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刘铭雅;魏盟;马士新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联用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口服阿司匹林(一日1次0.1 g)+胺碘酮(一日1次0.2 g)]和治疗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一日1次80 mg)],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在房颤复律后次日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 与复律后次日相比,治疗组在复律后6个月,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大运动幅度之比(DED/DAD)、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跨二尖瓣血流峰速之比(E/A)、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运动峰速之比(Em/Am)、左心房收缩同步性指标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复律后6月,以上指标也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治疗可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功能及左房收缩运动同步性.
作者:李献良;沃金善;王艳霞;王忠鑫;姜玮;江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于抗高血压领域,其联合多种抗高血压药物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改善左室舒张和肾功能,本文就其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彦玲;陈庆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的影响.方法 130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丙泊酚,1分钟后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利多卡因,观察小鼠惊厥发作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并按序贯法计算丙泊酚对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0.8 mg、g丙泊酚可显著延长利多卡因致小鼠惊厥的潜伏期(P<0.01),惊厥持续时间缩短(P<0.01),利多卡因ED50和LD50显著增加(P分别<0.01及<0.05).结论 丙泊酚可拮抗利多卡因所致小鼠惊厥.
作者:李法强;戴体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体(BCC)是一组基因型不同、表型相近的细菌,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病原菌尤见于囊性纤维化和慢性肉芽肿病患者.BCC可在患者之间传播且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现行治疗方法尚无法根治BCC引起的感染.本文简要综述BCC及其耐药性、治疗现状及潜在药物治疗靶点开发.
作者:温丽;殷瑜;陈代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健康受试者使用石杉碱甲缓释贴片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4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单次给药组(n=28)和多次给药组(n=12),单次给药组设2、4、6、9和12 mg共5个剂量组,多次给药组设9和12 mg两个剂量组.观察并记录各组不良反应.结果 单次和多次给药组各发生不良反应10和5例,均为轻度.结论 石杉碱甲缓释贴片安全耐受,建议后续临床研究的使用剂量可达到一日12 mg.
作者:胡江宁;瞿伟;陈玲芳;何厚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肿瘤中存在的DNA甲基化异常,主要表现在癌基因的去甲基化和抑癌基因的甲基化.针对癌基因的甲基化治疗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新思路,其通过靶向诱导癌基因的甲基化可抑制癌基因表达及肿瘤细胞生长.本文综述癌基因甲基化治疗的I临床前研究进展.
作者:刘畅;李炳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药物目前主要为对症治疗药物,有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其中雷沙吉兰、普拉克索、恩托卡朋等治疗效果良好.同时,神经保护性药物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陈其龙;徐美华;董文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黏液高分泌、肺纤维化等一系列肺部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肺部疾病治疗的新靶点.EGFR靶向药物主要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抗EGFR单克隆抗体.本文综述目前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的新型EGFR靶向药物如不可逆TKI和下游信号通路蛋白抑制剂等,相关药物开发有望解决临床EGFR突变相关的耐药性问题.
作者:江艳;王沙沙;谢强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靠的标志.血清HBsAg水平可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而变化,并与肝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相关,HBsAg水平还可作为评估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的一项指标.本文综述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康耀月;张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对内皮祖细胞(EPC)增殖、分化、迁移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将其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以EBM-2培养基培养.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Boyden小室法、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培养法观察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对EPC增殖、迁移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培养7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比较两种药物对EPC分化的影响.结果 两组EPC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提高.辛伐他汀组EPC迁移能力提高,但罗格列酮组未见此作用.两药均能促进EPC的分化,罗格列酮组促进EP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作用更强,而辛伐他汀组促进EPC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作用更强.结论 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均能促进EPC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刘蓉;刘铭雅;魏盟;马士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内科和外科皆不能彻底治愈.临床治疗主要为药物控制症状和心理治疗.近年脑深部电刺激(DBS)已成为PD治疗重要的选择.本文综述药物及DBS在P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平;张巍峰;吴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依赖细胞密度的胞间信号传递系统,在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本文概述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及生物被膜介导的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介绍基于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的药物开发进展.
作者:饶敏;魏维;盛下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脑深部电刺激(DBS)的出现,被认为是继左旋多巴后,帕金森病(PD)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其能持续改善震颤、僵硬、运动减少及异动等症状,不良反应较少.立体定向毁损术是DBS应用前常用的PD外科手术,对适应证把握和定位准确性要求高.患者选择是DBS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治疗时间窗也非常关键.我国PD治疗的DBS发展尚受一定限制.
作者:胡小吾;梁晋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卡前列腺素为地诺前列素(PGF2α)衍生物,具有强且持久的宫缩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难治性产后出血.卡前列腺素在妇科领域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宫颈妊娠的治疗亦有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卡前列腺素在临床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作者:谢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