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血糖监测下超短效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武晋晓;焦秀敏;许秀萍;吕肖锋

关键词:超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胰岛素泵, 动态血糖监测, 2型糖尿病
摘要:目的:比较超短效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分别给予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治疗,治疗期间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水平监测,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FP G、2hPG及睡前血糖水平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B组(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A组较治疗前、同期B组血糖均值、血糖标准差、血糖≤3.9mmoL/L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低于B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在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效果。方法:40只6周龄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股骨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将全部受试大白兔左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实验组,右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大白兔术后不同阶段大体观察情况、组织学特征、透视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等。结果:实验组术后各阶段修复组织覆盖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阶段修复组织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透视电镜下软骨细胞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结论: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应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比传统钻孔术更好的修复效果,其材料又安全美观,是一种新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宣传。

    作者:梁荣伟;曾参军;李小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与磺胺乳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与磺胺乳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双盲试验,纳入无妊娠、无哺乳、16岁以上有细菌性阴道炎的患者,使用7 d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与磺胺乳膏,治疗完成后5-10d及25-39d随访。结果:在25-39d随访时,80名接受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患者中的70名,78名接受磺胺乳膏患者中的38名治愈或缓解( P<0.05)。大部分的差异出现在有病史组。副作用发生率在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优于磺胺乳膏。

    作者:陈宜斌;朱贵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孕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二者其它产程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入组时两组孕妇各盆底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6周两组各盆底肌纤维肌力较入组时均下降( 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小( 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各盆底肌纤维肌力基本恢复至入组时(P>0.05),对照组仍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有助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康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建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行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行保乳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外观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内复发率与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外观疗效优良率相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结论:乳腺癌早期患者临床治疗中保乳手术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能够保持低复发率与高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冰涛;尚宏清;李伟;刘凯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3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火针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改良火针组患者对疱疹部位进行火针治疗后,再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患者对疱疹部位予以单纯刺络拔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均为1d1次,10d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一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改良火针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57.4%和92.6%,对照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37.5%和73.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提示改良火针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较单纯采用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显著。结论: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有明显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樊玉华;滕小慧;赵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有效率为87.26%,对照组为60%,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唐海川;徐志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螺旋CT诊断优势

    目的:在临床上采用单层螺旋CT诊断早期急性阑尾炎,探讨和分析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阑尾炎患者分别采用单层螺旋CT机和X线片进行检查。结果:CT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4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10例,单纯性早期阑尾炎患者12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4例,对患者进行手术证实,诊断准确率为100%。 X线片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30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6例,单纯性早期阑尾炎患者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1例,对患者进行手术证实,误诊23例,诊断准确率为66.2%。 CT诊断明显优于X线片诊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单层螺旋CT诊断早期急性阑尾炎患者,具有简便、安全、可靠、准确率高等优点。

    作者:段绪光;殷婷婷;旺杰;阿永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FICE 不同波长组合加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FICE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与病变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对大肠隆起性病变作出正确及时的诊断并加以治疗。方法:用放大变焦结肠镜常规检查,记录病灶部位,形态。用FICE的10种红绿蓝( RGB )不同波长组合,观察粘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记录佳波长组合,然后使用放大40-200倍放大病灶。结果:通过应用FICE不同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结肠隆起性病变的微细结构,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结论:根据FICE不同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可即时鉴别结肠粘膜的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指导相应的镜下或手术治疗,提高诊治早期大肠癌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作者:陈斌;黄伟;周立平;陈姣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并有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结果:60例患者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0期19例、S1期16例、S2期10例、S3期7例和S4期8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1分20例、2分16例、3分10例、4分7例及5分7例。病理结果显示肝纤维化41例、无肝纤维化19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判定肝纤维化40例、无肝纤维化20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灵敏度92.68%,特异度89.47%。结论: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并且具有无创,可反复检查,对观察患者病变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群;晋军;贾学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动态血糖监测下超短效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超短效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分别给予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治疗,治疗期间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水平监测,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FP G、2hPG及睡前血糖水平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B组(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A组较治疗前、同期B组血糖均值、血糖标准差、血糖≤3.9mmoL/L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低于B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武晋晓;焦秀敏;许秀萍;吕肖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9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59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1.613,OR=5.018)、绝经年龄(β=1.452,OR=5.018)、孕产次数(β=1.205,OR=3.337)、骨密度(β=1.247,OR=3.480)、骨折病史(β=1.521,OR=4.577)、常饮浓茶(β=1.389,OR=4.011)是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绝经年龄、孕产次数、骨密度、骨折病史、常饮浓茶是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备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补钙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

    作者:金绍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片,10mg/次,口服,3/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丸/次,口服,3/d,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8.9%,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 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效果。

    作者:郑洪波;张秀静;高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39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组)39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血清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血清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4周的水平,P 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的影响较大,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高血压状态。

    作者:洪继学;章光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防治进展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引发HFDM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V 71)为常见。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出现斑丘疹、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特征,少数患儿发展为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呼吸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鉴于此,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诊疗,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蒙增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00份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测结果,分析造成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选我院门诊采取的2000例检测血液样本作为研究材料,对造成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检测的2000例血液标本中,有392例检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5%,其中造成检测不合格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标本溶血和标本送检时间不符合规定。溶血导致胆红素、肌酐、钾、尿酸检测结果升高,钠检测水平下降;标本送检时间推后导致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血糖( GLU)检测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 LDH)检测水平下降。结论:降低采集标本的溶血情况,按规定时间进行送检可有效控制血液标本的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

    作者:李德奎;刘跃;朱清红;朱名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同类疾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行综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应用TAI治疗、TACE治疗、TACE+PEI治疗、TACE+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5年期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门脉癌栓、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近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包括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其中TACE+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理想,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书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开腹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收治入院的41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1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与同期45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 Open choledocholithotomy T-tube drainage OCHTD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人均治愈出院。 LCBDE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均少于OCHTD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LCBDE组住院费用略高于OCH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CBDE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可一次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患者康复快,疗效满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郑修宇;陈晓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同时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54例产妇为观察组,单纯剖宫产4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4.3±5.2min)与对照组手术时间(50.6±4.8) min比较,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34.5±14.2)mL、产褥时间(31.6±2.8)d以及住院时间(6.0±1.4)d与对照组(129.7±10.3mL、30.1±1.8d、6.0±1.2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铁英;卢国友;李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护理干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方法:将盆腔炎住院患目的:探究健康教育护理干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方法:将盆腔炎住院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另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结果:健康教育护理组的盆腔炎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对盆腔炎知识的知晓情况,坚持配合治疗及注意经期卫生情况的例数均大于常规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护理组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发热复发和腰痛复发的例数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患者;对本次治疗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使其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提高盆腔炎的治愈率。

    作者:崔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黄斑区视网膜形态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为预防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视觉功能改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89例糖尿病黄斑水肿有视觉功能改变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观测其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并选取200例非糖尿病黄斑水肿有视觉功能改变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眼睛进行对照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黄斑区A1-A9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98±56μm、389±65μm、383±49μm、390±85μm、392±59μm、299±48μm、301±47μm、291±64μm、283±53μm;对照组分别为158±12μm、242±15μm、231±16μm、245±14μm、246±14μm、210±16μm、199±10μm、201±9μm、229±14μm。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是影响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王梅艳;李之忠;徐凤;张季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