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坤;纪立金;李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著作类针灸处方规律,收集整理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腧穴优选规律及腧穴配伍优选规律谱,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痞满穴位优选提供有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1 612部著作,后整理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痞满处方有909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总结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腧穴优选与配伍优选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经过对909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腧穴频次统计,主穴共179个,总频次为3 095次,平均17.29次.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之间频次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著作类中针灸治疗痞满腧穴优选规律主要以循经选穴、按部位选穴、特定穴选穴为主.针灸治疗痞满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合募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络穴与下合穴配穴法和络穴与募穴配穴法为主.
作者:王佳佳;王洪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名医验方广义是指名中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而总结出的具有明确疗效的中医验方.为了充分挖掘和应用其所蕴含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从理论、临床、产业以及教育等角度,探讨了名医验方的综合价值,一是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工具,三是药物开发利用的有效源泉,四是中医药知识转移的可靠媒介.
作者: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史文川;程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营气和营阴可化赤生血,又与血共同运行于脉内.营分证是温邪初入脉内的阶段,属血分证的表浅阶段.营分证阶段有热灼营阴、热陷心包和内闭外脱等不同证型.热灼营阴属轻型营分证,病机以营气功能失常和营阴不足为主,治疗关键在于清透温邪,恢复营气功能,即“透热转气”,同时滋养营阴,防止瘀血形成.“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温病营分证的重要治法之一,为发热伴出疹症的临床治疗思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朱为坤;纪立金;李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开始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为中医学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学要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前提是要建设一个规范标定(正确诊断)的病例数据集.而建立这个数据集,需要规范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体系,需要规范化、结构化的证候体系,需要规范的信息采集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知识与经验建立初步的算法模型,再进行机器学习,将会大大减少要学习的内容,减少运算的工作量以及训练所需数据集的规模和精准度.由此,经验模型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是现阶段中医人工智能开发的一条既经济实用又快捷有效的途径.
作者:袁冰;范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促性腺激素(HMG)诱导排卵失败不孕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集250例接受HMG诱导排卵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本项课题研究只针对其中180例诱导失败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诱导排卵失败患者的中医证型多为阴虚内热型、热盛津伤型和肝郁化热型,其中阴虚内热型对失败组的贡献率大,而热盛津伤型的发生频率高.结论:通过对诱导排卵失败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诱导排卵失败后选择佳的中医后续治疗方案提供证候学依据和辨证思路.
作者:刘靖;陈松鹤;王云涛;马建新;刘江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姚乃礼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均有“毒损络脉”的传变规律,符合络病理论中由经入络、由气到血的致病特点,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对络病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作者:朱丹;姚乃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血清脂蛋白亚类分布的特征并利用PCR Array技术检测主动脉AS信号通路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9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3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与治疗组给予高热量高脂适量胆盐饲料喂养并进行冠脉球囊挤压伴拉伤及跑步措施进行干预至24周,制备巴马小型猪病症结合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除上述造模措施外给予健脾祛痰化瘀方喂饲2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Lipoprint脂蛋白分类仪对HDL、LDL颗粒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大小HDL、LDL颗粒在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中的分布特征;PCR Array技术检测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型猪血清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LDL平均颗粒较小(P<0.01),sd-LDL浓度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大颗粒HDL-C含量显著降低、大颗粒HDL-C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小颗粒HDL-C含量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浓度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型猪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大颗粒HDL-C含量显著升高、大颗粒HDL-C百分比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含量显著降低,小颗粒HDL-C浓度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P<0.01).PCR Array技术分析发现模型组小型猪上调≥2倍的基因包括ABCA1、IL4、PTGS1、NR1H3、PPARD,下调<0.5的基因有LDLR、FABP3、LPL、PPARG.结论:LDL和HDL亚类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杜莹;贾连群;宋囡;吕美君;马艺鑫;王俊岩;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与维医病证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中医证型与维医异常体液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8例,按照中医辨证及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进行划分,分析证型分布特点,对比中维医病证诊断,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59.5% vs 16.7% vs 14.3% vs 9.5%);维医异常体液分型分布特点:异常黏液质型>异常血液质型>异常胆液质型>异常黑胆质型(58.3% vs 14.9% vs 13.7% vs 13.1%).结论:维医中的异常黏液质即为中医中的痰湿壅盛证,此两种证型是乌鲁木齐市高血压病的重要中维医证型,两者具有交互性,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与维医相互辨证分型及指导用药的参考依据.
作者:帕力旦·吾布尔;王敏;热娜古丽·艾则孜;培尔顿·米吉提;杨椿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临床上中药主要采用口服用药的方法,药物经过胃肠道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是中药产生生物效应的重要环节,也是阐明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佳切入点.通过开展中药炮制前后在动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可以为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解释,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用现代语言阐释传统的炮制理论、方法,是赋予这门传统学科新的生命力、也是创新和发展中药炮制学科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对基于动物体内过程开展的有关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包括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转化、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展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作者:潘凌云;徐雯;王楠;修彦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结合皮肤生理指标结果,观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临床疗效.为清热除湿解毒类中药治疗痤疮及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①64例湿热型痤疮患者按2:1随机分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予清热除湿汤,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疗程4周.②测定受试者面部红色区、棕色斑、毛孔、紫质和皮肤水分、油脂、pH值,揭示特定皮肤生理指标改善与中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P<0.05).清热解毒除湿类中药有较好的改善皮肤炎症和棕色斑作用,在改善皮肤油脂、水分方面有一定优势.结论: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岚;李元文;王萍;曲剑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止痛润肠浓煎饮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麻仁软胶囊组)和D、E、F组(止痛润肠浓煎饮低、中、高剂量组).治疗后测算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RT-PCR检测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肠黏膜AQ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各治疗组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均提高(P<0.01);E、F组PGE2水平下降(P<0.01);C、D、E、F组AQP3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0.01);E、F组AQP3蛋白表达上调(P<0.01).结论:止痛润肠浓煎饮可能通过促进肠蠕动、减轻肛门疼痛、调节AQP3表达等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
作者:季成春;田振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针对古今对中药平性的不同观点,通过对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期刊文献整理分析,并结合对药性物质研究所遇困惑进行深入思考,首次提出中药“平性的悖论”学术观点——即中药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平性既不祛寒,也不清热,因此,中药平性平而无功,只能靠其药味起作用.此观点给平性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同时为利用现代化学手段开展平性中药药味物质的研究开辟了途径.
作者:李玲玲;崔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为疾病状态下的穴位敏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模型组(60只).采用背部皮下多部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60mg/kg)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连续2次,间隔24h),当天尾静脉注射EB.观察造模当天(注射完成4h后)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与穴位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脾、胃俞(74.41%),心俞(60.46%),肝俞(46.51%),肾俞(39.53%).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脾、胃俞,心俞等穴位,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作者:董亚琴;黄倩茹;万隆;陈铭;康佩芝;许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郁证理论由来已久,然古今异意.《黄帝内经》有五郁论,朱丹溪有六郁之说,今日狭义的郁证专指情志致郁.然而以上仅为较具代表性之观点,郁证在古代医籍中的变化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笔者意图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梳理,还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作者:董娴;段逸山;高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愈,是指尊重身体的本能,调动机体潜能,达到尽量不用药物而疾病被治愈的结果.追溯到千年之前,效验卓著的《伤寒论》中,不仅记录了治病的理法方药,还有大量的条文在论述疾病自愈的规律,这些是较之方药更为重要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认为医者应该重视机体自愈能力,顺着《伤寒论》中“自愈”理论所指引的方向,努力把药物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力求用尽量少的药物治病,甚至“不药而愈”.行医多年,临床中有许多切实的案例,与《伤寒论》中的自愈理论不谋而合,用自然的方法,如日晒、运动、穿衣、饮食、心情等,赋予这些非药物手段以严格的“药性”和“药量”,可达到不药而愈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栋;郭冉冉;李媛;张瑞;王翠薇;田茂;赵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采取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前后脑电图分级变化的特点,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终点指标观察方法,将持续植物状态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脑电图采集,采取脑电图Young分级标准进行分析的方法.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图有一定影响,并且脑电图分级与PVS疗效评分呈负相关系.结论:通过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图进行分级,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霄;张敏;余亚兰;洪登攀;孙思思;宋虎杰;韩祖成;苏同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创新的“虚、邪、瘀”理论,该理论指出“虚”“邪”“瘀”三者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独立三大致病因素,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结果,根据“虚”“邪”“瘀”的权重偏倚,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对应的治疗则以“扶正”“祛邪”“化瘀”,给予经验方辨证施治.“虚、邪、瘀”理论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系统对该病诊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娄老的学术思想,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作者:曹玉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肝复康”对乙肝表面抗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肝复康”对2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预,观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肝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经96周干预,76.5%患者的HBsAg定量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其中13.7%患者获得免疫控制,3.9%实现HBsAg清除;HBsAg浓度越低阴转速度越快.结论:中药复方“肝复康”能够通过免疫调节控制HBV复制,降低HBsAg水平,对HBsAg低水平者和获得免疫控制的人群可获得更高的清除率,是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中医治疗途径.
作者:崔剑巍;张菁;成伟忠;屠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通过多年临床跟师学习,整理总结叶新苗教授针药合用治疗肩痛的经验.叶新苗老师衷中参西,用药考虑全面,验之于案,疗效显著.文章从诊断、病因病机、临证治疗思路、验案举隅等方面对叶新苗老师治疗肩痛的经验进行论述.
作者:王延武;叶新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顺筋利节理论指导下创立的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5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47例,平均年龄(42.19±8.15)岁,平均病程(3.95±1.71)d.对照组237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160例,平均年龄(41.52±8.51)岁,平均病程(4.49±1.51)d.治疗组采用提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斜扳法治疗.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治疗,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优于对照组(88.2%)(P<0.01).结论: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斜扳法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孙其斌;张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