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攻击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减点-攻击反应测试对照研究

郭艳梅;王小平;崔小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减点-攻击反应测试, 攻击
摘要:目的探讨减点-攻击反应测试对测定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倾向的准确性.方法将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有无攻 击行为史,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在入院后1周末采用减点-攻击反应测试及BPRS、MOAS 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定.结果 (1)两组间BPRS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2)攻击组选择攻击反应键的次数(759.06±591.74)较非攻击组(252.14 ±352.78)高(P<0.01).(3)将B反应次数300作为攻击和非攻击倾向的划界值.先 后以MOAS量表评分和既往有无攻击行为史,划分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对划界值的预测准确性 进行检验,准确性分别为75%和76.7%.结论减点-攻击反应测试对测定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倾向有中等程度的准确性.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侧脑室微量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枢给予外源性NGF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 应激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侧脑室微量注射技术、Openfield行为测定、组织化学、光 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中枢给予外源性NGF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侧脑室微量注射NGF可显著改善实验性抑郁症大鼠的抑郁 行为,使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DG)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 活性显著降低,明显改善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论外源性给予 NGF可能通过减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从而改善动物的抑郁行为.

    作者:王雪琦;路长林;孙学军;赵小林;何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社会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社会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生活在老年公寓和社区服务家庭中各138 例情况类似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抑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住老年公寓和住家庭中两组老年人的总幸福度、抑郁情绪总均分值 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公寓和家庭中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因素顺位不同.结论条件好、服务功能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有较高的主观 幸福感,老年公寓是一种可取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作者:宁长富;吕晓茜;王成美;袁其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理训练提高军人心理社会应激耐受力的研究

    目的探索心理训练对军人心理社会应激耐受力的影响. 方法对某部全训士兵进行为期8个月的心理训练,应用心理社会应 激调查表(PSS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比较.结果实验组心理社会应激总值、正性情绪、积极应对各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负性情绪、消极应对、SAS、SD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训练是提高军人心理社会应激耐受力的有效手段.

    作者:蓝新友;李权超;何英强;傅军;蒋忠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8~12岁市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本市区小学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感觉统合诊断量表和自制儿童生长发育 调查表对1775名学龄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结果感觉统合轻 度失调23.4%、重度失调13.5%,男童失调发生率(42.86%)明显高于女童(31.36%)P <0.01,前庭功能失衡发生率高(21.30%);统合失调组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达64.38% 明显高于统合正常组(31.11 %)P<0.01, 失调组不良行为各因子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统合正常组P<0.01;学习能力不足儿童与父母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有关P<0.01. 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易成为成人心理障碍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重视.

    作者:郭建华;刘言训;赵洪宁;杨育林;孟宪红;段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病率调查

    目的了解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流行病学现状,为进一步研究Alzheimer病(AD)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 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总体衰退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及哈金斯基缺血指数等量表为筛查工具,对石家庄市26个部队休干所的1 630名65岁及以上的离退休干部进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患病率调查.结果老年人男性MCI的患病率为7.55 [英文作者单位],;老年人MCI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呈正相关(R=0.99,P<0.05);随着

    作者:于宝成;王玉敏;田京利;王成章;欧阳丽莎;齐丽娟;潘志刚;魏士贤;高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理社会因素对医学生自信水平的影响

    目的寻找影响医学生自我评价的有关因素,为提高他们的自信程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应付方式 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对450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性别、身高、体重、班委、恋爱、母亲文化程度、父亲健康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解决问题、求助等因素与PEI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SCL-90各因子呈显著 分和总均分及自责、幻想、退缩、合理化与PEI量表总分负相关.结论医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到自身心理状况、应付方式、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王玲;叶明志;陶炯;王相兰;温盛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烟、酒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近期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烟、酒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Sc)近期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67例患者按是否吸烟、嗜酒分成非烟酒组、 单吸烟组、单嗜酒组和烟酒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四组的平均病程 (月)、文化程度及住院八周时服药量(mg)、Sampson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住院八周时BPRS、服药依从性分值非烟酒组低于其他三组,(P<0.05和<0.01).非烟 酒组的近期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他三组(χ2=17.187,P<0.01).非烟酒组与其他 三组疗效的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0.205和0.299,(P<0.05、<0.05和< 0.01),差异显著.结论烟、酒有碍Sc近期康复疗效,应戒之.

    作者:杜凌阳;沈自力;顾建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心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支持治疗效果 .方法对150例病人应用药物+心理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在治疗前 后应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SCL-90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较明显(P <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抑郁及躯体化因子分增高(P<0.05),偏执及精神病性因 子分降低(P<0.05),其余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均有差异(P <0.05或P<0.01).肝功能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支持疗法.

    作者:郑玉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成年违法犯罪人群中的应用

    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特点与犯罪的关系历来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视.国内既往研究,多侧重 于对其个性特征进行研究,证明犯罪与个性特征有一定关系[1~4].近来有学者尝试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对重新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以偏执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主的病理 性人格是该人群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将违法犯罪人员样本 分为行政处罚组和刑事制裁组,即把一般违法者与罪犯区分开来,以探讨他们各自的人格障碍特征.

    作者:沈东郁;杨蕴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浙江省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浙江省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1193名小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教师问卷和父母问卷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63%和11.65%,行为问题的性 别差异和城乡差异显著,其他种因素的差异则与问卷及统计指标有关.结论存在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只占少数,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要考虑具体情况.

    作者:杨宏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烟台城区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为探讨烟台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 样方法,调查了烟台城区2328名4~16岁儿童.结果研究发现儿童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1.26%,性别间检出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行 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婴幼儿期患病、同学关系差、在校表现差、母亲健康状况差、 抬头时间晚、考前父母态度差、亲子关系差、喂养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和父亲文化程度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

    作者:郭淑凤;张国华;孙盛利;姜淑芬;张同文;姜翕球;宫玉柱;王兆平;李明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理社会应激与人群综合健康效应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索心理社会应激与综合健康效应关系的研究方法 ,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 取四川某厂1160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其社会经济人口学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心身症状、社会功能缺陷、现患疾病等,以前三者为原因变量,后三者经主成分分析所产生 的综合健康和躯体、社会、心理三个单维度健康为结局变量,对变量进行分类、等级化处理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社会和心理健康比,躯体健 康的发病率较高,好转率较低;各结局变量异常率在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上的分布未得出有 显著性差异的结果;生活事件刺激量、年龄和工龄进入多数回归方程,均为正相关因素.结论躯体健康是该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生活事件刺激量较多、年龄较大或工龄较长是健康状况不良改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栾荣生;邓莉;罗小辉;李佳圆;阳定宇;刘东磊;郭兰婷;王一平;奚祖庆;张思海;杨柏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惊恐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假说

    在1989年,Gorman[1]等人阐明了惊恐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假说,这使人尝试去理解 两种看上去不同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同样具有干预效应.这一理论假定 惊恐发作本身源于与5-HT和NE能传递以及呼吸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干位置,而预期性焦虑产 生于边缘结构的兴奋,后也假定恐怖性逃避是前部皮质激活的功能表现.

    作者:朱晓彤;季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睡眠的主观评估分析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对睡眠评估的心理特点 .方法采用EPQ对40名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试,并应用多导睡眠图进 行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早晨起床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 与23名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失眠症组的E、N两项具有明显差异(P<0.05~0 .01);失眠症组主观评估的睡眠潜伏期, 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多导睡眠图结果比较具 有显著不一致(P<0.01).结论失眠症组睡眠质量低于正常人 ,有着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且人格特征突出.

    作者:杨会芹;何勤;魏平;杨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跳伞训练不同阶段应激反应表现特点的研究

    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应激一直是困扰着各国部队的一个重要问题[1].跳伞训练 中,经常发生损伤甚至死亡,因而士兵们,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跳伞的新兵,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应激状态[2]. 跳伞应激表现出什么特点,在跳伞应激状态下,如何维护士兵有效的工作能力,减轻过度应激对能力或战斗力的损害,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作者:施旺红;常耀明;皇甫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移植相关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肾移植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转化,国外学者对肾移植病人出现的情绪障碍、心理排斥反应、心理同化、心理社会功 能康复、心理社会因素在肾移植成功与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许 多研究报告.尽管我国从实施肾移植手术至今已累计5万余例次(2001年统计),但无人对 肾移植相关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或全面的研究.现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周英;尤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潜水员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潜水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与年龄、文化程度和独生子女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 14名海军潜水员进行团体测验.结果潜水员总体的9项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学员和潜水员之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新兵.文化程度与除恐怖之外的8项因子分 、年龄与4项因子分(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之间相关显著.心理健康水平与是否独生子女相关不显著.结论潜水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受文化程 度和年龄的影响较大.

    作者:陶恒沂;刘志宏;陶凯忠;陈国民;陈尧忠;朱霞;蒋春雷;胡明洋;楼坚;倪永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目前就其原因、性质、损害范围和 程度仍有许多争议.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主 要涉及注意、记忆(包括工作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抽象思维(主要表 现在执行功能)和信息整合等方面的障碍,它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而非疾病的结果.

    作者:朱荣鑫;张志珺;翟书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沿海驻军干部子女社会生活能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于2001年2月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生活在沿海地 区军队干部子女进行了社会生活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并将驻地处城市和非城市地区军队干部子女进行对照,以探讨其规律.

    作者:任榕娜;陈新民;林茂英;叶礼燕;曹慧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与干预对策的探讨

    目的探讨浙南沿海儿童行为问题特征及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1岁儿童1674名,用Ruttr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 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问卷回收率96%.结果儿童行为检出率9.5% ,其中A行为3.7%、N行为3.9%、M行为1.9%.A行为依次表现为说谎、不听管教、破坏东 西、欺负别的孩子和偷东西;N行为依次为腹痛或呕吐、睡眠困难、烦恼、害怕新事物或环 境、拒绝上学.行为问题与母亲患病、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等有关.结论 应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章殷捷;邓君芳;王珍珍;叶文宣;丁振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