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政;季建林;周天骍;陈引娣;吴文源;朱紫青;韩鹤松;叶维菲;瞿正万
目的探索行为矫正治疗对强制戒毒期海洛因依赖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在自然戒断状态下脱瘾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行为矫正治疗.在戒断后24小时、72小时、7天、10天、一个月、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戒断症状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戒断后24小时、72小时、7天时所出现的戒断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戒断后10天、1个月、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戒断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强制戒毒期海洛因依赖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敬烈;曾羚;陈振华;王高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生理的变化及其与心理卫生状况间的联系.方法对69例失眠症患者及2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睡眠行为调查及全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69例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失眠症组睡眠潜伏期延长[(40.7±21.3)min],总睡眠时间减少[(317.8±88.6)min],觉醒次数增多[(9.5±5.5)次],睡眠效率下降[(75.5±8.6)%],深睡眠减少[(7.8±3.8)%];(P<0.05-0.01).(2)失眠症患者SCL-90的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与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N量表分与SCL-90的各因子分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失眠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的异常变化,并与其心理卫生状况及个性特征有关.
作者:余海鹰;王宏;崔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武警部队开展健康教育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全国3 463名武警战士和指挥院校学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武警战士一般卫生知识、信念、行为平均得分分别是61.44,66.26和49.51(满分均为100分).指挥院校学员一般卫生知识、信念、行为平均得分分别是65.63,60.33和53.44(满分均为100分).后者的一般卫生知识、行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前者,但信念得分却低于前者.信念与知识、行为紧密相关,r=0.04和0.30.结论武警战士和指挥院校学员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水平较低,应该针对生活环境、个体的文化素质、健康信念等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作者:李浴峰;刘彬;雷志勇;宋月英;李亚萍;王心;朱振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对5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A型行为问卷(TABQ)测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症患者较多使用投射、躯体化、理想化和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幻想和回避;A型行为者在使用不成熟(F1)和中间型防御方式(F3)上显著多于非A型行为者(P<0.05);TABQ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结论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作者:李海林;袁勇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中年知识分子自感健康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中年知识分子和一般市民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程度;采用多因素的条件:pgostic回归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对自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中年知识分子的自感健康状况与身体状况相一致,与同事关系理想和经济状况好呈正相关,但与吸烟、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离婚或丧偶和患有慢性病呈负相关.结论对中年知识分子不仅仅要注意其身体状况,而且要注意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重视其心理卫生保健,改善其经济状况.
作者:孔令斌;高中静;王元峰;杨景玉;张养菊;李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家庭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收集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影响因素的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探讨家庭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9项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显著影响,主要为兄弟姐妹吸烟、母亲对吸烟的态度、父母吸烟、孩子对父母的依从性等,在心理学上分别对应于社会心理、心理遗传、认知心理、身心发展等理论.结论打破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学机制平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作者:刘卓;王增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所有失语综合征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障碍,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错语.不同的错语反映不同语言层次的损害,错语出现率的高低反映了不同语言层次损害的严重程度.本文对9例传导性失语患者在命名作业中出现的错语进行分析,探讨传导性失语命名障碍的机制.
作者:尤志珺;毛善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人际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1986年金华等人就报道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高,且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它因子分[1],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段.
作者:彭纯子;燕良轼;马晓虹;谭谦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行为类型者心理应激时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浓度的变化.方法以健康的男大学生49人为研究对象,用速算比赛使其产生心理应激,比较不同行为类型者心理应激前后的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P)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结果心理应激后血压、血浆AngⅡ、ALD的浓度较心理应激前增加(P<0.05),且A型行为类型者舒张压、血浆AngⅡ、ALD浓度的增幅较非A型行为类型者大(P<0.05);应激后血清NO浓度下降(P<0.001),且应激前后血清NO浓度的变化A型行为类型者较非A型行为类型者更为明显(P<0.05);心理应激前后血浆ANP浓度无改变.结论心理应激所致的血压升高可能既与缩血管物质浓度的增加有关,同时也与NO浓度减少有关.
作者:陈新;赵英;何爱桃;杨露青;李凤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对心算时心血管反应性有无影响.方法30名A、B型人格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进行腹式呼吸后做心算,控制组不做腹式呼吸做心算,测量心率变异性及血压.结果心算时,两组心率、血压显著上升,实验组腹式呼吸后舒张压显著下降;PNN504表现出显著的性别效应,组别与性别在大心率3、HFnu4和LF/HF4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人格因素在各项指标上无显著效应.结论心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应激;女性腹式呼吸后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男性变化不大.
作者:张文彩;王海民;闫克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腹腔注射卡因酸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卡因酸,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卡因酸和褪黑素,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磷酸缓冲液(PBS);3天后以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大鼠海马神经元计数,尼氏染色实验组及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实验组(P<0.01).结论褪黑素对腹腔注射卡因酸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韦道祥;陈俊抛;杨卫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家庭暴力指发生在家庭成员或有亲密关系的人之间的攻击或强迫行为,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个方面[1].家庭暴力的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妇女,特别是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2],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和各种组织制定许多公约及条文来制止和消灭家庭暴力.
作者:李兆晖;程怡民;王献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对方式对慢性前列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定患者的个性特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患者心身症状,采用应对分类问卷测定患者的应对方式.结果以消极应对为主的患者趋内向,且心身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作者:谢小燕;陈勇;宋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 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自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瑞岭;郝伟;谌红献;姜美俊;向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可能参与电击信号应激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以电击装置为信号的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作用动物模型,观察情绪应激后2个小时,大鼠全脑的c-fos原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的情绪应激组大鼠明显表达c-fos的脑区包括额皮质、扣带皮质、杏仁体、前连合核、下丘脑背内侧核弥散部、弓状核、孤束核等.结论这些核团可能参与了电击信号应激的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枢机制.
作者: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需要特点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问卷(EPP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自制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总体百分位排名前5位需要依次为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男女生在异性需要上存在差异;成就需要与母亲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呈正相关;顺从需要与性别、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呈负相关;秩序需要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表现需要与父亲文化、母亲职业呈正相关;省察、求助需要与性别、身高、体重呈负相关;支配、异性、攻击需要与性别、身高、体重呈正相关;谦卑需要与母亲文化、母亲职业、身高呈负相关;变异需要与性别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文化、身高呈正相关;持久需要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内-外倾纬度分值与顺从、秩序、求助、谦卑、扶助、持久需要呈显著负相关,与支配、变异、表现、亲和需要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纬度分值与成就、秩序、持久呈显著负相关,与顺从、求助、谦卑、攻击需要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性别、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父母文化、母亲职业、母亲健康状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叶明志;王玲;陶炯;王相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用心理剖析的方法探讨完成自杀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6例完成自杀者与66例正常对照者,分别采用一般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工具社会支持量表(TS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会交流量表(SC)、自杀1年前和当时总体功能评定量表(O-GAF,P-GAF)、自杀企图量表(SAS)及自杀意念量表(SIS)进行调查.采用DSM-Ⅲ-R对精神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诊断.信息来源于2名知情亲友,在死后2~14月期间进行.结果自杀者中72.72%符合DSM-Ⅲ-R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98:1);女性高峰年龄较男性前移10年(20~49,30~59);春、夏季常见(66.7%);抑郁和焦虑情绪,低收入和社会支持领悟差是高危因素(P<0.05);躯体功能活动受限制是自杀的诱因(28.75%);服毒是被青睐的方法(69.7%),其次是自缢25.7%和其它(4.5%).信息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差(9 /48).结论抑郁是自杀的危险因素.普及精神病学的知识重要.
作者:孙月吉;刘启贵;姜潮;贾树华;周莉;胡冬梅;孙燕;王蕾;Zhang Jie;Conwell Y;Wieczorek W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Alzheimer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对38例AD与30例VD患者的发病情况、行为精神症状特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VD患者多急性发病、呈阶梯性病程、伴有高血压和卒中史;AD患者脑电图改变主要是双额叶及双枕叶的节律改变,以θ波及δ波为主要活动,而VD患者以不对称为主要表现;抑郁、焦虑、欣快的发生率VD患者明显高于AD患者,而幻觉、妄想、饮食障碍则明显低于AD患者;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评分AD患者明显低于VD患者,而图形描述评分高于VD患者;AD和VD患者存在着躯体生活、工具使用能力下降的不平衡,VD患者躯体生活能力下降更明显.结论AD与VD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发病基础、行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智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及CT和脑电图的检查等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景清;李红梅;李功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8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应用自编相关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评.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7%,男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1),男生的A行为高于女生,女生的N行为高于男生(P<0.01).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子女出生后的安静度、亲子关系、玩游戏机、父母养育方式、子女个性等因素相关.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作者:翟静;李宪伟;刘金同;郭传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