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红
感冒一病,因其有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之异,所以可说是既易治又难治.笔者常窃思之,既然是外感疾病,必然存在六经传变之规律,征诸临床,可见到许多来医院要求中医治疗的感冒患者,大多已用过中西感冒药物,甚至经过抗生素、激素的肌注或输液治疗,这时若按六经传变的规律考量,可知病已不在太阳卫表,多已传到少阳,或成太阳少阳并病,或成少阳阳明合病,甚则三阳合病.这种情况下,笔者每以小柴胡汤加减来解决这一问题,现择几案举例如下.
作者:房更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和Warren首次从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Hp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多证据已证实,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中国人特殊的用餐习惯,Hp感染率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普遍采用以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为主的三联、四联及序贯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西药耐药率高、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停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日趋明显.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清热利湿健脾法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33例,并与单纯三联疗法治疗的33例对比观察,获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陈国权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省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金匮要略》教研30余载,多年来潜心于《金匮要略》脏腑相关理论的研究,造诣颇深,擅用经方(或辅以时方)辨治疑难杂症.笔者在本科阶段有幸侍诊其门下,受益匪浅,现结合验案3则将陈师近年来临床治疗继发性不孕症的部分临证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作者:谭志洪;邓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文章提出了祛湿活血化瘀法是治疗黄疸病的重要法则,并对湿、瘀的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进行了分析,对祛湿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黄疸病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作者:廖成荣;吴丹;寇小妮;赵天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上消道出血多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等消化道的出血病症.中医没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名,属于吐血(呕血)、便血(黑便、远血)、结阴等病证范畴.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早产儿,它可以是生理性黄疸,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正常情况下足月儿约有80%肉眼可观察到黄疸[1],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目前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疗、应用酶诱导剂、酌情应用白蛋白和换血等.我们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茵栀黄制剂,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外治及调护等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对近5年与此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周语平;张永丽;火明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二术止泻汤对脾虚泄泻小鼠血清溶菌酶和血清锌含量的影响,揭示其止泻机理.方法:用经典的番泻叶灌胃诱导小鼠腹泻建立脾虚泄泻模型,予二术止泻汤治疗后,观察其对宏观指标(生存状况、排便情况)和微观指标(血清溶菌酶和血清锌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术止泻汤低高剂量组小鼠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血清溶菌酶和血清锌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其中术高组效果佳.结论:二术止泻汤治疗脾虚泄泻,其止泻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清溶菌酶和血清锌含量有关.
作者:白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病机,不论《伤寒论》教材还是各种参考书籍,均注解为“病入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如此以症状示病机,留于表象而未能深入,表述泛泛而有失具体,未能抓住方证之机,且条文中突出“烦惊”“谵语”之症状,故临床上多把该方用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笔者认为该方证应是少阳、阳明、太阴三经合病证,较之其他柴胡系列方证,如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合病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太阴合病证,该方证则涉及三经,病机复杂.唯此诠释,在病机认识上才能与其他柴胡系列方证一脉相承,也才能准确分析方义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现陈管见如下.
作者:韩春生;韩桂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而隶属阳明,因此妇科病从阳明论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欲从“冲脉隶属阳明”入手,通过文献整理联系病例分析的方法,探究调治阳明对于月经病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龚婷婷;蔡少桐;李滨;张少红;吴丽珍;林源;巫诗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综合文献记载及前贤经验,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切实体会到三子养亲汤是临床常用的理气祛痰良方,其药性平和,药味不多,而奏效不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该方,常能收到“锦上添花”之效果,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以肺系疾病常用之.
作者:刘虓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1],是中医正确认识、诊断疾病的基本思维方法.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中医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中医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能力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重视中医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樊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病率占急症骨折患者的17%[1].骨折愈合后常由于关节内、外组织纤维性粘连和周围软组织挛缩导致腕关节僵硬,发生率占所有患者的0~31%[2].自2009年3月-2012年10月,我们对58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中药熏洗并手法推拿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阮成群;刘振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在祖国医学宝库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书中对于灸法治病虽仅见于若干散论,但观点独到,析理透彻,鲜明体现了朱氏及其“滋阴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治疗理念.本文通过对书中各论灸法的初步归纳总结,管窥“滋阴派”在灸法治病这一侧面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或可对当代灸法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作者:李赛;刘密;刘金芝;常小荣;张佳丽;陈选;刘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眩晕是以患者自觉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作旋转性头晕,同时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甚至听力减退、四肢酸软无力等临床表现.临床可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内耳性眩晕、颈性眩晕、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本病在急性发作时以本虚标实多见,虽然有本虚的见症,但常以肝阳上亢、风火上扰、痰热、痰浊、血瘀等“标实”较为突出.故临床运用自创化瘀清眩汤(组成:天麻15 g,钩藤20 g,石决明20 g,制首乌15g,黄精20 g,葛根20 g,川芎10 g,水蛭3 g,菖蒲10g,炒白术15 g,泽泻18 g,怀牛膝15 g)加减治疗眩晕,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作者:赵青春;袁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仙方活命饮联合抗生素治疗肛周脓肿前驱期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肛周脓肿前驱期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仙方活命饮加减口服、灌肠,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照1组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肛泰栓纳肛,对照2组给予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同时给予肛泰栓纳肛.统计对比三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0%;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25.0%,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35.0%,治疗组与对照组1组和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仙方活命饮联合抗生素对治疗肛周脓肿前驱期有显著疗效.
作者:郑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防风增效下瘀血汤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疗效,揭示风药防风增强活血化瘀的机制.方法: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下瘀血汤组、下瘀血汤加防风1组,下瘀血汤加防风2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观察其血清中HPC-Ⅲ(Ⅲ型前胶源)、ColⅥ(Ⅵ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含量及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及其加防风组大鼠血清中HPC-Ⅲ、ColⅥ、LN含量明显降低,下瘀血汤加防风1组和下瘀血汤加防风2组上述指标比下瘀血汤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防风配伍下瘀血汤可增加活血化瘀药的作用,可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用药配伍思路.
作者:何利黎;罗再琼;刘然;黄文强;彭宁静;蔡晓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艾滋病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完善艾滋病病人发热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观察治疗艾滋病气虚发热患者4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40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2.5%.结论:本疗法对艾滋病气虚发热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范琼;段清克;梁健;郭建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脏腑气血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难于忍受的苦楚,叫疼痛,我们把这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证”[1].痛证是妇科疾病中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包括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等.
作者:冯玉霞;唐红云;王洁;钟艳梅;谭文娟;段培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余霖认为疫疹为感受外来具火热之性的疫疠毒邪所致,其斑疹之发有缓急之分,通过斑疹的形态及色泽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余霖创制的清瘟败毒饮为治疗疫疹的主要代表方剂,该方充分体现了余霖清热凉血解毒、养阴保津及重视活血的治疫思想.
作者:张沛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