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秋;李冬;李树新;李淑荣
患者女,59岁.10个月前行胃中低分化腺癌根治术,毕氏Ⅰ式吻合,术中发现胰头部浸润,术后4个月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04 U/L,总胆红素421.8 μmol/L,直接胆红素385.1 μmol/L.增强CT示:肝内胆管扩张,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并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术中、术后造影及介入探查胆总管均属完全性闭塞,仅能行外引流术,每日胆汁量为200~300 ml.术后2个月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61 U/L,总胆红素21.3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 μmol/L.病程中患者大便始终呈陶土样.
作者:丁文彬;陈俊豪;钱俊波;袁瑞凡;蒋灿云;高佩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动脉内给予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中控制疼痛和预防动脉痉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佳用量.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栓塞化疗术(TACE),随机分成3组:行利多卡因-碘油乳剂栓塞者为A组(n=40);TACE术前行利多卡因团注者为B组(n=40),单纯TACE为C组者(无利多卡因组,n=40).术后疼痛程度用一主观指标评价(即视觉模拟等级-VAS 0-10 )和一客观指标评价(术后肌注镇痛剂的使用数量),术中动脉痉挛发生率通过DSA来评价.结果 3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平均积分分别为2.78,3.87和4.46.术后疼痛积分提示A组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P<0.05),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肌注镇痛剂控制难以忍受疼痛的药量上A组和B组患者均较C组有显著减少(P<0.05),A组和B组患者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较C组低,恶性肿瘤内碘油沉积在A组患者中致密,尤其是在肝脏转移性肿瘤中碘油沉积更好.结论经动脉灌注利多卡因-碘油乳剂行栓塞化疗术不但能减轻疼痛发生率,而且能阻止动脉痉挛的发生.它较术前给予哌替啶等强效镇痛剂和术中动脉灌注利多卡因更有效.
作者:吴安乐;颜志平;周康荣;王建华;程洁敏;钱晟;罗剑钧;陈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4例,动脉瘤直径14~21 mm,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然后用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进行篮内填塞,后再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瘤体及瘤颈的致密栓塞.结果 3个动脉瘤获得完全致密栓塞,1个动脉瘤有瘤颈残留.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出血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是一种可选的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洪波;刘建民;许奕;黄清海;张珑;张鑫;佘家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过将静脉滤器植入下腔静脉内,然后作积极的溶栓治疗,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可以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以往的治疗只是单纯的溶栓治疗,脱落的栓子有可能经右心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全身乏力和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晕厥、猝死.本文1例患者植入静脉滤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 h在外院就诊,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脑血管造影未能明确诊断.出血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血压135/90 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体检合作,双侧瞳孔等圆,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感觉运动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作者:陈峰;辛涛;林军;顾正云;刘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患者,53岁.因突发意识丧失、呕吐、尿失禁入院.CT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5年前有类似发病史,当时CT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示右额叶动静脉瘘.
作者:奚顺法;郑家平;童乾纲;汝复明;张家兴;叶强;顾伟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道采用液态栓塞材料(Ony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采用单纯的Onyx栓塞技术;另1例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则应用液态栓塞材料结合血管内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例患者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3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1例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脉瘤栓塞稳定,造影剂与栓塞材料分离.结论短期疗效显示液态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确临床体征75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神经根处注射由得宝松、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组成混合药液,使药液分布到椎管内硬膜外.结果 CT引导穿刺注药成功率达100%,术后2周观察,69.3%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3.0%患者需要第2次手术后症状才能改善,9.3%患者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且无并发症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林友;黎元;邵阳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支架定位准确,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例患者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23个月,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外科高危的复杂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鹏;彭军;宋和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总结24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中合并动脉瘤51例的血管内治疗经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治疗方法等.方法分析研究造影所见,根据动脉瘤所处部位结合临床病史决定治疗策略,在全麻下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导管通常先针对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并有计划地消除剩余病灶.结果 6例Willis环动脉瘤,已出血的4例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AVM,2例随访;16例供血动脉动脉瘤,11例采用弹簧圈栓塞,4例直接用NBCA胶栓塞(2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并发症),1例用Onyx胶栓塞;29例畸形团内动脉瘤28例用NBCA胶栓塞,1例用Onyx胶栓塞.22例随访或1~3个月后第2次治疗时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结果稳定.结论从本组的经验来看, AVM血流相关的Willis环动脉瘤已出血者需先治疗,未出血者随访;供血动脉动脉瘤需先栓塞治疗后再在该供血动脉内注胶;畸形团内动脉瘤是栓塞该AVM时应先考虑栓塞的目标.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黄清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属化学性髓核溶解术.采用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已被临床所接受,目前国内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的入路有:椎间孔、侧隐窝、骶裂孔等,很难强求一致.但椎间孔入路有以下优点:①患者患侧向下侧卧于操作台上,在电视透视的监控下操作,简单、直观、安全.②患侧向下,当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即沿穿刺针流出,提醒术者、不要将胶原酶误注入蛛网膜下腔,避免引起严重的化学性脑脊髓膜炎.③经该入路注入的胶原酶利用体位优势始终集中于突出物的周围,不会由于术后变换体位而使药液流失,从而可提高疗效.为了促使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健康而持续的发展,提出有关规范化条例的草案供大家讨论.
作者:王执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大咯血,已成为控制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方法[1,2].栓塞的材料主要有明胶海绵颗粒、真丝线段、钢圈甚至无水乙醇等,研究报道28例栓塞支气管动脉病例.
作者:施国兴;彭志毅;赵建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颅内假性动脉瘤(intracranial pseudoaneurysms)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的全层损伤,从而形成与血管相通的动脉瘤.颅内假性动脉瘤在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2年到2002年间共收治颅内动脉瘤302例,其中颅内假性动脉瘤18例,占总数的5.9%.
作者:王志刚;丁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比顺铂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以了解顺铂明胶微球在体内的释药特点.方法在X线监视下,将顺铂明胶微球超选择栓塞在犬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以顺铂溶液灌注颈外动脉或在股静脉点滴作为对照,不同时间点取血样测试血药浓度.取栓塞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动脉灌注法可以产生局部较高的血药浓度,但维持时间较短;静脉滴注法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但局部与全身血药浓度无显著差异;使用顺铂明胶微球进行栓塞可以在较小的用药剂量上在局部维持相对较长时间较高的血药浓度.结论顺铂明胶微球进行动脉栓塞可以显著降低全身血药浓度及用药剂量,达到肿瘤靶向治疗的目的.
作者:王新木;封兴华;刘芳;马威;魏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 女,36岁,主诉因孕5个月余,孕3产1.外院羊膜腔内引产失败,转入我院改为米索前列醇引产,规律宫缩后引产一死男婴,胎儿娩出后15 min胎盘不剥离,阴道出血约800 ml,患者诉头晕,测血压10/6 kPa,即行抗休克,并行手剥胎盘,感部分粘连,部分植入,剥出粘连部分,植入面积约4 cm×3 cm,阴道仍有少量新鲜出血,估计出血量已有1 000 ml,即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阴道活动性出血停止,抗生素预防感染,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保留尿管,术后诉轻微下腹痛,体温高37.8 °C,术后3 d患者子宫明显收缩,阴道少许暗褐色分泌物,术后6 d患者一般情况好,复查彩超示:宫腔残留,血HCG稍高,阴道无出血,子宫收缩好,出院观察,术后20 d患者阴道排出约50 g胎盘组织,送病理检查证实为胎盘组织,无新鲜出血,复查彩超提示为产后子宫.
作者:贾艳君;杨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眼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5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基底动脉干2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多发动脉瘤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31例34个支架成功到位释放,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因支架无法通过狭窄的大脑后动脉而改用BX支架.3例1次各置入2枚支架.24例致密栓塞,6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30例,随访期1~6个月,平均4.7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11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7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4例瘤颈残留者,2例无变化;2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 Neuroform支架技术上容易操控,顺应性好,安全性高,可以到达颅内较远端的血管,大大扩展了支架技术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应用范围,近期疗效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建民;许奕;洪波;赵瑞;黄清海;张珑;赵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SORIN冠脉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特别是防止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及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共10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不稳定心绞痛(UAP)4例.急诊直接PCI 8例、补救PCI 2例.共涉及病变血管12支、病变13处.选择支架直径与靶血管直径之比为1.0~1.1∶1.从较低压力开始扩张,直至残存狭窄<5%.结果共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13枚,术后病变血管均达到前向TIMI III级血流,术后抗凝.随访4~18个月,平均(11.6±5.7)个月,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烤瓷支架在其金属表面覆着一层晶碳微膜,隔离了金属与血液及组织,可降低急性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再狭窄率也相应降低,但其确切疗效还有待循证医学研究.
作者:关伟;刘新桥;郑晓文;邵磊;赵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2例发病在2~20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6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个月进行,按改良的Rakin分数(MRS)分为好结果(MRS 0~3)、差结果(MRS 4~6)两类.结果灌注溶栓治疗后脑血管造影复查,闭塞血管再通率达62.5%,其中闭塞时间6 h内的14例中,部分或完全再通13例,闭塞时间在6~20 h的18例中,部分或完全再通7例.20例患者(62.5%)为好结果,12例(37.5%)为差结果,其中2例死亡.2例(6.25%)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评分<20(P<0.01)及血管再通(P<0.025)密切相关,而血管再通又与开始溶栓时间<6 h有关(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闭塞时间越短,疗效越佳.
作者:杜伟;邵成民;王建林;雷进;贾帆;曹兰芳;柴汝昌;苏伟;顾进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44岁.2000年8月因恶性葡萄胎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1个月余复发盆腔包块并阴道大出血.妇科用止血药及阴道内纱条填塞均无效而来我科行介入治疗.术前胸片检查示双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影,提示双肺转移瘤.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HCG)>1 000 mU/ml,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白细胞6.2×109/L、血小板98×109/L,肝、肾功能正常.B超示盆腔内偏左侧见8cm×10cm肿块.
作者:官彬;唐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