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406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

叶曼;张静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自尊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5个县(市)5个乡(镇)中学24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P=0.509)、月收入(P=0.267)、母亲文化(P=0.266)、父亲职业(P=0.473)、母亲职业(P=0.105)的农村初中生心理状况均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P=0.000)、年级(P=0.000)、父母外出情况(P=0.000)、父母离异(P=0.001)以及父亲文化(P=0.023)的农村初中生心理状况得分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与否(r=0.095)、生活事件总得分(r=0.522)、家庭关怀度(r=-0.146)、社会支持(r=-0.186)、积极应对(r=-0.020)、消极应对(r=0.369)、精神质(r=0.322)、内外向(r=-0.132)、情绪稳定(r=0.555)、掩饰性(r=-0.293)自尊(r=-0.329)与心理状况均显著相关;除年龄、年级、父母离异与否、父母亲文化以及父母亲职业未进入方程,其余各变量均进入方程,可以解释心理状况变异的51.2%(F=227.809,P=0.000).结论 要促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在生活中给与其更多关照,减少生活中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引导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戊酸镁对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及脑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戊酸镁对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及脑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空旷分析法评分相近的雄性小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米替林对照组和丙戊酸镁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单笼孤养,同时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21 d,应激期间每天按时给药:阿米替林组每天灌胃阿米替林0.2 mg/10g体质量,丙戊酸镁组每天灌服丙戊酸镁0.8 mg/10g体质量,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相同时间点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实验的第7,14,21d测定小鼠体质量的变化,应激结束后采用抖笼法和糖水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然后断头取脑.分光光度法测定脑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镁组小鼠自主活动次增加[分别为(97.50±20.54)次,(302.30±39.04)次,t=31.1432,P<0.01],激惹次数减少[分别为(5.42±1.26)次,(1.54±0.53)次,t=17.1370,P<0.01],糖水消耗量增加[分别为(15.30±3.60)ml,(23.70±4.45)ml,t=9.8446,P<0.01],体质量的增长增加[21d体质量增长分别为(10.56±1.53)g,(12.63±2.12)g,t=5.3113,P=0.007],大脑组织SOD活力增加,GSH-Px活力增加(t=3.4143,P=0.007),MDA含量减少(t=11.0778,P=0.002),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丙戊酸镁能够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抑制其脑脂质过氧化反应;丙戊酸镁的抗抑郁样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王垣芳;李祖成;杨茗;袁文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在射箭运动员中的应用

    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已被作为一种注意力训练方法应用于军人和执行特种任务人群的射击训练中,该注意力训练法融合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学说和注意双加工理论,虽然,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该训练法的实践应用情况却未见任何文献报道.本研究首次将该训练方法引入射箭项目中,对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在射箭项目中的训练特点作初步探讨.

    作者:刘爱丽;严进;高丽;戴睛晴;全志伟;唐云翔;郑樊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冲动行为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冲动行为是指在缺乏考虑的情况下,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行为,这些行为多与环境不相协调并且经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常表现为行事鲁莽,甚至自伤、破坏和攻击等[1].冲动是许多精神疾病共有的行为特征,如人格障碍、多动症、物质滥用、自杀以及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2]等.遗传因素在冲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冲动行为的候选基因较多,包括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单胺氧化酶(MAO)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等.

    作者:吴岩峰;谭钊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佐替平对家兔齿状回兴奋性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佐替平对家兔齿状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作用.方法 20只成年雄性家兔(体质量2.5~3.5 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佐替平1.0组、佐替平2.0组、佐替平5.0组,每组各5只.每只家兔在120分钟里,共有60次记录结果.以群峰电位(PS)幅度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斜率作为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反应的观察指标.各组开始时记录基础反应,30min时分别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0.5ml和佐替平-二甲基亚砜溶液0.5ml(佐替平的剂量依次为1.0mg/kg、2.0mg/kg、5.0mg/kg),90min时给予强直刺激,并记录相应的反应.结果 4组在单刺激前后的PS幅度和EPSP斜率均无显著性改变;对照组的PS幅度和EPSP斜率在强直刺激后[分别为(0.678±0.052)mV和(0.633±0.024)mV/ms]与注射前[分别为(0.266±0.008)mV和(0.246±0.010)mV/m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产生LTP;强直刺激后,佐替平1.0组、2.0组、5.0组均不产生LTP;佐替平5.0组强直刺激后的PS幅度和EPSP斜率[分别为(0.277±0.008)mV和(0.296±0.007)mV/ms]与对照组的同阶段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佐替平对单刺激家兔海马穿通纤维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反应强度无影响作用,却能抑制家兔海马穿通纤维齿状回通路LTP的产生.

    作者:王曼;地引逸龟;窐田孝;石川晓;川村友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496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者社会性特质分析

    目的 分析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者的社会性特质.方法 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496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者和48名健康体验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MMPI)的测试,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女性考研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社交性焦虑H1分数高于男性[分别为(59.1±9.0)分,(56.0±8.5)分,P<0.01;(59.0±10.1)分,(57.3±8.6)分,P<0.05];本科者的无社交性焦虑H1分数高于大专者[(58.3±9.4)分,(52.1±11.5)分,P<0.05],与社会的疏远PD4A和与社会的疏远S1A分数低于大专者[分别为(44.2±7.6)分,(51.7±9.0)分,P<0.01;(39.6±7.4)分,(45.9±9.6)分,P<0.05];未婚者的与社会的疏远PD4A分数高于已婚者[(44.7±7.7)分,(42.9±7.1)分,P<0.05].②经协方差分析控制性别、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后,考研者的与社会的疏远S1A分数明显高于健康体验者[(40.0±7.5)分,(35.2±6.8)分,P<0.05].结论 考研者的社会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受到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具有与社会疏远的倾向.

    作者:朱相华;李海玲;乔娟;赵后锋;徐铁军;葛宝君;胡燕;刘欣;孙国仁;孙宝蓉;耿德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在地震灾区初中生中的信效度

    目的 检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The PTSD Checklist Civilian Version,PCL-C)在地震后初中生中的信效度.方法 采用PCL-C中文版,Rosenberg自尊量表和SCL-90对560名汶川大地震受灾初中生进行了测试,间隔约9周后,307人参加了重测.结果 首先,PCL-C中文版全量表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888,再体验、回避和过度唤起或高警觉三个因子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34,0.789,0.722.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再体验0.40(P<0.01),回避0.45(P<0.01),过度唤起或高警觉0.448(P<0.01),全量表0.535(P<0.01).其次,PCL总分及三个因子与自尊存在较低的负相关(r=-0.192~-0.299,P<0.01),与SCL-90总分和SCL-90中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中等以上的显著正相关(r=0.563~0.775,P<0.01).后,实证效度的结果显示,PCL-C筛查阳性组比筛查阴性组在SCL-90的9个因子和总分上的得分要高,且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P<0.001).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在地震受灾的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良好信效度,可用于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作者:王孟成;隋双戈;李捷华;戴晓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卡通表情自动加工的失匹配负波研究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探讨人脑对卡通表情自动加工的脑电生理机制.方法 受试者为16名健康人(男7,女9).要求受试者观看卡通表情图片并计数靶刺激绿色图片的呈现次数,而忽略非靶刺激红色图片(包括作为标准刺激的中性表情及作为偏差刺激的情绪性表情).记录32导脑电,对受试者的视觉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波幅进行分析.结果 (1)MMN1:波幅分另为(-0.570±0.076)μV(TP7/TP8)、(-0.840±0.119)μV(A1/A2)、(-1.199±0.105)μV(T5/T6)、(-1.184±0.102)μV(O1/O2).波幅的电极位置主效应显著(F(3,45)=8.340,P<0.05).方向与半球存在交互效应显著(F(1,15)=11.977,P<0.05).(2)MMN2:波幅分别为(-0.469±0.126)μV(TP7/TP8)、(-1.014±0.255)μV(A1/A2)、(-1.071±0.182)μV(T5/T6)、(-0.915±0.178)μV(O1/O2).方向主效应差异有显著性(F(1,15)=7.232,P<0.05),且方向与表情交互效应显著(F(1,15)=6.458,P<0.05),方向与半球交互效应显著(F(1,15)=11.907,P<0.05).结论 人脑对正、负性卡通表情均可进行自动加工,而负性表情自动加工较正性表情更强;表情信息自动加工存在右侧偏侧化效应.

    作者:常翼;许晶;史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406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自尊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5个县(市)5个乡(镇)中学24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P=0.509)、月收入(P=0.267)、母亲文化(P=0.266)、父亲职业(P=0.473)、母亲职业(P=0.105)的农村初中生心理状况均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P=0.000)、年级(P=0.000)、父母外出情况(P=0.000)、父母离异(P=0.001)以及父亲文化(P=0.023)的农村初中生心理状况得分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与否(r=0.095)、生活事件总得分(r=0.522)、家庭关怀度(r=-0.146)、社会支持(r=-0.186)、积极应对(r=-0.020)、消极应对(r=0.369)、精神质(r=0.322)、内外向(r=-0.132)、情绪稳定(r=0.555)、掩饰性(r=-0.293)自尊(r=-0.329)与心理状况均显著相关;除年龄、年级、父母离异与否、父母亲文化以及父母亲职业未进入方程,其余各变量均进入方程,可以解释心理状况变异的51.2%(F=227.809,P=0.000).结论 要促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在生活中给与其更多关照,减少生活中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引导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作者:叶曼;张静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蛋白激酶B1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事件相关电位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中蛋白激酶B1(PKB1)基因多态性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检测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91例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65例.2组均于入组当日检测其P300及CNV数据.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样本的PKB1基因多态性.分析重性抑郁障碍及正常对照组间P300、CNV均数差异.比较PKB1 SNP基因型间P300及CNV指标均数的差异.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P300为P2潜伏期延长(P<0.05);P3a、P3b及P3波幅均明显减低(P<0.01);CNV则为B波幅明显减低(P<0.01)、RT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重性抑郁障碍患者P300指标在PKB1基因rs3001371含C等位基因的C/C及C/T合并组与TT组间有统计学差别.C/C及C/T合并组P3a、P3b及P3波幅[分别为(5.93±2.35)μV,(6.51±3.00)μV,(6.27±2.43)μV],低于TT基因型组[(分别为(7.45±2.19)μV,(8.63±3.57)μV,(8.04±2.57)μV],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rs3001371基因型间CNV的指标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PKB1基因rs3001371多态性与P300主成分波幅相关联,提示遗传因素对重性抑郁障碍记忆及认知功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莉;孙宁;郭晋政;李爱萍;张星亮;韩晋文;李永红;张克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情绪稳定性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高职院校招生283万人,已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0%,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1].

    作者:黄卫明;姚琼;凌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30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硕士生应用评价

    多项研究表明,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虽然未达到疾病临床诊断标准,但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身症状,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为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

    作者:徐小童;毛富强;刘霞;孙凌;周天红;张泽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成败操纵对轻度抑郁者目标设立的影响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关于抑郁情绪的发生问题,Beck认为负性认知是抑郁情绪产生的基础[1].在对抑郁的认知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抑郁和选择性注意有关.抑郁个体存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这是抑郁症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另外,Beck还认为抑郁者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评价可能与其设置了过高的目标有关.但并非所有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

    作者:付春江;陈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β2肾上腺素受体对急性束缚应激小鼠C-fos表达的影响

    应激是指个体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出现的综合性应答状态;过度应激是导致老年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因素.常见的特异性应激源包括束缚应激、低血糖症、疼痛等.应激中主要有两个轴,即交感-肾上腺髓质轴(SAM)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副交感神经系统(PNS)也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祥翔;谭兰;张兆然;丁宝国;崔焕礼;沈立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商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脑电生物反馈疗效评估研究

    目的 通过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VA-CPT)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短期疗效.方法 2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ADHD,接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0次,并通过治疗前后IVA-CPT测试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ADHD患儿IVA-CPT16项的反应控制商数[治疗前(58.3±32.9)分,治疗后(99.3±12.6)分,P<0.05]和注意力商数[(54.4±34.0)分,(84.1±15.9)分,P<0.05]显著提高.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短期治疗对ADHD疗效肯定,尤其对多动-冲动症状改善明显.

    作者:马岭;任艳玲;王苏弘;董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神经分子影像学在外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临床常见的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急症,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约2%的普通人群伴发有TBI相关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机能障碍[1].TBI的严重程度不等,一般轻度TBI即可伴随急性生理学变化,至少可以引起机体认知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一般在损伤后3个月内消退.

    作者:孙涛涛;贾少微;胡疏;樊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肺癌是死亡率增长快的恶性肿瘤[1-2].疾病不确定感是指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患者会对刺激的构成和含义进行归纳和认知.当个人无法归纳这些事件的含义时产生[3],它将干扰肺癌患者寻求与疾病相关信息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现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对癌症、心脏病和各种慢性疾病人群的研究[4-5],但目前国内针对肺癌患者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调查了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的整体状况,并分析不同特征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乐之;李艳群;邓露;梁敉宁;沈若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依恋、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372人进行中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C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问卷调查.结果 (1)生活事件与依恋焦虑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3~0.356,P<0.01),与情绪集中性应对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59~0.509,P<0.01),与SCL-90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SCL-90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238,P<0.01).(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540.593,RMSEA=0.114,NFI=0.864,CFI=0.884,P<0.01)分析显示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为情绪集中性应对、依恋焦虑因子、领悟社会支持,其中情绪集中性应对的中介效应大,占总效应的33.2%.结论 生活事件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并通过情绪集中性应对、依恋焦虑、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作者:陶雨春;贺苏;崔滨;刘彩霞;马禹;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式Tuckman拖延量表(TPS)和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对4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拖延总分为(48.51±7.66)分,89.4%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表现.男女生[(47.95±7.84)分,(48.95±7.43)分]、是否独生子女[(48.64±7.49)分,(48.45±7.81)分]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拖延行为上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大五人格五因素中,拖延与神经质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r=0.235,P<0.01),与外向性(r=-0.180,P<0.001)和严谨性(r=-0.198,P<0.01)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外向性、严谨性三个因素可在14.0%的程度上解释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变异.结论 拖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神经质、低外向性和严谨性的个体更易拖延.

    作者:肖蓉;骆云锋;林倩;楚翘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338名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除自我维度外,大、中学生[适应(64.17±7.12)分,(68.27±5.86)分;人际(58.70±7.13)分,(64.78±5.25)分;个性(127.72±14.41)分,(135.72±10.52)分;动力系统(109.34±11.76)分,(129.79±10.12)分;认知风格(61.19±5.35)分,(71.57±5.84)分;归因风格(43.76±4.24)分,(49.86±4.70);应付方式(106.14±10.33)分,(124.77±9.80)分]、男女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父母受教育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各维度及其子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②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良好;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模式不同.

    作者:于广梅;王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及其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URLB)的成人依恋状况以及不同的成人依恋状况在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上的表现.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河北省2所高校4271名农村生源在校大学生调查,筛选出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062名.结果 1.URLB与非URLB比较,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的得分高于非URLB,差异具有显著性[(4.15±0.53)分,(4.09±0.53)分,t=2.970,P<0.05);在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积极应对方式、自尊以及人际关系上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依次为8.063,2.192,1.969,-6.605,-2.913,4.065,均P<0.05)).2.URLB高依恋回避者与低依恋回避者比较,在人际关系评分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3.415,P<0.01),而在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应对方式、自尊水平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URLB高依恋焦虑者与低依恋焦虑者比较,在上述各因子上均差异有显著性(t值依次为7.436,7.961,10.131,2.633,6.764,10.598,均P<0.01).结论 URLB的依恋状况影响其心理行为的表现,需要对高依恋回避者和高依恋焦虑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晓敏;高文斌;罗静;袁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