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桦;顾浩平
众所周知,使用抗菌药物易引起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学平衡的紊乱.抗菌药物可产生以下一系列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首先是正常微生物群中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其次是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如酵母菌的过度生长,在免疫功能受损病人中引起全身感染;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可引起腹泻和(或)假膜性结肠炎.第三是抗定居能力的下降,宿主阻止新的潜在病原菌在正常菌群中移生的能力.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作用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口服药物的吸收不完全.吸收差的药物能以活性形式到达肠道,进而破坏易受影响的微生物并改变生态平衡.本文报道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作者:仲兆金;刘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美国FDA新药审批的速度正在变慢,这使得药品制造商十分不满,甚至给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股票走势带来了麻烦.
作者:黄东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双氯芬酸盐是一种能强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解热镇痛剂.作为口服后快速起效的速释片,双氯芬酸钾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本品可用于治疗剧烈疼痛(如原发性痛经和牙痛),用于剧烈偏头痛的治疗也已得到确认.
作者:沈华;张静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化学实业新闻数据库(Chemical Business NewsBase)系英国皇家化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编纂,Dialog公司出版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信息数据库.涵盖化学工业及其相关领域,从药品(原料药及成药)、医疗保健品、农用化学品到聚合物、油漆涂料等几乎无所不包.其数据资料来源于范围广泛的各种出版物,如:商业贸易期刊杂志、公司和厂商发布的信息、企业的年度或中期报告、专题市场研究等等.这些信息资源涉及多种语言,为便于阅读检索,其它语种的信息和数据都被译成英语.
作者:许关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当前,数字化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日趋普及,新型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可调式静脉输注系统(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就是将数字化计算与传统静脉滴注相结合的产物.所谓TCI就是根据药物治疗所需浓度的期望值来自动调节给药速率的计算机控制静脉输注系统,其目的是提供平稳、可精确控制的血药浓度.
作者:翁伟宇;徐惠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藻酸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物质,因其具有高吸水性,易制成柔软而坚韧的凝胶,自古以来就作为止血和创伤敷贴材料使用.目前,以藻酸为主成分的凝胶几乎都是以钙等2价金属离子作为交联剂.
作者:蔡千华;赖树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抗菌药物通常用口服或注射方式给药.但当口服给药不能耐受如出现恶心、呕吐或胃痛;或病人不配合或丧失意识;或静脉注射有困难如对儿童或某些监护病房病人需使用多种药物而可供注射的静脉却有限的情况下;以及对于非住院病人反复肌肉注射引起难以接受的疼痛时,直肠给药提供了另一种方便的给药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人体直肠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直肠给药的吸收机理、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动态、以及若干抗菌药物直肠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作者:马慕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正由于Smith 率先在1985年将外源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f1的外壳蛋白基因Ⅲ区,才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呈现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呈现状技术[1].
作者:袁进;赵树进;龙启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发胃肠并发症的机理及临床如何应用药物去预防治疗,本文作了全面综述.
作者:谢以若;陈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初提出嘌呤受体的概念是用于解释对非肾上腺素能或非胆碱能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又将嘌呤受体分为P1受体和P2受体.P1受体对腺苷产生效应,并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P2受体对5'-三磷酸腺苷(ATP)和5'-二磷酸腺苷(ADP)产生效应.而P2受体又可分为P2X受体和P2Y受体.P2X受体是配体控制的离子通道,P2Y受体是带有7个跨膜结构域的与G蛋白偶联的促代谢受体(GPCR).P2Y受体家族中的5种受体亚型P2Y1、P2Y2、P2Y4、P2Y6和P2Y11已被克隆,这类受体中有些对嘌呤类和嘧啶核苷酸均有效应.故此家族现称为P2Y受体而不称P2Y嘌呤受体.
作者:陈历胜;陈本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据报道,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罗格利酮(rosiglitazone)通过降低胰岛素抗性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长期稳定地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作者:罗景慧;杨迎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四羟黄酮(毛地黄酮,luteolin)是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中国大多以间苯三酚或橙皮甙为原料经半合成制成.一些早期临床研究证实,四羟黄酮具有抗炎、解痉、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用于支气管炎的治疗.四羟黄酮的某些药理作用与传统药物不同,因此,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支气管炎治疗药.
作者:程齐俭;邓伟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80年代以来,被称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一类新抗抑郁药陆续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徐俊冕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