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诚;郭蕾;陈燕清;秦亚莉;于红;郭斌
目的:观察头清胶囊联合针刺风池(双)、百会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针刺风池(双)、百会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具有升清降浊作用的头清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20d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33%,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除语言评分外,其余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中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余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头清胶囊联合针刺风池(双)、百会穴能很好的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良好作用.
作者:孙其斌;高敬辉;李彦龙;康珺楠;王双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自拟中药方脊髓康对损伤脊髓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强的松组、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共5组,观测每组分别在3、7、14d时的脊髓损伤区细胞凋亡表达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结果:术后3d,各脊髓损伤组均出现大量凋亡神经细胞,模型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术后7d,脊髓康高剂量组及强的松组疗效优于其余各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d,强的松组与脊髓康中剂量组疗效较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在3个时间点GAP43蛋白表达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3d时,假手术组、强的松组及脊髓康中剂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7及14d时,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脊髓康能通过减少SC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上调损伤脊髓中GAP-43的表达,挽救受损的神经元,改善神经恢复的微环境,有利于损伤神经的轴突再生以及神经功能重建.
作者:吴毛;杨峻峰;王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医学对于缓解压力有许多真知卓见,现代中医学缺乏压力致病的系统阐述,为发古之深意,补今之未备,借现代压力管理心理学之力进行压力致病中医学机制之探索.文章提出压力的致病与否同正气强弱有关.压力致病的中医机制在于,首先破坏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然后通过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对抗压力致病的防治关键在于从整体观念、调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三方面着手,改善人体的抗压能力.
作者:李利清;周静冬;白莉;张新光;虞坚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四物汤对血虚证小鼠肝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和Fas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给药组予四物汤灌胃20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则予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血虚证模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象,TUN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ax、Bcl-2及Fas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5),血小板数无统计学差异,肝细胞凋亡百分率降低(P<0.05),促凋亡基因Bax、Fas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四物汤可改善血虚证模型小鼠外周血象,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Fas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提示四物汤补益肝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肝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正引;郭明章;全世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糖尿病合并感染(DI)是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的糖尿病(DM)并发症之一.现代研究表明,DM和感染密切相关,而今业者论治DI多不顾二者联系,忽视DM之本,临床疗效欠佳.通过30余年临证,朱章志教授反思当代DI论治之弊,回归经典,首倡用“消渴外感”归纳DI,认为“一气不流、运动不圆”致“寒邪内伏”乃“消渴外感”之核心病机,基于“阳气圆运动”之“一气周流”论而立“疏导邪气”“培护圆运”法,验于临床,收效满意.
作者:谢欣颖;朱章志;林明欣;张莹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早的药物学专著,其在中药理论的各个方面建树颇丰.既往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虽涉及诸多方面,但尚未见到对其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的专题研究.文章以《神农本草经》原文为依据,对其中药分类、药性理论、配伍理论3个部分的中药理论体系框架进行研究,提炼各部分主体框架,归纳核心内容.认为《神农本草经》所初步构建的中药理论框架对诸多中药学理论影响深远,为后世中药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鑫;钱会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失眠发病率逐年增高.笔者从肝的生理功能与睡眠的密切相关、睡眠缺失会导致肝组织受损、治疗失眠的基本药物多入肝经、情志心理疏导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治疗失眠当从肝入手的观点.
作者:刘延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取象比类是中医语言的隐喻认知方式,它建立了中医藏象理论的认知模型.《灵兰秘典论》用取象比类方法,将治国与论医相比,以君臣关系论十二脏腑的功能所主和整体统一关系,形象地比喻五脏六腑的功能和地位,十二官论脏腑解释了中医藏象观的实质内涵.以官职为始源域,以脏腑为目标域形成的隐喻术语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为厘清藏象理论的构建机制和中医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第2掌骨侧全息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全息针法组(26例)与常规针法组(28例),两组患者在口服泛昔洛韦的基础上,分别配合第2掌骨侧全息针法与常规针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种针法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方面,全息针法与常规针法无明显差异;在改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等方面,全息针法优于常规针法(P<0.05).结论:全息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方面,全息针法优于常规针法.
作者:黄洁;张国山;邓超;常小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膏方,又叫膏剂,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佳.文章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中医膏方理论基础的分析,通过对辨证施膏、平调气血阴阳、调和脏腑等方面的阐述,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冬令膏方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章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红景天甙对低压低氧诱导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常压常氧组、低压低氧组、红景天甙组,后两组每天处于低压低氧状态,红景天甙组每天灌服红景天甙30mg/kg.12周后测空腹血糖及血脂,取小鼠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masson 染色观察AS斑块的大小及斑块内胶原含量,Western blot及血清检测MMP-2、MMP-9、TIMP-2蛋白表达.结果:3组空腹血糖和血脂无统计学差异;与常压常氧组比较,低压低氧组AS斑块面积明显增加(P<0.01),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低压低氧组比较,红景天甙组斑块面积及MMP-2,MMP-9蛋白明显降低(P<0.01),而斑块胶原含量及TIMP-2蛋白明显增加(P<0.01).结论:红景天甙能抑制低压低氧诱导的AS斑块形成,并提高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红景天甙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和降低MMP-2、MMP-9,提高TIMP-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立平;马双陶;杨大春;李德;王强;丁盛;蒋利;杨永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建国以来骨关节炎(OA)常见证候类型及其在不同年代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方法:检索1949年1月-2013年8月的有关期刊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OA的证候文献数据库、录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9年-1979年没有符合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其余各年代出现的篇数,证候种类及其累计频次如下:80年代(2篇,7种、7次),90年代(4篇,12种、16次),21世纪初(49篇,28种、150次),21世纪10年代(25篇,21种、89次).共80篇42种262次.结论:OA的常见证候随着年代的变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为肝肾亏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因此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作者:刘维;杨慧;吴沅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连建伟教授临床上凭脉辨证,脉法特色鲜明,整理研究连建伟教授临床脉法的特点,其中,对连教授辨脉重虚实及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加以挖掘整理使之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对连老师辨脉注重关脉反应的气机升降的重要地位加以分析阐释;对连教授《太素脉法》的继承及据此脉法预测的深刻内涵加以分析研究;对连教授判断妊娠的脉法是如何源于《黄帝内经》及经过后世的演变过程、应用等问题的加以分析,使妊娠脉法更加清晰,对临床如何应用此脉法进行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通过以上的角度探求分析连教授脉法的理论渊源和理论依据,为系统的整理和继承连建伟教授的学术思想尤其是连建伟教授的脉学做出基础的理论探讨.
作者:王栋;常虹;连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浅针配合委中放血治疗急性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82例急性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55膝,采用浅针配合委中放血治疗);对照组40例(52膝,采用普通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C-反应蛋白(C-RP)含量,以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结果:收集82例(107例膝),完成治疗79例(103膝),其中,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2膝),对照组脱落病例1例(2膝).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45%,对照组有效率为8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并有效降低血清中HA、C-RP含量,抑制关节滑液IL-1、IL-6、TNF-α及MMP-3的表达(P<0.05),其中,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P<0.05),降低C-RP、IL-1、IL-6的表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针配合委中放血治疗急性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洪昆达;万甜;陈鸿;龚德贵;蔡树河;陈水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文章介绍徐浩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徐教授从体质出发,将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脾湿家、肝郁家、肾虚家,认为血脂的升高多是因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致使气滞血瘀,痰浊内生,浊阴不用,化为膏脂.治疗上针对不同体质患者采用健脾祛湿,疏肝解郁,补肾活血之法,多获良效.
作者:王安璐;徐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中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对水气病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进行了详实的论述,经后世医家临床应用检验,功效卓绝.文章从张仲景应用辛味药治疗水气病入手,着重探讨张仲景治疗水气病的辨证思维、用药规律,从方剂配伍规律角度探讨辛味药在治疗水气病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辛味药在治疗水气病中的作用和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郭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痛风气雾剂的抗炎镇痛实验,探讨该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药效学,为下一步开展临床前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痛风外用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尿酸钠晶体(MSU)及角叉菜胶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肿胀观察痛风气雾剂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检测痛风气雾剂对正常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痛风气雾剂能明显抑制MSU及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肿胀(P<0.05,P<0.01),能不同程度地延长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阈值(P<0.01),扭体反应中有效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减少扭体次数(P<0.01).结论:痛风气雾剂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维超;万春平;钟晓君;狄朋桃;杨会军;吴晶金;彭江云;李兆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行为学观察及饮水量、体质量、爪红r值检测确证情绪应激致大鼠肝郁化火模型.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丹栀逍遥散组.通过3方面评价此模型:①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了解大鼠的焦虑程度,验证模型是否成功;②观察行为学,饮水量、体质量和爪色r直检测;③以方测证:丹栀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应激14d时模型组较正常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明显降低(P<0.01,P<0.05),模型组处于易激惹的状态,表现出频繁的攻击、探究、修饰行为(P<0.01);体质量增长减慢,饮水量同步增多(P<0.01);爪色r值更高(P<0.01).而丹栀逍遥散对上述各项指标有显著调节作用(P<0.05,P<0.01).结论:本研究用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应激方法建立肝郁化火模型,模拟郁怒日久、木郁化火的病理演变过程,成功复制出该模型.
作者:赵振武;顾丽佳;郭蓉娟;郭建友;董洪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中医诊断学的长期发展,有些地区会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诊断风格.岭南的舌诊特点是在其地方医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传统舌诊经验的继承,又是地方特色的体现.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受温病学派影响较大,对温热性疾病舌象研究深入;重视舌诊对内伤病、儿科病的意义;重视舌的脏腑分部;强调实践,实用务实.
作者:陈群;孙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医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造成了人体精华物质耗散、五脏功能体系虚损,产生了形体衰惫、生命机能减退等现象.另外,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也是衰老的重要成因.人体体质对于衰老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衰老产生的原因,可以在优生优育、健康生活指南、调补五脏、祛除体内病理产物和进行体质调节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以防患于未然,防衰于未见.在未来几十年的实践中,中医药文化必将产生一个新的繁荣期,在院校平台建立临床科研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促进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在食品、药品研发中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医药延缓衰老大有可为.
作者:宋昊翀;孙冉冉;张惠敏;王琦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