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草古今应用规律探究之一

姚天文;王清亮;刘尽美;杨柏灿

关键词:甘草, 剂型, 炮制, 用量, 配伍, 病证
摘要:目的:探究甘草从汉代到现代的应用规律.方法:采取文献查阅、整合分析等方法,探析甘草在剂型、炮制、用量、配伍和病证等方面的应用规律.结果:汤剂是甘草为常用的剂型,其次为煮散剂、内服散剂和丸剂.生甘草在各个朝代的使用频率呈上升的趋势,而炙甘草呈下降的趋势.古今甘草使用的用量跨度极大,在0.3-90g之间不等,且各个时期甘草的用量有着较大的不同.历代与甘草配伍多的药物分别是白芍、人参、茯苓、桂枝和麻黄,且平均用量均大于甘草.甘草在肺系病证与脾系病证中多用,其次为肝系病证,在肾系病证与心系病证中少用.结论:从古至今,甘草在剂型、炮制、剂量、配伍以及病证等方面的应用有着各自的特点与规律.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小鼠的多靶点作用研究

    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子宫腺肌病(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AM的作用机制.方法:对8周龄ICR雌鼠施行雄鼠垂体宫腔内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饲养3个月及6个月,形成M1组及M2组(AM小鼠模型3月组及6月组).选择蒲灵化瘀止痛方为实验药物,同时将未造模同期小鼠设为正常组.各组分别给药3个月(Z1组及Z2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ER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ENS、CD31、MMP-2)在模型组、用药组随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的变化.结果:在位内膜方面,①与正常组比较:M1及M2组CD31显著下降(P<0.01,P<0.05)、VEGF显著增高(P<0.001)、MMP-2显著增高(P<0.01);P450、COX-2、ERa表达在M1组无显著差异,P450、COX-2在M2组显著增高(P<0.001).②M1与M2组比较:P450、COX-2、ERa表达M2组显著高于M1组(P<0.01,P<0.001,P<0.05).③治疗前后比较:Z1与M1比较,VEGF、MMP-2表达显著下降(P<0.01,P<0.05),CD31显著升高(P<0.001);Z2与M2比较,P450、COX-2、ERa表达下降显著(P<0.01,P<0.001,P<0.05).在异位内膜方面,①与正常组比较:M1及M2组P450、COX-2表达及M2组ERa值表达均显著增高(P<0.001,P<0.01);②M1与M2组比较:M2组COX-2、ERa、P450表达与M1组比较有增高趋势(P=0.001,P=0.051,P=0.122);③治疗前后比较:Z1与M1比较,P450显著下调(P<0.05)、COX-2及ERa无显著变化;Z2与M2比较,P450、COX-2、ERa下降显著(P<0.001,P<0.001,P<0.05).结论:蒲灵化瘀止痛方可多靶点治疗AM.病程早期的中药治疗主要以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为靶点,改善早期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状况,直接截断由此触发的雌激素生成的正反馈链.疾病的后阶段,中药治疗靶点主要是在位及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通过雌激素效应的变化影响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

    作者:付先芸;魏绍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湿疹乳膏离体透皮与释药特性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湿疹乳膏透皮与释药两个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为湿疹乳膏药效、毒理试验及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有效成分丹皮酚、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猪耳皮进行实验,高效液相测定不同时间透皮接收液中各成分的含量.比较透皮与释药速度、透皮量与释药量及各成分皮肤储量的差别.结果:湿疹乳膏释药速度快于透皮速度,释药速度(t50%)是透皮速度的2倍以上;释药量高于透皮量,大释药量是透皮量(Qmax)的2倍以上,皮内储存量(以丹皮酚计)占透皮总量的50%以上.结论:湿疹乳膏属于皮肤限速型乳膏,基质对药物的透皮有促进作用,各项透皮参数可满足湿疹局部治疗需要,透皮特性达到临床局部治疗目的;每天用药1次或给药间隔时间确定为15.16-28.40h,科学、合理、可行.

    作者:何群;肖海英;杨鹏;陈光宇;彭思源;颜学军;钟鸣;谢名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从粪便移植疗法话中医金汁

    粪便移植疗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疾病正在尝试应用粪便移植治疗.早在东晋时,《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饮粪汁治疗温病的记载.金汁作为粪便的加工品,叶天士等医家广泛应用于温病的治疗.由于粪便类药物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应用越来越少.随着粪便移植疗法的开展,现代医学有了新方法来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的多种疾病,正常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可用金汁等粪便类药物直接调控菌群,这将大大丰富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中医药中一些有特色的看似“不科学”的内容,会逐渐被揭示出科学的内涵,并为防病治病服务.

    作者:谢冠群;朱飞叶;侯晓丽;范永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年代骨关节炎证候分布规律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目的:探讨建国以来骨关节炎(OA)常见证候类型及其在不同年代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方法:检索1949年1月-2013年8月的有关期刊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OA的证候文献数据库、录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9年-1979年没有符合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其余各年代出现的篇数,证候种类及其累计频次如下:80年代(2篇,7种、7次),90年代(4篇,12种、16次),21世纪初(49篇,28种、150次),21世纪10年代(25篇,21种、89次).共80篇42种262次.结论:OA的常见证候随着年代的变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为肝肾亏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因此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作者:刘维;杨慧;吴沅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气通络开窍法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保护的研究

    目的:分析益气通络开窍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影响,评价该法的疗效.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在造模成功后,观察组黄芪、川芎嗪以及醒脑静注射液腹腔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地塞米松注射液腹腔注射,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并行OCT扫描、病理以及电镜检查.结果:空白组SD大鼠RNFL厚度(79.80±6.94) μm;模型组造模1d后RNFL厚度为(96.70±5.60) μm,RNFL水肿增厚(P<0.05).观察组7d后RNFL厚度为(74.75±4.03) μm,14d后RNFL厚度为(80.17±5.12) μm,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d后为(97.50±9.06)μm,14d RNFL厚度为(64.00±6.20) μm,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7d和14d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RNFL厚度差异显著(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观察组视网膜外节水肿消退,排列有序,血管部分再通;对照组标本视网膜外节水肿、疏松,排列紊乱,空泡华,血管闭塞.电镜检查表明: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出现核固缩、变薄、线粒体肿胀、胞浆脱失、空泡化,内、外丛状层也可以见到细胞轻度水肿、空泡化.经过治疗,该法表现在对视网膜突触复合体、内节神经细胞线粒体以及毛细血管有保护作用.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兹满;张梅芳;冀建平;李志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论中医“胃”相当于解剖学的整个消化道

    笔者通过中医古文献“胃主受纳”“胃主降浊”“五脏以胃气为本”,以及“脾主运化”、小肠“分清泌浊”等概念的原始含意的分析,认为中医“胃”的实质是整个消化道,其功能不仅包含了容纳、饮食物的作用(解剖学的胃的功能),还包含了对饮食物的分解消化为营养成份并吸收入的功能(解剖学的小肠的功能),以及降浊、排泄糟粕的功能(解剖学的大肠的功能).中医“胃”“脾”“小肠”三者的司职分工协作如下:“胃”的功能是容纳、消化饮食物和吸收营养成份(“水谷精微”);“脾”的功能是,把“胃”消化和吸收后转输而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人体成分(气血津液);“小肠”的功能是,把“胃”通过“降浊”功能传导给小肠的食物残渣(“糟粕”)分为尿液(“清”)和粪便(“浊”).

    作者:郑敏麟;阮诗玮;林海鸣;谢永财;李长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低热及其探讨

    低热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低热的原因十分广泛.笔者临床以血府逐瘀汤治疗低热,收效颇佳.文章以临床个案分析形式结合文献研究,对血府逐瘀汤治疗低热的类型及其现代医学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低热的辨证要点及诊断方法,并通过验案试图对“方证对应”与“辨病治疗”等中医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为中医临床低热的诊治、血府逐瘀汤的应用以及病证思维模式的探索指明方向.

    作者:蒋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取象比类是中医语言的隐喻认知方式,它建立了中医藏象理论的认知模型.《灵兰秘典论》用取象比类方法,将治国与论医相比,以君臣关系论十二脏腑的功能所主和整体统一关系,形象地比喻五脏六腑的功能和地位,十二官论脏腑解释了中医藏象观的实质内涵.以官职为始源域,以脏腑为目标域形成的隐喻术语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为厘清藏象理论的构建机制和中医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的慢病防控方法学探讨

    偏颇体质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防治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慢性病的高危体质人群入手,通过体质的辨识、调理技术、慢性病发病风险预测技术进行慢性病的防控,针对,健康状态的“健康-疾病前期-疾病-痊愈-健康”的循环规律,制定体质辨识→慢病预测→体质调理→定期随访→效果分析的防控慢病操作流程.使国家的“防控关口前移”“广覆盖、低成本”的慢病防控策略落到实处,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作者:张惠敏;李英帅;王济;李玲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治疗失眠当从肝入手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失眠发病率逐年增高.笔者从肝的生理功能与睡眠的密切相关、睡眠缺失会导致肝组织受损、治疗失眠的基本药物多入肝经、情志心理疏导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治疗失眠当从肝入手的观点.

    作者:刘延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压力致病机制探索

    中医学对于缓解压力有许多真知卓见,现代中医学缺乏压力致病的系统阐述,为发古之深意,补今之未备,借现代压力管理心理学之力进行压力致病中医学机制之探索.文章提出压力的致病与否同正气强弱有关.压力致病的中医机制在于,首先破坏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然后通过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对抗压力致病的防治关键在于从整体观念、调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三方面着手,改善人体的抗压能力.

    作者:李利清;周静冬;白莉;张新光;虞坚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痹”字相关术语英译的实证分析

    鉴于“痹”字中医术语英译的混乱,文章遴选、整理《黄帝内经》3个英译版本和5部中医双语字典中“痹”字的相关术语,通过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考察不同层次外国目标读者对“痹”字相关术语不同英译法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提出对于“痹”字相关中医术语的翻译并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而应讲究语境、目的与受众.这项研究为建立中医“痹”字相关术语的英译标准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中医痹证理论的国际传播与对外中医教学.

    作者:陈宁;张晓枚;陈锋;沈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岭南舌诊特点探析

    随着中医诊断学的长期发展,有些地区会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诊断风格.岭南的舌诊特点是在其地方医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传统舌诊经验的继承,又是地方特色的体现.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受温病学派影响较大,对温热性疾病舌象研究深入;重视舌诊对内伤病、儿科病的意义;重视舌的脏腑分部;强调实践,实用务实.

    作者:陈群;孙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毛蕊铁线莲的超声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研究了毛蕊铁线莲(lasiandra)总皂苷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考察佳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23倍量72%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54min.结论: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对毛蕊铁线莲总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郝宁;韩宇;路畅;朴钟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特点探究

    文章从载体形式进步与内容新异两大方面阐述其特点,认为其载体形式进步体现于印刷技术改进推动医书印数倍增,期刊报纸出现促进医学信息交流,编纂体例创新带来医学知识普及.内容新异体现于阐释经典源古出新,吸纳新知古今兼容,中西对撞直面交锋.民国中医文献从形式到内容俱与之前迥然不同,特点鲜明,希望撷取其具有现实意义的提示,为当今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万芳;侯酉娟;钟赣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MS)中医气滞湿阻证和脾肾气虚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北京、山东、辽宁等地符合西医及中医证型诊断的MS患者283例,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主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气滞湿阻证(13例)组BMI、WC高于脾肾气虚证组(144例,P<0.05);②脾肾气虚证组的FBG、PBG、HbA1c高于气滞湿阻证组(P<0.05);③脾肾气虚证组的血压高于气滞湿阻证组(P<0.05);④气滞湿阻证患者的TG、LDL高于脾肾气虚证组(P<0.05).结论:BMI、WC、TG、LDL是气滞湿阻证MS的危险因素,FBG、PBG、血压是脾肾气虚证MS的危险因素,这些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MS提供了理论和临床基础.

    作者:杨宇峰;石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期痴呆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NO及SOD含量变化的关系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分析2种指标含量的变化与老年期痴呆寒凝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次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叠加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在疾病模型基础上施以低温环境刺激,建立病证结合寒凝血瘀证的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和血流变验证造模情况,并测定海马内NO和SOD的含量.结果:老年期痴呆组与病证结合寒凝血瘀证组模型大鼠的NO、SOD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内NO的水平过高,SOD含量降低有关.

    作者:韩诚;郭蕾;陈燕清;秦亚莉;于红;郭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及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拟中药方脊髓康对损伤脊髓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强的松组、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共5组,观测每组分别在3、7、14d时的脊髓损伤区细胞凋亡表达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结果:术后3d,各脊髓损伤组均出现大量凋亡神经细胞,模型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术后7d,脊髓康高剂量组及强的松组疗效优于其余各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d,强的松组与脊髓康中剂量组疗效较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在3个时间点GAP43蛋白表达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3d时,假手术组、强的松组及脊髓康中剂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7及14d时,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脊髓康能通过减少SC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上调损伤脊髓中GAP-43的表达,挽救受损的神经元,改善神经恢复的微环境,有利于损伤神经的轴突再生以及神经功能重建.

    作者:吴毛;杨峻峰;王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红景天甙对低压低氧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MMP-2、MMP-9和TIMP-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景天甙对低压低氧诱导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常压常氧组、低压低氧组、红景天甙组,后两组每天处于低压低氧状态,红景天甙组每天灌服红景天甙30mg/kg.12周后测空腹血糖及血脂,取小鼠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masson 染色观察AS斑块的大小及斑块内胶原含量,Western blot及血清检测MMP-2、MMP-9、TIMP-2蛋白表达.结果:3组空腹血糖和血脂无统计学差异;与常压常氧组比较,低压低氧组AS斑块面积明显增加(P<0.01),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低压低氧组比较,红景天甙组斑块面积及MMP-2,MMP-9蛋白明显降低(P<0.01),而斑块胶原含量及TIMP-2蛋白明显增加(P<0.01).结论:红景天甙能抑制低压低氧诱导的AS斑块形成,并提高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红景天甙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和降低MMP-2、MMP-9,提高TIMP-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立平;马双陶;杨大春;李德;王强;丁盛;蒋利;杨永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对四氯化碳(CC1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CC1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取大鼠血清检测肝功能;Masson染色比较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测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分析肝组织TGF-β1、Smad3、Smad4以及Smad7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PS各剂量组的血清肝功水平、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肝组织TGF-β1、Smad3、Smad4表达量显著降低,Smad7表达量显著增高.结论:APS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 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黄进;张晨;詹菲;张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