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刘宗礼;崔玉蓬;邱桂斌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及老年人口数的增加,此病的发生率渐渐增高。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昏迷,现将我院5年来对蛛血的临床护理作一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底,我院共收治蛛血60例。其中男性28人,女性32人。发病率年龄20~73岁不等、平均50±1.3岁,40岁以下12例,占20%,40~60岁45例,占75%,60岁以上3例,占5%。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扫描或头颅磁共振检查或经腰穿抽到血性或淡红色液体或脑血管造影后确诊。其基本原因,有高血压病者43例、脑血管畸形14例、3例原因不明。
作者:吕文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典型急性心肌梗塞(AMI)常以胸骨后剧痛为首先症状,继而出现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图形和血清心肌酶学的变化,诊断即明确。然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常较困难,甚至造成误诊和漏诊。从1996至2000年的5年中,我们碰到不典型AMI8例。为提高不典型AMI的诊断,认识和观察,护理,减少误诊和漏诊,现将对该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50~82岁。发生广泛前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2例,前壁心梗1例,前间壁3例,起病时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疼痛,既往有高血压史6例,糖尿病史5例,起病后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疼痛,既往有高血压史6例,糖尿病史5例,起病后均未诊断心肌梗塞,待明确诊断,时间均超过24h,甚至长达1周,其中1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作者:钱幸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分析我院自1984年2月至1997年2月间收治208例新生儿肺炎发病原因分析与围产期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便针对性地促进围产期保健工作。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死亡率高,多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点,生后10d发病多,约占53.84%,与围产期诸因素密切相关,如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过期产、难产产程延长、宫内窘迫、窒息、吸入污染羊水或阴道分泌物、早产、母体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均可致病。
作者:于新英;袁文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又称急性心原性脑缺氧综合征,是指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紫绀的综合病征,由爱尔兰医师阿当斯和斯托克二人首先描述,故名。此征主要由于心室停顿或过缓(<20次/min)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速,心室扑动或颤动,窦性停搏伴全心暂停所致。本文收集我院有阿—斯综合征记载的病例32例,发现直接病因均为上述某一心律失常所致,但原发病相去甚远,现统计如下:
作者:林乐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imethl Sulphoxide,DMSO)和珍黄注射液(Zhenhuang injection,ZHI)联合用药对小鼠宫颈癌的抗癌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DMSO(50mg/kg)、ZHI(20mg/kg)、DMSO+ZHI(DMSO 50mg/kg,ZHI 20mg/kg)分别对小鼠宫颈癌U14腹水瘤模型和实体瘤模型进行治疗,以生命延长率和抑瘤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在腹水瘤治疗实验,DMSO组、ZHI组、DMSO+ZHI组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1.37%~25.86%、41.38%~43.59%、65.81%~69.83%,经统计学分析,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DMSO+ZHI组)与单药组(DMSO组或ZHI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体瘤治疗实验,DMSO组、ZHI组、DMSO+ZHI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2.50%~25.83%、37.50%~41.67%、60.83%~68.33%,经统计学分析,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ZHI对小鼠宫颈癌U14有一定的抗癌作用,DMSO和ZHI联合用药能起增效作用。
作者:罗丽莉;许锦阶;徐虹;徐小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及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行手术探查,手术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抗感染后6~12h实施。手术时机因术前保守治疗效果而异,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压、松动胰床彻底清除坏死胰腺组织和胰周的坏死组织,腔内充分引流。10例合并胆囊、胆道结石及胆管炎的病例加做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引流。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应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综合治疗体系”。
作者:杨振淮;李均乐;李关宁;袁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体重50kg。一股状况好,心肺无异常,无药物过敏史,普鲁卡因皮试阴性。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拟于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前用药鲁米那100mg肌注。术中未开放静脉,无任何监测。局部浸润及阑尾系膜封闭共用局麻药70ml。10min后,关腹时,病人主诉胸闷、头昏,随即抽搐、惊厥。麻醉医生到场,病人呼吸微弱,末稍紫绀,心音听不清。己核查出误用丁卡困。立即面罩加压吸氧,开放静脉。静脉给予安定10mg,地塞米松10mg。留置导尿,西地兰0.3mg,速尿10mg等对症处理,30min后,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稳定。观察30min后,送回病房。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无任何后遗症,术后7d出院。
作者:侯玉杰;董新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先天性尺桡骨连接手术方式较多,但效果多不确定,我院自1985年开始对7例病者施行尺骨切除,桡骨旋转截骨手术,随访6个月~3年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0~18岁,平均12岁,均为1型,右侧5例,前臂固定于旋前位10~40,平均20,左侧2例,前臂均固定于旋后30位。1.2 手术方式:麻醉后于前臂尺侧切口显露尺骨,在靠近骨性连接处切除远段尺骨,修整残端;前臂中段桡侧切口显露桡骨,线锯截断,桡骨远段旋转左侧置旋后30位,右侧置旋前15位,钢板固定,取尺骨小头植骨。
作者:钱普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向经验医学(Opinion Based Practice)挑战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趋势,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EBM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EBM的基本概念及沿革 循证医学亦称“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ne Cochrane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1]。其核心为: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包括医学对病人的诊治,专家们制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2,3]。英国牛津大学John及Radclife医院,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由于EBM的提出,得到了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EBM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日益普遍的应用。产生了诸如循证医疗、循证诊断、循证决策、循证医疗卫生服务购买等。应用于临床各科则有循证内、外、妇、儿科及循证护理以及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等[4],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EBM知识的涉及对医学生、住院医师的再教育等都至关重要[5]。我国从1996年开始由华西医科大学李幼平、张鸣明、刘鸣等教授先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在传播和更新EBM知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97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筹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1999年3月31日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6],标志着我国EBM研究已进入新阶段,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已明显缩小,到目前为止,我国EBM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不少EBM学习班,培训了一大批EBM研究人员,研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取得了可喜成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五个中心,亚洲第一个Cochrane中心的国家。
作者:周祖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的发生。据报道,在被统计的68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约有50%是因护理不当而造成的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25%属于人与人传播。故此,消毒灭菌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后果,可想而知。尤其在一些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聚集着大量的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更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监控管理。现将3年来,对我院高危科室7个重点项目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范围:手术室、产房、烧伤科、供应室、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透室、内窥镜室、ICU。
作者:杨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UAP分为A、B两组。A组(19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加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B组(17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结果:A组72h内临床疗效显效率66.67%明显高丁B组2.5%(P<0.025);A组72h内急性心肌梗塞(AMl)发生率5.56%明显低于B组37.50%(P<0.025);随访一年间A组心脏猝死及AMI例数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该疗法高效、安全、能改善UAP患者近期预后。
作者:周建;王洪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临床表现 该6例病人均急性起病,表现为左下腹绞痛,数小时后突然加剧,并逐渐波及全腹,恶心、呕吐,有或无轻微腹泻,个别病例出现少量血便,随病情发展有不同程度发热。全腹有肌卫、压痛及反跳痛,以左下腹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或阴性、肠鸣音先活跃,后减弱或消失。腹透5例见到膈下游离气体,该5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另1例发病后先行保守治疗,腹痛减轻,1周后因左下腹仍隐痛,左下腹扪及包块,有压痛而作剖腹探查。该6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史或冠心病史,无慢性腹泻,无脓血便史,无反复发作性左下腹痛史,无下午潮热、盗汗史。腹痛前无持续高热史。
作者:徐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为反复发作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虽然有不同的致病诱因,但却遵循共同的免疫发病机制。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IB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1~3],成为近十年来IBD研究的热点[4、5]。 细胞因子是由许多细胞产生的小分子量的可溶性多肽,参与机体广泛性的生物活动,如免疫、炎症、造血、愈合、损伤反应等。根据细胞因子的大体作用,细胞因子可分为三类,炎症前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炎症前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6、IL-8、IL-12、TNF-α、TNF-β、IFN等,其中多数因子由单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产生,参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抗炎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10、IL-13等,主要由T细胞产生,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生长因子包括增殖刺激因子、转移生长因子(TGF)、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对不同的细胞具有生长调节和增殖作用。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至上升趋势,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采用钻颅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共7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上述患者的术前术后综合护理,特别是颅内手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有关的护理体会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35~79岁,其中<50岁16例,51~65岁30例,>65岁24例。病情分级:I~II级14例,III级16例,IVa级13例,IVb级~V级27例。入院时昏迷40例,清醒30例,血压高者200/100mmHg,低血压160/90mmHg,平均血压180/100mmHg。1.2 头颅CT确诊:出血部位,基底节一丘脑出血32例,脑叶出血13例,脑室型出血10例,血肿破入脑室15例,出血量15~150m1。
作者:叶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严重阶段,可伴多种危险的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子痫除药物治疗外,适时剖宫产是抢救子痫的一种有效手段[1]。现将我院近5年来对62例子痫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子痫剖宫产指证、时机、麻醉等问题。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剖宫产率:1995年1月至2000年9月,我院住院分娩总数7086例,其中行剖宫产1375例,剖宫产率为19.4%。产前子痫剖宫产62例,占剖宫产的4.5%。
作者:汪丽云;陈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于1999年2月至4月连续收治3例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胃肠穿孔患儿,这种病例本属少见,加之HIE患儿常表现为反应低下、腹胀、呕吐、拒乳,发生胃肠穿孔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为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特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例1:患儿男,5d,2.8Kg,孕37+5W,在本市某医院出生。羊水少,Ⅲ°污染,生后即刻Apgar3',给予复苏抢救,大剂量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头颅CT示:HIE,因经济困难于生后d3病情稍稳后带药出院,出院后患儿吸乳差、呕吐、腹胀直至拒乳,于生后d6拟“新生儿败血症”、“HIE”收入我院。查体:体温不升,足月儿貌,前囟紧,鼻扇,面色灰,唇周轻度紫绀,颈略抗,心肺(-),腹部高度膨隆,叩呈鼓音,肠鸣音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未引出,即摄胸腹片见腹中部大片卵圆形低密度影区,周围为高密度组织影,呈“足球征”考虑消化道穿孔、气腹,于生后d6转外地手术。证实为回肠距回盲瓣5cm处穿孔,术后d2死亡。
作者:姚林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和大量腹水,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大量输注白蛋白,又促使尿蛋白排出增加,加速肾小球的硬化,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自1985年以来,我们用腹水回输方法治疗II型糖尿病引发的肾病综合症,疗效好,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56例病人系1985年5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其中男21例,女35例,有11例尿量<400ml/d,BUN>9mmol/l,Cr>140umol/l,21例心功能低于III级,全部病人符合以下条件:①II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经限盐、限水、利尿治疗15d以上无效,③腹水检验符合漏出液,培养无细菌生长,涂片阴性,腹水脱落细胞阴性,腹水染色体检查阴性,④近期无消化道出血,大便隐血阴性。
作者:王玲;张曙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手术后伤口一旦发生感染,脂肪液化,皮下出血等,往往愈合不良,不但病人很痛苦,也增加了临床工作量,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费用,严重则导致医疗纠纷,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医院的声誉。因此,我们对在本院三年来的345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就其治疗方法与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8年至2000年三年来妇产科手术病人3456例,切口愈合不良81例,其发生率2.34%,究其原因分析为:有菌手术及无菌手术两类,具体见表1:
作者:潘美玲;张长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35岁,矿工。因右下腹部砸伤后腹股沟疼痛性肿物10h入院。患者伤后在当地医院试行嵌顿疝手法复位约2h,失败后来诊。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查体:T:38℃、P:88次/分、R:24次/分、BP:16/8kPa,神志清楚,查体不合作。下腹壁多处皮肤青紫色;腹平坦,右下腹压痛(十十),反跳痛(十),肌紧张(十);下腹壁广泛皮下波动感及握雪感;右腹股沟区可触及一长约10厘米,宽4~5厘米条状包块,中等硬,压痛(十),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阴囊血肿,会阴部肿胀,压痛(十),耻骨区压痛(十),骨盆分离实验(十)。化验:WBC11.7×109/L N 0.82 Hb120g/L;腹部X光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骨盆平片示:右例坐耻骨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①外伤性右腹股沟斜疝嵌顿②骨盆粉碎性骨折③下腹壁广泛挫伤。急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嵌顿疝复位术。术中见:下腹部皮下组织与皮肤分离,内为血肿充填;腹股沟韧带撕裂;切开疝囊见约20cm小肠嵌顿,黑色;疝囊颈较紧,在接近疝囊颈处,肠管近完全断裂,有大量肠内容物溢出。腹腔内有较多肠内容物,吸尽,切除破裂及坏死肠管,行回肠端端吻合术;疝囊行高位结扎,修补腹股沟管后壁。术后抗感染治疗,7d后痊愈出院。出院诊断:①外伤性嵌顿疝并肠破裂②骨盆粉碎性骨折③下腹壁广泛挫伤。
作者:曹义鑫;翟学宁;王洪伟;赫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也相继地不断更新,骨科手术中C臂X光机的应用日趋频繁,我院手术室自1998年11月至2000年5月,骨科手术中使用PhilipsBV25型C臂X光机221例。由于使用得当,防护措施得力,从未给手术病人造成过污染,从未给工作人员带来直接损害。现将有关使用中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221例,其中男153例,女68例,年龄小7岁,大78例,平均45.6岁。其中: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21例,胸腰椎骨折AF钉内固定术56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23例,Richard钉内固定术8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48例,关节内骨折43例,其他22例。
作者:孙乐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