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美国FDA新药审批的速度正在变慢,这使得药品制造商十分不满,甚至给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股票走势带来了麻烦.
作者:黄东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新途径,本文对该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邓勇;沈怡;钟裕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地高辛和胺碘酮与其它药物间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刘萍;边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侵入性曲霉病的后果与早期诊断、冲击性治疗及免疫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移植病人逐渐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及纠正血液疾病中的粒细胞减少均是现代治疗的基础.抗真菌治疗的主要目的只是维持病人的生命,直至宿主免疫力恢复.过去40多年来,两性霉素B是曲霉菌感染中应用广泛的抗真菌药物.一些新药如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新型脂质体包封制剂已进入市场.
作者:郑方算;黄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据报道,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罗格利酮(rosiglitazone)通过降低胰岛素抗性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长期稳定地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作者:罗景慧;杨迎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80年代以来,被称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一类新抗抑郁药陆续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徐俊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抗菌药物通常用口服或注射方式给药.但当口服给药不能耐受如出现恶心、呕吐或胃痛;或病人不配合或丧失意识;或静脉注射有困难如对儿童或某些监护病房病人需使用多种药物而可供注射的静脉却有限的情况下;以及对于非住院病人反复肌肉注射引起难以接受的疼痛时,直肠给药提供了另一种方便的给药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人体直肠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直肠给药的吸收机理、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动态、以及若干抗菌药物直肠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作者:马慕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商品名Tractocile2化学名1-(3-巯基丙酸)-2-(O-乙基-D-酪氨酸)-4-L-苏氨酸-8-L-鸟氨酸催产素3开发与上市厂商(荷兰)Ferring公司研制,2000年3月在奥地利首次上市.
作者:庄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渐进性骨组织减失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骨脆,增加髋骨、腕骨和椎骨等部位的骨折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的减少,危险性更大.其它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还有体重较轻(特别是身体脂肪量减少)、钙摄入不足、酒精摄入过度、抽烟、运动量较少等.饮食不规则或神经性厌食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也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作者:钟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大型的国际制药企业的兼并基本已告一段落,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巨型的制药企业.默克公司由于兼并了Medco公司,2000年的销售达到404亿美元,新崛起的巨型企业包括葛兰素史克公司、辉瑞公司(兼并了华纳-兰勃特公司).安万特公司、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诺华公司等.在欧洲,赛诺菲公司和圣特拉堡公司兼并后,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作者:袁松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代表性药物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近年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原发性雷诺现象、红斑性痤疮、缺铁性贫血、餐后低血糖反应、胃癌、冠心病、淋巴瘤、原发性头痛、生长迟缓、肝脏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高血脂、癌性疼痛、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肺间质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扼要总结.
作者:程书权;冯均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发胃肠并发症的机理及临床如何应用药物去预防治疗,本文作了全面综述.
作者:谢以若;陈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众所周知,使用抗菌药物易引起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学平衡的紊乱.抗菌药物可产生以下一系列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首先是正常微生物群中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其次是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如酵母菌的过度生长,在免疫功能受损病人中引起全身感染;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可引起腹泻和(或)假膜性结肠炎.第三是抗定居能力的下降,宿主阻止新的潜在病原菌在正常菌群中移生的能力.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作用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口服药物的吸收不完全.吸收差的药物能以活性形式到达肠道,进而破坏易受影响的微生物并改变生态平衡.本文报道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作者:仲兆金;刘浚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