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钟波;张玉杰;张彩乔;李立芳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轻型胰腺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消化内科治疗的70例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奥曲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七叶皂苷钠,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各项生化指标、治疗前后CT变化、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中转手术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HCO2-3、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CT检查分级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胃肠道不适、腹痛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05);观察组胃肠功能严重障碍、假性胰腺囊肿、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轻型胰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利于症状的快速缓解以及各项指标的恢复,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庚;牟江月;周玉文;魏亚朋;刘丽敏;李恒周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2006年)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1%。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约2000万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乙肝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部并对肝细胞有极大的损害,易引发炎症、坏死、纤维化等,它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表现为乙型肝炎或肝硬化者占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约为1/3[2-4]。而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乙型肝炎患者不光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而且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5]。本文将对近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心理状况的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程月红;杜义敏;刘云燕;王灵君;李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体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体位训练及基础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俯卧位实施手术,观察组则采取45°斜卧位联合截石位实施手术。比较2组患者不同体位安置后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2组患者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率及术后残石率的比较。结果两种体位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但观察组患者采取45°斜卧位联合截石位后患者生命体征比对照组更稳定,其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率及术后残石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靠.05或P <0.01)。结论全程护理模式能较好开展经皮肾镜碎石患者的体位训练,其中45°斜卧位联合截石位能使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手术相关指标更圆满。
作者:周青榆;梁肖华;梁琴;孙紫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灌肠组(41例)和联合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每6~8小时2 g,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第1天100 mg,每12小时1次,继以100~200 mg,1次/d,持续治疗14 d。灌肠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妇炎康胶囊进行保留灌肠,2次/d,持续7 d。联合治疗组:在灌肠组之治疗基础上,采用妇科千金片治疗,口服,6片/次,3次/d。连用14 d。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灌肠组( P <0.05),但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CRP、TNF-α、IL-2和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灌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炎性因子和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灌肠组( P <0.05),而IL-2水平高于灌肠组( P <0.05)。结论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血流变学,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进行HIV患者HBV感染率与正常体检人群HBV感染率比较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IV与HBV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研究共纳入206名2013至2014年门诊及住院艾滋患者及体检人群,分为体检人群组与HIV患者组,分别进行HBV两对半检测。结果 HIV患者组HBV阳性率26%,体检组HBV阳性率36%。两者无显著差异( P >0厖.05)。结论我院门诊及住院艾滋病人合并HBV感染与体检人群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红梅;赵磊;王建芳;王念跃;张永成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接诊的100例慢性肾脏病合并高钾血症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采用聚苯乙烯磺酸钙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效果。记录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钠水平、血钾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d后和治疗后2周,患者血钠值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周后,患者血钠值低于基线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0653, P <0.01)。治疗2 d后,患者血钾值低于基线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9.4350, P <0.01);治疗1周后,患者血钾值也低于基线值( P <0.05);治疗后2周,患者血钾值仍低于基线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5.3189, P <0.01)。治疗2 d后、治疗1周后和治疗后2周,患者血钙值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00%。结论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锋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合理的招募策略,建立健康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为降低经输血造成HIV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4至2014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反应性标本送检至石家庄市疾控中心进行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WB)确证实验。并对经石家庄市疾控中心确证阳性的22例标本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条带分析。结果2004至2014年共检测无偿献血标本1355476例,共检出HIV阳性标本89例,阳性率为6抖.57/10万,各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46, P <0.01)。89例HIV阳性献血者中,男性86例,女性3例,男女性别比为28.7∶1。年龄以18~30岁中感染HIV者为主,占56.18%。职业以自由职业为主,占29.21%。文化程度以高中为主,占31.46%,献血次数以初次献血者为主,占52.81%。89例确认阳性感染者中合并梅毒感染的有12例,构成比为13.5%。 WB确证实验中条带大部分显现。结论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经输血造成HIV传播风险仍然很大。应制定有效策略,降低经输血造成HIV传播的风险。
作者:张静;王素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复合单次硬膜外麻醉在会阴区(及下肢)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会阴区,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8~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单次硬膜外复合多模式镇痛组;B组:单次硬膜外组。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2组呼吸的频率与幅度、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殚.01);术中、呼吸( RR)、心率( HR)、血压( BP)均平稳,吸氧条件下血氧饱和度达100%,PETCO2在正常范围,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点VAS评分,A组24 h满意率达100%,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B组能提供术后8 h满意镇痛。2组均无躁动、谵妄、恶心、呕吐及术后尿潴留发生,无肢体感觉异常,活动障碍,皮肤瘙痒等。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复合多模式镇痛组较单次硬膜外及骶管麻醉提供更完善的术中镇痛,更满意的肌松,术后并发症少且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更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患儿身心发育及术后康复。
作者:刘宝珍;边焕欣;宋子贤;张艳红;成玉红;邱东洁;肖彩兰;刘义静;陆丽洁;刘敏肖;周美联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手术室护士围术期全程干预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手术室护士的围术期全程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干预前后的心率、血压,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以及心率、血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厖.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 、SDS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心率、血压较干预前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P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由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全程干预,能缓解患者因疾病和手术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应激反应,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龙卫红;秦秦;崔雅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行吡柔比星( THP)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12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灌注前后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术后128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1年内肿瘤复发9例,2年内复发7例,复发率12?.5%,均未出现全身性的药物不良反应,未见尿道狭窄和膀胱挛缩现象。结论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效确定,而灌注前、后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小娜;郭顺利;聂彦花;李博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银杏叶分散片中总黄酮醇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Waters-pak C18(5μm,3殚.9 mm ×150 m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l/min。结果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素呈良好线性关系的范围分别为0.001~0.01 mg、0.02~0.2、0.004~0.04/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6%,100.15%,99.40%,RSD为0.37%、0.72%、0.66%( n =9)。结论本方法准确性好,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靠,可用于银杏叶分散片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齐惠珍;周霞瑾;田培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红细胞生成素与输血阈值对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次选取80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均为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 n =40)与加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 n =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2组NGB表达量在入院时无明显差异( P >0?.05),入院后经积极治疗,在第7天、第14天均呈明显升高表现,其中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入院时行APACHEⅡ评定,分值无明显差异( P >0.05),但入院后第7天、14天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病例输血阈值经评估为(73.4±4.5)g/L,低于对照组(83.7±4.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均无死亡事件,观察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脑干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3例,肾衰竭2例。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红细胞生成素,可降低输血阈值,防范严重并发症,提高神经保护作用,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远期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邓巍;张巧敏;李秋平;崔艳玲;赵永红;王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未婚女性人流的次数、原因及避孕知识知晓状况,为降低的未婚女性再次妊娠率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600例要求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文化水平人流次数首次性生活的年龄避孕方式避孕知识、药具获得途径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0例未婚女性人工流产中年龄16~24岁,平均19岁;首次妊娠268例,再次妊娠332例;未采取避孕措施278例,避孕失败322例,未避孕、避孕失败及重复人流占很大比例。结论未婚女性缺乏科学避孕知识,避孕方法了解不足,避孕信息获得渠道不当,重复流产、高危人流的比例越来越高,为降低未婚女性再次人流的发生,关键是重视青春期男女的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知识的普及,做好未婚女性人工流产后关爱服务,提高未婚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刘俊霞;任学利;聂文华;于荣彦;韩淑琴;田彦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掌握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柜使用现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河北省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柜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河北省省、市级和71档.3%的县级疾控中心已建成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总计生物安全柜487台,均属于Ⅱ级生物安全柜;部分生物安全柜存在使用期限长,产品落后的问题;多数单位未按规定对生物安全柜开展定期检测。结论重视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加强对生物安全柜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加大投入,开展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其安全风险意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柜的行标和国标,对生物安全柜进行定期检测。
作者:师闻欣;张世联;卢安;苏培培;崔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由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或胸膜原发恶性肿瘤所产生的胸腔积液,并且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需要找到癌细胞[1]。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胸穿抽液、胸膜固定术、传统手术及胸腔镜胸膜剥脱术、全身放化疗、免疫生物治疗、热疗、中药治疗等。其中胸膜固定术是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硬化剂用人工方法导入胸腔,刺激胸膜产生无菌性炎症,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粘连,胸膜腔闭锁的方法。目前胸膜固定术是公认的治疗MPE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周平;王亚倩;郭占领;陈晓伟;李冰;王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TIVAP)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按照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 n =50)和TIVAP组( n =50)。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平均带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TIVAP组患者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较PICC组患者低( P <0热.05),TIVAP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组( P <0.05),同PICC组患者比较,TIVAP组患者的术后带管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P <0.05)。结论对于需要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虽然TIVAP操作较为复杂,价格较高,但是其具有使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以及对患者生活影响小等特点,具有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推广的价值。
作者:阮育凤;甘建辉;史金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处理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378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麻醉处理同常规,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使用药物进行控制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各项生理指标,分析评价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结果在血压稳定方面,对照组血压剧烈波动(51/100,51骀.00%),观察组(16/104,15.38%),相比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对照组10例,观察组1例。此外,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率低于50次/min的危象,紧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7次,而心律失常方面,对照组患者(10/48,20.83%)与观察组患者(2/51,3.9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肿瘤患者手术具有高风险,但通过全面评估,合理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手术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於建鹏;唐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的临床情况,观察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栓通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而试验组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的方法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8 d为1个疗程,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细胞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厖.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于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梁友云;马佳丽;王灵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择期实施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每组42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镇痛、静脉自控镇痛( 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6、12 h VAS评分分别为(3.24±0.32)分,(2.56±0.63)分和(1.86±0.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而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 Ramasy评分分别为(2.24±0.31)分,(2.89±0.37)、和(3.11±0.60)分和(2.87±0.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24 h内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曲马多用量分别为(2.14±0.52)次和(234.12±22.83)μg,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好,减少术后镇痛用量,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申海芳;李晓兰;何军霞;张杰;牛光亚;赵伟;杨鸿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疗程为6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血清APN、NT-proBNP、炎性因子、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心功能、血清APN、NT-proBNP、炎性因子、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反应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魏合成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