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研究

卢增停;马钧阳;曾丽蓉;钟梅英

关键词:插管法, 气管内, 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
摘要: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 Ⅰ-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n=40例)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n=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1),A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经侧裂入路方式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经侧裂显微手术方法且作为试验组,同时再选取105例予以小骨窗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患血者作对比研究(即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观察且对所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恢复者107例、占99.07%,重残者1例、占0.93%;对照组恢复者68例、占64.76%,重残33例、占31.43%;恢复率、重残率分别相比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3.70%、对照组16.19%,二者相比P<0.05;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裂入路予以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韦廷求;韦树德;莫建华;蒙智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120例发热待查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PCT和hs-CRP水平,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评价PCT和hs-CRP对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 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2.4%、92.8%和75.7%,hs-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58.8%、83.9%和60.0%.结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二者检测可用于急性发热患者的病因学诊断,PCT敏感性及特异性更好.

    作者:徐志锋;余梅娟;李志全;陈荣健;李国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和探讨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57例资料完整的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Denis-WeberAO进行分型,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内外踝双切口,首先进行外踝骨折复位,采用1/3重建钛板或者管型钢板进行固定,内踝根据骨折情形选择1-2枚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如腓骨出现粉碎性多块骨折,可酌情采用多段固定的方法,对于后踝骨折位移不明显骨折未超出关节面的1/3位置可不予特殊处理,对于位移超过3mm或者超出关节面1/3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复位,再通过拉力螺钉进行固定.患者术后3d后可指导患者酌情进行床上功能恢复性锻炼,术后6 周后酌情开始进行部分负重康复锻炼.结果:本组57例患者术后均进行了6月至24月回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在10周至12周,对患者按照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57例患者中,优45例,良10 例,可 2例.结论: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手术效果比较满意.在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骨折分型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法,同时对患者韧带损伤情况也应进行统筹考虑,并进行对症处理,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黄方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人性化护理对喉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喉癌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SAS和SDS量表得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8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喉癌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姑息护理在86例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姑息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遴选86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癌痛评估与控制、心理支持等.实施姑息护理前及实施1月后,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实施姑息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较姑息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1例,死亡率24.42%,临终的时候患者安静平和,其家属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结论:进行姑息护理可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及亲属身心各方面需求,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使其平静接受死亡.

    作者:赖碧红;周桂英;瞿春霞;朱燕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

    目的:探索匀速直线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组及合并神经病变组.入组患者在恒定速率(1km/h)及斜率(0度)的跑步机上行走,取行走中间过程的6次步态周期.通过F-Scan分析软件对6次步态取足底压力各个参数的平均值.除常规足底分区外,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特点,本文将足底重新分为前足、中足、足跟及外侧足、内侧足.结果: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明显高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97.6±29.9cm2和80.2±20.2cm2,P=0.021),接触时间亦显著大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829.8±85.3ms和768.1±69.1ms,P=0.002).但峰值压力、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体重矫正后的大应力、应力出现的时刻及压力时间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力时间积分在神经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分别69.7±8.5%BW/s和61.6±10.7%BW/s,P=0.003).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足/足跟应力、外侧足/内侧足以及前外侧足/前内侧足应力比值均显著升高.特别是外侧足与内侧足应力比值在神经病变组中上升为明显(0.73±0.21 vs.0.90±0.30,P=0.009).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平地匀速行走中足底压力向外侧足倾斜,外侧应力与内侧应力的比值较能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足底压力分布的异常.

    作者:方芳;王冬梅;李志欢;严率;顾鸣宇;彭永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康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皮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波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平板运动试验中,T波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运动后发生T波对称高尖,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运动后T波低平或倒置,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1-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冠脉造影阳性率.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率研究组(90%)显著高于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后T波对称高尖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初筛,从而早期发现冠心病,价格便宜,易于开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清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的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26例进行临床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临床治疗,其中,有120例患儿在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呈现正常状态;另外6例患儿通过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与治疗前的数据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每个年龄段的患儿中都会发病,但是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为常见,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为:皮肤黏膜出血、血肿、瘀斑以及口腔黏膜出血等一些不良反应,将地塞米松联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伟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胰岛素泵在非糖尿病专科使用中护士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对策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提高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胰岛素泵的使用技能.方法:选取我院100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其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胰岛素泵使用相关知识的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结果:大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泵使用知识掌握不准确,小部分人对胰岛素使用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准确.结论:加强非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泵的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作者:刘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21例临床分析

    食管癌发病率较高,是胸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恶性程度高,患者吞咽困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食管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并发症较易发生.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瑞华;郭金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9例临床疗效体会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19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本院早期同等病情的采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2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34.1±18.7)h,有2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7例;对照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48.2±21.3)h,有9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4例.两组患儿观察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湖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小型实验室对丙肝病毒流行情况的监测

    目的:探讨中小型实验室近年来对丙型肝炎病毒流行情况的动态监测.方法:采用BHC-1300IIA/B3二级生物安全柜,可调式微量移液器,37±1℃电热恒温水温箱,KaytoRT-3900全自动洗板机,Multiskan Mk3全自动双波长酶标仪及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CV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抗-HCV.结果:各组抗-HCV阳性率分布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型肝炎病毒在我区流行基本稳定.

    作者:张淑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和达标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社区人群预防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为更好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在双桥区范围内随机选取两个社区,对三十岁以上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健康教育,体检,建档,回访,再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总结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防治中的作用.结果: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24.0%,干预后为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相关危险因素也得到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率,提高知晓率和有效控制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瑞华;陈红楠;朱松岩;唐小兵;付淑华;崔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接受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1.3%,与对照组46.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Ⅲ-Ⅳ)略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显著,患者生存期延长,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作者:覃莉;黄海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对生化指标检测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清样本中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浓度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健康志愿者的复合血清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总胆固醇(TCH)、尿酸(UA)、血糖(Glu)、肌酐(Cr)及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可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形成干扰.结论: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可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形成干扰,因此在解释检验结果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

    作者:梁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医改后承德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状况及群众的满意度,从群众的视角分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河北省承德市某县所属的5个乡1200名居民进行医改前后医疗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近百名村民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居民对于乡镇卫生院这一基层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居民患病时首选机构的服务现状存在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医疗技术人员的服务态度、诊疗技术水平及药品种类等.结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刘卫云;程志国;刘学军;安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并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自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平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升高值越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越明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也越高.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症的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血清胆红素浓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1-01-2012-01-31期间,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一支或是一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内径减少≥50%者,其中按照其主诉,体征诱因等选取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30例.收集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并测定其冠状动脉造影前1d空腹12h的血清总胆红素.进行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组血清胆红素浓度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中存在着差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呈负相关,在冠心病病人人群中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有相当的临床价值.

    作者:仝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 HBV-DNA 定量检测的结果,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对5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乙肝血清的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5例,B组25例,C组10例,并对上述患者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乙肝血清标志物抗-HBc 、HBeAg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100%,抗-HBc、抗-HBe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76.6%,抗-HBe 、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 50.0%.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单纯的采用 ELISA 方法对五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是难以对患者的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的强弱进行判断,容易导致某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漏诊的情况.而采用 PCR 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乙型肝炎诊治效果,明显优于血清标志物检测,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及运用.

    作者:东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