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姑息护理在86例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赖碧红;周桂英;瞿春霞;朱燕华

关键词:晚期癌症, 姑息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姑息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遴选86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癌痛评估与控制、心理支持等.实施姑息护理前及实施1月后,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实施姑息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较姑息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1例,死亡率24.42%,临终的时候患者安静平和,其家属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结论:进行姑息护理可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及亲属身心各方面需求,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使其平静接受死亡.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 HBV-DNA 定量检测的结果,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对5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乙肝血清的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5例,B组25例,C组10例,并对上述患者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乙肝血清标志物抗-HBc 、HBeAg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100%,抗-HBc、抗-HBe及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76.6%,抗-HBe 、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 50.0%.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单纯的采用 ELISA 方法对五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是难以对患者的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的强弱进行判断,容易导致某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漏诊的情况.而采用 PCR 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乙型肝炎诊治效果,明显优于血清标志物检测,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及运用.

    作者:东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早产儿血清电解质紊乱状况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早产儿电解质状态进行临床分析,及时指导临床正确补充电解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55例早产儿进行常规血生化分析,分别于生后3d内、4d-7d、8d-14d进行血钠、钾、氯、钙测定.结果:255例早产儿中,3d内血清电解质浓度异常者99例,占38.82%,其中高钾、低钠、低氯、低钙血症发生率较高.4d-7d血清电解质浓度异常者85例,占33.33%,其中低钾、低钠、低钙血症发生率较高.8d-14d血清电解质浓度异常者27例,占10.59%,发生率以低钠、低钙血症居高.结论:新生的早产儿易发生低钙、低钠、低氯、高钾血症,而随着日龄的增加呈现低钙、低钠、低钾血症,并且胎龄及体重越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越高,同时合并疾病者更易发生水电解质失衡.监测早产儿血清电解质有利于指导临床对电解质紊乱的患儿进行及时治疗.

    作者:陈新瑶;莫焕桐;郭佳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血清胆红素浓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1-01-2012-01-31期间,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一支或是一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内径减少≥50%者,其中按照其主诉,体征诱因等选取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30例.收集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并测定其冠状动脉造影前1d空腹12h的血清总胆红素.进行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组血清胆红素浓度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中存在着差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呈负相关,在冠心病病人人群中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有相当的临床价值.

    作者:仝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并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自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平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升高值越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越明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也越高.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症的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

    目的:探索匀速直线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组及合并神经病变组.入组患者在恒定速率(1km/h)及斜率(0度)的跑步机上行走,取行走中间过程的6次步态周期.通过F-Scan分析软件对6次步态取足底压力各个参数的平均值.除常规足底分区外,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特点,本文将足底重新分为前足、中足、足跟及外侧足、内侧足.结果: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明显高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97.6±29.9cm2和80.2±20.2cm2,P=0.021),接触时间亦显著大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829.8±85.3ms和768.1±69.1ms,P=0.002).但峰值压力、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体重矫正后的大应力、应力出现的时刻及压力时间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力时间积分在神经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分别69.7±8.5%BW/s和61.6±10.7%BW/s,P=0.003).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足/足跟应力、外侧足/内侧足以及前外侧足/前内侧足应力比值均显著升高.特别是外侧足与内侧足应力比值在神经病变组中上升为明显(0.73±0.21 vs.0.90±0.30,P=0.009).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平地匀速行走中足底压力向外侧足倾斜,外侧应力与内侧应力的比值较能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足底压力分布的异常.

    作者:方芳;王冬梅;李志欢;严率;顾鸣宇;彭永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和达标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社区人群预防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为更好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在双桥区范围内随机选取两个社区,对三十岁以上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健康教育,体检,建档,回访,再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总结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防治中的作用.结果: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24.0%,干预后为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相关危险因素也得到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率,提高知晓率和有效控制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瑞华;陈红楠;朱松岩;唐小兵;付淑华;崔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9例临床疗效体会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19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本院早期同等病情的采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2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34.1±18.7)h,有2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7例;对照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48.2±21.3)h,有9例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抢救成功有14例.两组患儿观察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湖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婴幼儿重症肺炎PCT测定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PCT测定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肺炎75例,其中细菌性肺炎40例,病毒性肺炎25例,支原体肺炎10例,分别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P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PCT值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CRP显著低于细菌性与支原体性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WBC显著低于细菌性肺炎(P<0.01).重症细菌性肺炎上述三项指标恢复期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临床检测血清PCT值,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指导治疗.血清PCT浓度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可随病情的控制而逐渐降低,PCT可作为婴幼儿重症肺炎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红霞;王英宏;邓永洪;李小玲;刘仁红;肖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和探讨严重踝关节骨折的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57例资料完整的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Denis-WeberAO进行分型,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内外踝双切口,首先进行外踝骨折复位,采用1/3重建钛板或者管型钢板进行固定,内踝根据骨折情形选择1-2枚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如腓骨出现粉碎性多块骨折,可酌情采用多段固定的方法,对于后踝骨折位移不明显骨折未超出关节面的1/3位置可不予特殊处理,对于位移超过3mm或者超出关节面1/3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复位,再通过拉力螺钉进行固定.患者术后3d后可指导患者酌情进行床上功能恢复性锻炼,术后6 周后酌情开始进行部分负重康复锻炼.结果:本组57例患者术后均进行了6月至24月回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在10周至12周,对患者按照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57例患者中,优45例,良10 例,可 2例.结论:采用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手术效果比较满意.在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骨折分型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法,同时对患者韧带损伤情况也应进行统筹考虑,并进行对症处理,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黄方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康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皮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有效缓解心绞痛的情况、心电图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自从2001年丹麦外科医生Kehlet率先提出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这一理念以后,革新了近100年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思维和行为原则,迅速被欧美各国医生所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一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结直肠切除手术的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案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典范之一[1-3].

    作者:邓选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姑息护理在86例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姑息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遴选86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癌痛评估与控制、心理支持等.实施姑息护理前及实施1月后,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实施姑息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较姑息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1例,死亡率24.42%,临终的时候患者安静平和,其家属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结论:进行姑息护理可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及亲属身心各方面需求,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使其平静接受死亡.

    作者:赖碧红;周桂英;瞿春霞;朱燕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并积极有效的处理液体外渗,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根据外渗的部位、程度、外渗液体的性质,有针对性的采用局部清创和选用特效外敷药物并加强对外渗部位的护理.结果:33例液体外渗患儿经局部处理后,除一例钙剂渗漏留轻微黑点外,其余创面愈合均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液体外渗并积极有效的处理,对促进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文静;宋相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 Ⅰ-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n=40例)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n=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1),A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作者:卢增停;马钧阳;曾丽蓉;钟梅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经侧裂入路方式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经侧裂显微手术方法且作为试验组,同时再选取105例予以小骨窗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患血者作对比研究(即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观察且对所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恢复者107例、占99.07%,重残者1例、占0.93%;对照组恢复者68例、占64.76%,重残33例、占31.43%;恢复率、重残率分别相比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3.70%、对照组16.19%,二者相比P<0.05;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裂入路予以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韦廷求;韦树德;莫建华;蒙智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治疗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0例仅使用腹腔镜手术,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使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有效为62.8%,复发率为8.5%,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有效为33.3%,复发率为30%;对照组治疗后有9例患者受孕,有效率为64.2%,观察组治疗后有13例患者受孕,有效率为81.2%;对照组有7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检查转氨酶有9例升高,总计副作用发生率为53.3%,观察组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检查转氨酶有2例升高,总计副作用发生率为14.2%.以上情况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运用腹腔镜手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高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对生化指标检测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清样本中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浓度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健康志愿者的复合血清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总胆固醇(TCH)、尿酸(UA)、血糖(Glu)、肌酐(Cr)及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可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形成干扰.结论:胆红素、抗坏血酸、血红蛋白可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形成干扰,因此在解释检验结果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

    作者:梁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CD和颈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60例,用TCD和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为A组,单独使用TCD检查的为B组,单独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为C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范围比单独使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范围广,能清楚检查出患者的情况.结论: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影像依据,可将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广泛应用于对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

    作者:牛庆东;王雪梅;李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波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平板运动试验中,T波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运动后发生T波对称高尖,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运动后T波低平或倒置,持续时间>4min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1-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冠脉造影阳性率.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率研究组(90%)显著高于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后T波对称高尖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初筛,从而早期发现冠心病,价格便宜,易于开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清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