察结果亦显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炎症损害,改善肾功能,对肾盂肾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大鼠免疫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作者:匡海学;吕邵娃;刘玉婕;王秋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药用辅料山梨醇中的镍元素及其不确定度评价

    目的:以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药用辅料山梨醇中的镍元素,并建立其不确定度评价.方法:药用辅料山梨醇经甲基异丁酮提取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元素,并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价.结果:对2个厂家共12批样品进行测定,镍含量分别为0.035 l,0.027 3μg·g-1,RSD 0.54%,定量检测限为0.02 mg·L-1,回收率100.15%,专属性试验表明阴性样品无干扰.供试品溶液及原子吸收光谱仪不确定度贡献率分别为84.01%,15.99%.结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能满足镍元素的测定要求,为药用辅料山梨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吕尚;魏惠珍;饶毅;罗晓健;晓小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蒡子脂肪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不同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EG-20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5μm×0.32 mm×30 m);气化室温度280℃,FID检测器,温度300℃,柱温初温165℃,保持3 min,以3.5℃·min -1升至205℃,然后以35℃·min-1升至230℃,保持22 min.载气氮气(99.99%).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媒,提取10批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生品及5批不同产地炮制品中的脂肪油,经甲酯化后,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物,进行测定比较.结果:亚油酸在0.122 3~ 1.958 1μg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8);油酸在0.039 2~0.626 4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棕榈酸在0.037 2~0.596 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各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均以亚油酸含量为高,炮制前后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的质量控制.

    作者:卢淑君;杨燕云;许亮;康廷国;王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RNA干扰研究波形蛋白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不同中医治法的调节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波形蛋白( vimentin,VIM)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VIM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实验组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组织(正常组取肝组织)VIM表达的差异;根据人VIM基因编码区设计2个siRNA靶点,并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Reahime-PCR检测转染前后该基因的表达差异,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芯片结果显示,VIM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模型组芯片读数为正常组10倍以上),健脾和活血治法明显下调其表达;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VIM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脂质体转染144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转染效率为50%).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VIM基因的高表达,健脾和活血方药能显著下调该基因表达.

    作者:胡卫;方肇勤;梁超;管冬元;吴中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黄连解毒汤中君-使药对黄连-栀子干预2,4-二硝基苯酚热病证候模型的代谢组学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理论,探讨黄连-栀子药对干预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中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UPLC-MS技术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数据解析方法,确定黄连-栀子药对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大鼠尿液中生物标记物的影响.结果:初步确定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97个生物标志物,其中药对对31个生物标记物具有明显干预作用.结论: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初步说明黄连-栀子药对对热病证候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何薇;荆雷;刘树民;刘东敏;黄志桓;祖金祥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复方百部颗粒组方药味配伍比例优选

    目的:优选复方百部颗粒组方药味的配伍比例.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从多因素、多水平对复方百部颗粒3味药止咳有效部位进行佳配伍比例的动物药效学研究,以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及酚红排出量为考察指标,从中得出佳配伍比例.结果:经实验得出佳配伍比例为:百部24 g,桔梗12g,紫菀12g.结论:此复方配伍比例研究方法切实可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颖娟;郭阿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小儿泻痢片质量标准

    目的:建立小儿泻痢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白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结果:TLC鉴别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分析过程中,盐酸小檗碱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分离效果好,盐酸小檗碱进样浓度在0.03 ~0.48 g·L-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 =0.999 9),平均回收率97.36%,RSD 1.41%(n=6).结论:采用此法测定小儿泻痢片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准确可靠,简便易行,所建的标准可用于小儿泻痢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高玉琼;刘文炜;李凤;刘建华;霍昕;杨迺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醉鱼草苷Ⅳ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醉鱼草苷Ⅳ对大鼠贮脂细胞株(HSC-T6)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醉鱼草苷Ⅳ处理HSC-T6,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醉鱼草苷Ⅳ对HSC-T6增殖的影响.采用20,14,9.8,6.86 mg·L-1醉鱼草苷Ⅳ干预细胞24 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醉鱼草苷Ⅳ对HSC-T6凋亡的影响.结果:醉鱼草苷Ⅳ可显著抑制HSC-T6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醉鱼草苷Ⅳ(6.86 mg·L-1)对HSC-T6 Col-Ⅲ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醉鱼草苷Ⅳ(9.8 mg·L-1)对细胞分泌羟脯氨酸(Hyp)和HSC-T6 Col-Ⅰ 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及对HSC-T6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P<0.01),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结论:醉鱼草苷Ⅳ可体外抑制HSC-T6的增殖和活化,对肝纤维化有潜在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贮脂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有关.

    作者:陈月圆;李典鹏;黄永林;卢凤来;刘金磊;文永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

    目的:观察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0名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消瘀贴贴脐,对照组给予口服桂枝茯苓胶囊(0.93 g/次,2次/d).均15d为1个疗程(月经前),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盆腔血流等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盆腔静脉血流等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作者:陈冬梅;姚石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疏肝活血方促进缺血组织HIF-1α,HGF,VEGFmRNA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疏肝活血方对肢体缺血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BALB/c裸鼠64只,随机分为疏肝活血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股动脉结扎法建立裸鼠肢体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1,2,3,4周观察各组裸鼠肢体缺血状态的改变,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肌肉组织一般形态学及微血管数的改变,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IF-1α,HGF,VEGF基因在缺血肌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疏肝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裸鼠肢体的缺血状态;术后2~4周,疏肝活血方组裸鼠缺血肢体肌肉中的微血管数(MVC)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疏肝活血方组裸鼠缺血肢体肌肉中HIF-1α,HGF和VEGF的mRNA表达明显强于模型组.结论:疏肝活血方具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能够明显上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HIF-1α,HGF,VEGF的mRNA表达水平.

    作者:刘艳玲;郑巧楠;袁明殿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制备异长春花碱( vinorelbine VRB)脂质体,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VRB脂质体,对VRB脂质体的急性毒性、血管刺激性及溶血性等安全因素进行考察,并以VRB注射液为对照,比较2种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溶血性及血管刺激性等指标.结果:所制备的VRB脂质体平均粒径158.3 nm,包封率为85.3%;VRB脂质体及注射液的LD5o分别为16.02,4.16 mg·kg-1;与注射液比VRB脂质体不引起家兔溶血和红细胞聚集反应,静脉注射对家兔血管刺激性较VRB注射液减轻.结论:所制备的VRB脂质体粒径均匀,形态圆整,包封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并且和注射液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程岚;李学涛;唐凌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雄黄超高压射流粉表征及抑菌效果

    目的:研究经超高压射流粉碎后雄黄表征差异,探讨粉体粒径对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高压射流技术对雄黄进行粉碎,比较雄黄普通粉、水飞粉和射流粉的粉体表征、体外抑菌效果.结果:雄黄粉体平均粒径由23.756μm降到1.427 μm,比表面积由1.251 m2·cm-3增至11.653 m2·cm-3,休止角增大,松密度降低,主要成分无明显变化;对大肠杆菌低抑菌浓度(MIC)由8%降到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由1%降到0.5%.结论:雄黄经超高压射流技术粉碎后,粒径明显减小,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孔隙率大大增大,流动性变差,主要成分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体外抑菌效果与粉体粒径大小呈负相关.超高压射流技术用于雄黄粉碎是可行的.

    作者:黄义娜;王盛民;詹源文;张瑛;罗兰;王懿萍;张小荣;陈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泽漆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大戟属植物泽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戟苷(Ⅰ)、大戟苷D(Ⅱ)、豆甾醇-3-O-β-D-吡哺葡萄糖苷(Ⅲ)、胡萝卜苷(Ⅳ)、柚皮素(Ⅴ)、木犀草素(Ⅵ)、木犀草苷(Ⅶ)、4,2',4'-三羟基查尔酮(Ⅷ)、山柰酚(Ⅸ)、槲皮素-3-0-β-D-半乳糖苷(X)、咖啡酸(Ⅺ)和没食子酸乙酯(Ⅻ).结论:化合物Ⅲ~Ⅶ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庞维荣;杜晨晖;闫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8-乙酰哈巴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目的:建立血浆中8-乙酰哈巴苷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大鼠不同给药途径给予8-乙酰哈巴苷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分别注射和灌胃8-乙酰哈巴苷,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HPLC,流动相乙腈-异丙醇-水(1.8:10.2:88),检测波长207 nm,流速1.0 mL·min-1,绘制药-时曲线,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8-乙酰哈巴苷在血浆中的回归方程为Y=613 753.13X -86 995.55(r =0.999 2),在0.015 3~22.995 μg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个剂量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0.59%,0.38%,0.55%;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3.9%,2.1%,1.5%.回收率分别为94.89%,95.85%,95.25%.灌胃途径在体内基本检测不出;注射途径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分别为(21.15±3.36),(24.26±5.50),(16.58±5.65) min;tmax分别为(4.98±0),(4.98±0),(4.98±0) min;Cmax分别为(2.25±1.41),(0.09±0.03),(0.02±0.007) g·L-1.结论:该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可靠,操作快速简便,可用于8-乙酰哈巴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注射给予8-乙酰哈巴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快且不完全,消除相对较慢,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房室模型拟合分析为一房室模型.

    作者:刘德文;张毅;李德凤;王锦玉;游云;曹岚;王芳;冯伟红;刘晓谦;陈两绵;仝燕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