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耿谊;高镇松;张胜佳;陈伟鹏
目的: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腰椎退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ynesys组(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和PLIF组(PLIF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特征。结果:Dynesys组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2.3±19.23)min,短于PLIF组的(128.4±21.87)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 组术中出血量为(227.1±43.2)mL,明显少于PLIF组的(361.2±6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以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末次随访两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节段椎间高度Dynesys组变化更明显( 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为7.1度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6度,而PLIF组则由术前为7.2度降至末次的0度( P<0.05)。 Dynesys组5例患者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16例,两组比较差有统计学差异( P<0.05),PLIF组出现1例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均能取的理想的效果,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对保留手术阶段部分的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数率均较低。
作者:吕乔;刘卫华;程微;扬子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左胸小切口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价值,为冠心病需行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寻求更好的手术方案。方法:选取冠心病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7例,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观察组103例,采用经左胸小切口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21±1.33)h、(5.08±0.57)d、(21.20±2.34)d和(997.68±96.35)mL,观察组分别为(7.73±0.74)h、(2.83±0.16)d、(15.67±1.18)d和(901.53±89.3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为6.54%,观察组均为0.97%,观察组术后肾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低心排、二次开胸止血、脑血管病变、肺部感染、围手术期心梗以及死亡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左胸小切口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损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对于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肖连波;张玉辉;杨明;周继梧;凌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前臂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9例前臂骨折患者,手术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右美托咪定(A组)、咪达唑仑( B组)和安慰剂(生理盐水、C组),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 )、呼吸频率( RR),记录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中随着麻醉和手术进展,心率、平均动脉压逐渐下降,在手术开始时、复位操作和手术结束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C 组。 B组患者于手术切皮时和复位操作时的呼吸频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并且显著低于A组和C组(P 均<0.05)。 A组、B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0min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 P 均<0.05),C组芬太尼使用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地达到臂丛神经阻滞下前臂骨折手术的辅助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高伟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血糖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 )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住院部和创伤急救中心患者病历498份,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6.1mmoL/L)和升高组(>6.1mmoL/L)。统计不同血糖水平组MODS发生率和感染率变化。结果:创伤患者498例血糖正常114例,占22.89%,血糖升高284例,占77.11%,严重创伤患者血糖升高百分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百分率( P<0.01);血糖升高组384例发生感染325例,感染率为84.64%,出现MODS274例,MODS发生率为71.35%;血糖正常组114例发生感染34例,感染率为29.82%,出现MODS28例,MODS发生率为24.56%,血糖升高患者感染率和MOD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患者( P<0.01);274例创伤死亡MODS患者空腹血糖( mmoL/L)与ALT、AST、BUN、Cr、PCO 2、CK明显正相关;血糖升高患者伤情明显比血糖正常患者严重,且3d内死亡构成比显著高于血糖正常者。结论:严重创伤高血糖反应与MODS、感染明显相关,血糖升高用作MODS早期诊断及创伤后感染防治。
作者:金益;华文良;马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的下肢手术患者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抽取180例下肢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者行相应的椎管内麻醉,之后均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静脉泵注,0.4μg/kg;之后给予右美托咪啶泵注至手术结束,观察组维持剂量和速度为0.2μg· kg-1· h-1。对照组维持剂量和速度为0.4μg· kg-1· h-1。结果:除时刻T0外,观察组各时刻点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0.2μg· kg-1· h-1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建议在椎管内麻醉中,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需要酌情追加剂量。
作者:陈勇;康乐燕;李斌飞;黄锡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口腔修复运用磁性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施义齿修复的患者62例,对其运用磁性附着体覆盖修复,运用吸光度法比较修复前,修复后即刻,修复后4周患者咀嚼效率。问卷测评修复前后包括外观,是否疼痛,语言的患者满意度。记录修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修复后即刻、修复后4周与修复前对比,咀嚼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即刻与修复后4周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意义( P>0.05)。修复术后患者对外观,疼痛度,语言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4%。结论:磁性附着体应用于口腔修复术,可明显提高患者咀嚼效率,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美观性,舒适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高,建议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赵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1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PK-MB)等3项心肌酶检测和心电图检查,每周1次,连续4周,统计AST、LDH、CPK异常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并应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心肌酶和心电图的危险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前4周心肌酶谱总异常率为50.6%,其中,AST异常率为34.8%,LDH异常率为37.2%,CPK-MB异常率为38.4%。前4周心电图总异常率为37.8%。较大剂量氯氮平、长时间联合用药、严重阳性症状、高血压和锥体外系反应是心肌酶谱异常和心电图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并定期监测心肌酶和心电图,控制危险因素,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作者:陈耿谊;高镇松;张胜佳;陈伟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PACHE 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评估比较。方法:临床上选取146例危重患者,按照APACHE Ⅱ评分高低分为A、B、C组,评估各组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估血乳酸清除率、APACHE Ⅱ评分。结果:146例危重患者中死亡23例(15.8%),存活123例(84.2%)。 B、C两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A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B、C组24h血乳酸水平都比即时血乳酸水平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PACHE Ⅱ分值的增加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在减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4h血乳酸水平都比即时血乳酸水平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血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评估危重患者的患病情况,利于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卢涛;张戈;晋照明;李华;徐棵;魏艳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82%),且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显著,明显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杜丽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肾衰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慢性肾衰竭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使用肾衰宁。对两组进行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血肌酐( Scr)、尿素氮( BUN)的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血Scr、BUN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Scr、BUN水平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同时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肾衰宁片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血Scr、BUN水平,而且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刘学清;高风;宋晓东;赵健新;王洪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合并抑郁的重要作用。方法:对276例TIA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 HAMD,17项)心理测试,筛选出合并抑郁患者129例作为研究组,无抑郁症状的147例为对照组,均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比较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及支持利用度的差异。结果:TIA合并抑郁发生率46.74%,研究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两组支持利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IA患者易合并较明显的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因素对其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义围;李军;曹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同时增加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分析和探讨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经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差于观察组患者,且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明显不如观察组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治疗上采取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而且能够有效的清除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效果明显,复发率低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范大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X线结合Lauge-Hansen 分型系统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Lauge-Hansen、Denis-weber 分型系统对本组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X线测量本组患者下胫腓间隙(TFCS)、下胫腓重叠阴影(TFO)、距骨内踝间隙(MCS)及距骨胫骨间隙( TCS),结合Lauge-Hansen、Denis-weber 分型及X线检查结果评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并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X线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对于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TFCS和TFO测量结果与下胫腓联合四条韧带损伤进行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RI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41例,无下胫腓联合损伤15例;X线结合Denis-weber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20例,假阴性2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9%、100%;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38例,假阴性3例,假阳性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94%。下胫腓重叠阴影与下胫腓后韧带成弱负相关,与骨间韧带也成弱负相关,下胫腓间隙与下胫腓横韧带损伤成中等程度正相关,下胫腓间隙与骨间韧带损伤成弱正相关,其余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X 线结合 Lauge-Hansen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与MRI检查结果接近,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阴影不与下胫腓联合损伤成完全对应关系,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可作为基层医院判定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指标。
作者:吴炳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和甲胎蛋白( AFP )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以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寻求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方法:本次实验我们采用分组对比的实验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0例,并选取肝组织正常的对照者80例。分别将他们三组并命名为观察组,非正常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根据不同的病理指标观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三组患者血清以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运用。结果:经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正常肝组织的对照者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水平分别为(238.24±117.55)、(72.36±30.18)、(37.52±16.21),所以在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浓度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要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正常肝组织对照者;在检测手段方面我们发现,单一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9.22%、特异性为88.33%。单一甲胎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为67.43%、特异性为80.46%。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 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87.55%、特异性为97.72%。所以两者的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任意单一检测。经检测甲胎蛋白( AFP )阳性肝癌血清中GP C-3阳性率为95%,而在甲胎蛋白( AFP )阴性肝癌中GPC-3阳性率为65%。结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 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而检测GPC-3也有助于提高AFP阴性患者肝癌的确诊率,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郜艳芳;尹金明;王进;李奎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疏肝调经汤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8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痛经宝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调经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痛经积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痛经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前列腺素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前列腺素F2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疏肝调经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血清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水平。
作者:罗玉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中及术后相关处理。方法:对80例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本治疗组患者恢复较理想。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是治疗颅内血肿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松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对结核性胸膜炎和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检测所有胸腔积液患者胸液ADA、LDH、CEA ,分析52例已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组)及54例癌性胸腔积液(恶性组)患者胸液ADA、LDH、CE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结核组胸水ADA高于恶性组(P<0.05),CEA低于恶性组(P<0.01),差异非常显著。两组患者胸水LDH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胸水ADA、CEA对结核性胸膜炎和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LDH不能单独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依据。
作者:张倩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膈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采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意义。结果: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经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可见组织间不规则气体阴影或蜂窝状软组织阴影,手术治疗后明显改善,临床胸腔积脓,心包积脓、积气,胸膜增厚,纵膈气肿现象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结论:对于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高基本治愈率,其中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可科学判断感染范围,对确定引流部位具有指导意义,降低死亡率,应该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作者:贾占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细菌性肝脓肿39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前者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者采用经腹切开引流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3例和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和有效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前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李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医学论文的前言对医学论文写作至关重要,这开门见上的几句话,能提领全文,起到承上启下,引文入题的作用。是论文开头用以揭示研究工作的缘由、内容及主旨的简短引导性叙述,是全篇文章的“辅垫性”文字,是论文的开场白。它扼要地概述研究工作的来龙去脉,向读者提供理解正文内容的基础条件和预备知识,并激发读者对全文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作者:陈辉;赵海燕;任玉皎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