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初步编制

邓云龙;潘辰;唐秋萍;袁秀洪;肖长根

关键词:儿童, 心理虐待, 忽视, 量表, 编制, 条目分析
摘要:目的 旨在编制适合我国学龄期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自评量表.方法 对有关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检索和分析,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建立条目库;经专家论证和小样本调查,对条目进行修改,形成测试版本(45个条目)并对444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鉴别指数、相关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法筛选条目,形成正式量表,然后进行信、效度的检验.结果 (1)条目分析共删除14个条目,余下31个条目;(2)全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2,各维度、分量表和全量表的同质信度为0.56~0.88;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各维度对所属因子有中度以上的负荷,抽取的两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8.9%.心理虐待和忽视分量表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相关系数为0.02~0.60,大多数显著相关.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条目质量及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强迫游泳应激对大鼠海马代谢物水平影响的在体研究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体应激所致海马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单次应激组(n=6)、2周应激组(n=6)和4周应激组(n=6),利用强迫游泳试验(15min/d)建立应激动物模型,根据行为学和血清皮质酮水平评定应激效果,利用1H-MRS测量大鼠双侧海马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 2周应激组血清皮质酮[(1001.36±82.84)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1.60±116.41)ng/ml]、单次应激组[(359.09±67.08)ng/ml]和4周应激组[(287.03±37.22)ng/ml],P<0.05.1H-MRS在体检测结果显示2周应激组大鼠左侧海马NAA/Cr值(1.171±0.087)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0.088),P<0.05,但比4周应激组(1.035±0.039)高,P<0.05,而与单次应激组(1.239±0.12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4周应激组NAA/Cr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右侧检测显示4周应激组NAA/Cr值(1.015±0.049)明显低于其他3组(对照组,2周应激组和4周应激组分别为1.268±0.070,1.271±0.087,1.211±0.088),而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双侧Cho/Cr值检测结果各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应激强度与海马代谢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左侧和右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和-0.804,P<0.01.结论 强迫游泳应激可以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生存活力的下降或结构破坏,海马区代谢物水平改变,左、右侧海马对应激的敏感性表现不对称,并以左侧海马更为明显,1H-MRS可无创性地反映海马区代谢物水平的这一改变.

    作者:柳威;陈夫银;张强;舒细记;刘丽江;李春霞;赵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海上医院船医务人员长航演习期间心理及生理状况调查

    海上医疗队长航演习期间须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具有在短时间内接受大批伤员的能力.队员面临着救治任务的快速、复杂、多样性,所处环境的危险性,可出现心理和生理双重应激.本研究对海军某医院于2005年长航演习12d的医疗队员进行心理和生理状况调查,以便为海上作训及卫勤保障提供参考.

    作者:姜忠东;卢山;陈继军;许鹏;于均涛;单墨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瞬目反射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瞬目反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方法 对35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对30例正常老年人进行瞬目反射检测.结果 患者组潜伏期指标左侧R2(34.97±7.93)ms、右侧R2(34.55±7.78)ms、左侧R2'(34.59±8.26)ms、右侧R2'(34.68±7.68)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瞬目反射、事件相关电位P300相关,其中瞬目反射左右侧R2、右侧R2'与P300N2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66、-0.4242和-0.5121.病程、HAMD评分与瞬目反射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存在瞬目反射的异常,提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脑干功能障碍,并影响其认知功能.

    作者:梅刚;张承洁;袁勇贵;叶勤;李海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

    惊恐障碍是焦虑症常见的一种发作形式,患者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过度担心,给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物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学教研室

    作者:戴可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M5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参与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M5受体是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是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家族(M1-M5亚型)后一个被克隆出来的,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免疫沉淀和mRNA原位杂交实验表明M5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定区域表达,包括海马、丘脑、黑质和中脑腹侧背盖区(VTA)部位)[1,2,3].可是和其他M受体比较,M5受体表达水平较低,在脑内占M1-M5受体总表达不到2%.近来,M5受体在一些外周组织和细胞中也检测到.

    作者:刘惠芬;周文华;杨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痴呆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为居家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临床诊断的53例居家痴呆患者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使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照顾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发生抑郁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10(55.6%)例降低至干预1年后的4(22.2%)例(P<0.05);干预组发生焦虑情绪的照顾者由干预前的7(38.9%)例降低至干预后1年的2(11.1%)例,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照顾者SDS分值由干预前的(40.22±6.07)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3.94±8.58)分(P<0.05)、干预后6月(34.83±9.16)分(P<0.05)、干预后9月的(35.89±8.22)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35.67±6.91)分(P<0.05);SAS分值由干预前的(35.83±7.69)分减轻至干预后3月的(30.50±8.23)分(P<0.05)、干预后6月的(33.28±8.71)分,干预后9月的(27.89±5.23)分(P<0.05)及干预后1年的(29.67±6.18)分(P<0.05);对照组照顾者的SDS、SAS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针对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照顾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作者:柳秋实;尚少梅;王志稳;付艺;岳鹏;张慧;刘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噪声对心理及血浆垂体血管加压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产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噪声对作业工人心理及血浆垂体血管加压素(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催产素(O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噪声和非噪声作业工人共167人,测定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AVP、ACTH、OT等.结果 (1)高噪组抑郁量表(D)、认同量表(F)、疑病量表(Hs)、癔症量表(Hy)、偏执量表(Pa)、精神衰弱量表(Pt)、精神分裂症量表(Sc)、躁狂量表(Ma)、社会内向型量表(Si)分值显著增高,校正量表分(K)显著降低(P<0.05).听力损伤组D、F、Hs、Hy、Pa、Pt、Sc、Ma、Si分值显著增高于空白对照组、听力正常组、高频听力损失组.(2)中噪组血浆激素水平高,高噪组AVP[(59.28±15.86)ng/L]、ACTH[(28.41±12.96)ng/L]、OT[(29.84±3.63)ng/L]显著低于中噪组[分别为(97.31±22.50)ng/L,(50.30±22.15)ng/L,(55.86±63.84)ng/L];听力损伤组血浆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3)与累积噪声暴露量显著相关的量表有K、Hs、D、Si.与听力损失显著相关的有说谎(L)、F、K、Hs、D、Hy、女性化量表(Mf)、Pa、Pt、Sc、Si量表.F、Pt、Hy、Mf四个量表分与累计噪声暴露量符合二次、三次曲线关系,但贡献率较低(5%~11%);而其余各量表分与噪声强度、年龄、接噪工龄、总工龄、听力损伤程度、内分泌等躯体因素等有直线关系(P<0.05),其贡献率在21%~32%之间.结论 噪声对心理及血浆垂体激素水平有影响.

    作者:邹建芳;江虹;郭会越;李鹏;徐孝华;李鲁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济宁市4223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济宁市的临床用血已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者,为保护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对4223名首次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做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颜景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影响大学生考试应对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大学生考试应对与应激有关因素的作用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考试应对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自动思维问卷和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问卷(16PF)对582名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测量,男生229人,女生357人.结果 积极应对主要与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是0.14,0.22);与16PF的稳定C、恃强E、有恒G、敢为H、敏感I、实验Q1呈显著正相关(0.10≤r≤0.23),与忧虑O呈显著负相关(r=-0.26).消极应对主要与自动思维总分、心身症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是0.37,0.38),与16PF的稳定C、恃强E、兴奋F、有恒G、敢为H、幻想M呈显著负相关(-0.14≤r≤0.31),与怀疑L、忧虑O、紧张Q4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是0.22,0.28,0.36).多元逐步回归结果:积极应对总分组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相关因素是忧虑O、客观支持、有恒G、敏感I,共可解释方程变化的36.2%;消极应对总分组: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心身症状总分、忧虑O、自动思维总分,共可解释方程变化的48.5%.结论 大学生考试应对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对学生考试应对指导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作者:钱丽菊;孙延强;王凌波;姜乾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地卓西平单次和连续给药诱导精神分裂症样行为的比较

    目的 对地卓西平(MK-801)单次和连续给药所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进行比较.方法 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MK-801(0.3、0.6和1.5 mg/kb),ip.,连续给药8 d.于给药的第1,3,5,8天评价小鼠的自主活动、定型行为、爬杆行为和悬吊行为.结果 MK-801不同剂量单次给药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小鼠产生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其中在较低剂量时仅有运动亢进[(96±40)分]表现比较明显,中剂量时既有明显的运动亢进[(322±105)分]和定型行为[(6.7±1.3)分]又有较明显的共济失调[爬杆:(3.2±0.4)分;悬吊:(1.1±0.3)分]出现,而较高剂量时则以定型行为[(7.5±1.4)分]和共济失调[爬杆:(3.0±0.0)分;悬吊:(1.0±0.0)分]的表现比较明显.两种药物不同剂量连续给药8 d时间内,小鼠各种行为表现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各剂量组的爬杆和悬吊行为能力明显下降,出现更明显的共济失调;低剂量组小鼠的自主活动随给药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而中、高剂量组则随给药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减少;MK-801各剂量组在连续给药8 d时间内小鼠定型行为的得分随给药时间的延长均有所升高.结论 MK-801以不同剂量单次和连续给药所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表现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作者:左代英;曹悦;张亚宏;吴英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理训练对军校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目的 了解军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训练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心理训练和自身对照的方法对79名军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训练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显示:军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病性、强迫症状、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1.66±0.56)分、(2.06±0.54)分、(1.64±0.57)分、(1.51±0.47)分、(1.97±0.62)分、(1.75±0.66)分].心理训练能显著降低恐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和焦虑[(1.23±0.49)分、(1.40±0.49)分、(1.84±0.69)分、(1.46±0.58)分].结论 军校护理专业本科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训练能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张俐;郭丽霞;李娅;朱艳芳;秦丽;陈开军;陈明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躁狂发作与药物治疗

    双相障碍的严重形式为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1%,一次躁狂发作即可诊断[1,2],若不严重形式,如双相Ⅱ型和环性心境,则终生患病率为2%~7%.双相障碍在所有残疾原因中位列第6,在精神残疾中位列第3,仅次于抑郁障碍和酒精滥用,故治疗应予重视.本文拟阐述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药物治疗.

    作者:喻东山;李广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影响实习护士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因素

    目的 研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尊在维护实习护士健康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调查了济南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304名实习护士.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的强预测指标,预测力为10.2%,其次是消极应对和自尊,预测力分别为5.5%和5.0%.积极应对方式是社会健康的强预测指标,预测力为20.0%,其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自尊,预测力为分别为4.8%和3.0%.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健康总分影响大.积极的应对方式对社会健康的影响大,其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自尊在维护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宋修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2例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存质量量表评定,同时进行训练前及训练后1,2疗程末的肺功能测定(1s用力呼出量、肺活量、1s率).结果 COPD患者呼吸康复训练后SCL-90评分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评分分别为(1.82±0.44)分、(1.88±0.49)分、(1.89±0.61)分、(1.60±0.48)分和(1.61±0.52)分,显著低于训练前,生存质量评定4项因子均值显著下降,患者康复训练后1 s用力呼出量和1 s率为(1.39±0.14)L和(56.0±3.7)%,较训练前显著提高.结论 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患者心理状况和肺功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戴晓天;熊玮;杨和平;胡若兰;宋洁;段海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86例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和89例对照组患者,均使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量表(KDQOL-SFTM1.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自评问卷(SAS)和焦虑自评问卷(SDS)进行调查.结果 EPQ测量中的P因子、N因子、焦虑、抑郁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0.232<|r|<0.827).病例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SAS及SDS评分[(50.83±9.46)分,(60.87±11.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22±6.61)分,(47.52±7.36)分].结论 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人格中情绪不稳定性高,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生存质量下降.因此,必须把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有效结合来提高整体治疗的效果.

    作者:金秀慧;乔正学;杨艳杰;杨秀贤;邱晓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医护人员对医生职业声望的评价

    目的 调查医护人员对医生职业声望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自编医生职业声望调查表对224名医生与6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医生的整体职业声望处于较高水平,护士组评价高于医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各专科医生的职业声望存在有较大差异,外科系统中的眼科[(5.08±1.05)分]、外科[(5.00±1.16)分]、妇产科[(4.94±1.10)分]为高,内科系统中的内科[(4.52±1.03)分]、儿科[(4.51±1.27)分]、精神科[(4.38±1.24)分]居中,临床辅助科室中的药剂科[(3.87±1.12)分]、检验科[(3.97±1.16)分]及预防医学科[(4.02±1.23)分]为低;3.医生对本专科职业声望的评价,在内分泌科、康复科自评得分为[(5.24±1.15)分,(5.00±1.32)分]比他人评价得分[(4.67±1.08)分,(4.20±1.12)分]高,精神科、麻醉科、药剂科自评得分分别为[(3.17±1.50)分,(4.07±1.18)分,(3.56±1.19)分]比他人评价得分[(4.50±1.19)分,(4.66±1.09)分,(4.06±1.15)分]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医生对各专科医生职业声望的评价明显低于护士,除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及皮肤科外差异有显著性;5.专业技能、受人尊敬、社会贡献、学识及收入等是影响医生职业声望评价的主要因素.结论 医生的职业声望仍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蔡太生;肖水源;张劲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性认知损害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损害(VC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运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画钟试验(CDT)测定认知功能.用酶免疫分析法(EIA)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健康对照组50名,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组53名,血管性痴呆(VaD)组52名.结果 VaD组患者的血浆HCY浓度[(27.64±6.42)μmol/L]浓度高于VCIND组,VCIND组患者HCY浓度[(18.01±5.23)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HCY浓度[(7.24 3.20)μmol/L],均差异具有显著性.VCI患者MMSE评分与血浆HCY浓度无明显相关(r=-0.23;P>0.05),但在HCY>14.1μmol/L时其与MMSE的评分呈负相关(r=-0.39,P=0.006),且高HCY与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 HCY可能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生化指标.

    作者:金晓晴;章军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95例NE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应用雷贝拉唑;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和盐酸帕罗西汀.应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在入组时、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各调查评定1次.结果 在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2组间比较,观察组胃食管反流症状总分[(7.32±2.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1.64±2.54)分](P<0.01);生活质量量表评分,8周末观察组[(8.56±1.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98±1.42)分](P<0.05).结论 对NER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应用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西亮;许春进;陈玉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家庭养育环境青少年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个性形成可产生不同的影响[1].SOS儿童村是拯救社会孤儿的社会福利慈善组织机构,其任务是以家庭的形式收养社会上丧失父母、又无亲友抚养或亲友无力抚养的健全孤儿,SOS儿童村设有十几个家庭,每个家庭收养8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孤儿,由1位聘请的单身女性担任妈妈.作者于2006年5月对开封市SOS儿童村特殊家庭(每个家庭包括妈妈和8个孩子)以及普通家庭(包括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其中双亲家庭为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和谐家庭,单亲家庭为父母因离异或一方身故而构成的单亲家庭)的不同养育环境的192名儿童的个性特征的调查,探讨在不同的家庭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作者:李瑾;杨建华;单小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河南两城市高中生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高中生的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青少年饮酒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郑州、信阳市6所高中(重点、普通和职高各2所)抽取2756名高一、高二学生,于2005年¨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学生的饮酒率为56.5%,其中偶尔饮酒率为42.9%,经常饮酒率为13.6%.初始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3.1岁,26.4%的饮酒学生在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醉酒.61.2%的学生饮用国产啤酒,70.8%的学生是在过节时饮酒,家庭是学生容易发生饮酒行为的地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校类型、年级、零花钱、学习成绩、父母的饮酒行为、父母对子女饮酒的态度、同伴的饮酒行为、同伴对调查者饮酒的态度、饮酒积极期望、饮酒消极期望和饮酒自我效能等影响高中生饮酒行为的发生.结论 河南省两城市的大部分高中生有饮酒行为.对高中生饮酒行为和控制亟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胡桃;钱玲;侯培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