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莉;苑学;杨利军;李丽荣;孙树光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气管切开患者多昏迷、卧床、免疫力低下、呼吸道清除功能差,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病房空气消毒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多不适合患者在场消毒,即会对人体皮肤、黏膜、器官等产生一定刺激和损伤.为了寻求一种对气管切开患者空气消毒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三种中药熏蒸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病房进行空气熏蒸消毒并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刘义芹;王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益母草在产后子宫内膜炎内膜止血和修复方面的功能和效果.方法 雌性有孕SD大鼠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研究组和模型对照组均于娩出幼鼠后第1天进行细菌接种,连续7 d;研究组大鼠同时给予益母草提取液注射.处死3组大鼠并进行血清和子宫样本切片制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特异性抑制物-1(TIMP-1)和Ⅰ型胶原(Collagen Ⅰ).结果 研究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子宫样本切片Collagen I、MMP-13、切片TIMP-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母草对SD大鼠产后子宫内膜炎大鼠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可有效止血和抗炎.
作者:张秀贤;田洁;彭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放射治疗是目前头颈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伴随的放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防止或减轻放射性脑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奥拉西坦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对防治放射性脑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1].奥拉西坦是作用于中枢网状结构的拟胆碱能益智药,可以刺激特异性中枢神经通路,选择性激活大脑皮层功能,改善大脑新陈代谢[2].但在放疗过程中,何时开始给予奥拉西坦能更有效地减轻放射性脑损伤还未见报道.本研究观察在放疗的同时和放疗开始2周给予奥拉西坦,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王安峰;周洪波;翟福山;刘兵;曹晓辉;包朝恩;王建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哮喘、肾病综合征等是儿童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心理一致感(SOC)是指个体对生活的一种总体上的认知倾向性,包括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感知:内外环境中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生活意义[1].应对是个体对外界事件的反应倾向,适当的应对方式能够降低外界应激因素对个体的负性影响.慢性疾病作为一种应激事件,对患儿的心理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探讨慢性病儿童的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旨在为指导慢性病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作者:姚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老年痴呆患者常因反应迟钝,意识不清或吞咽困难不能进食,造成营养缺乏,故给予鼻饲管进行鼻饲饮食,是保证患者营养均衡的关键,同时可以通过鼻饲管给予药物摄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所以鼻饲管固定的妥善否是保证患者营养的关键.常规鼻饲管固定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时,因患者不能配合,加之医用胶布黏附刺激和部分患者过敏反应[1],以及面颊部用胶布固定鼻饲管压迫患者面部,导致患者不舒适[2],常可使患者烦躁,患者通过反复摇头,用手抓,胳膊蹭(双手用束带固定时)等方式,使之固定失败,导致鼻饲管脱出.我们采用医用绷带活结法固定鼻饲管和一次性鼻氧管改良成鼻饲管固定管的2种方法进行鼻饲管固定,现将两种方法与常规鼻饲管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梁洁;尚建华;韩书芝;周桃华;崔兴;兰艳青;刘宏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湿疹为一常见的皮肤疾病,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目前临床外用治疗湿疹的药物多半为激素制剂,但激素外用时间过长通常会导致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尝试使用苦豆子油擦剂外用治疗湿疹,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小英;毕淑英;张国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肠损伤是腹部损伤中较为常见的损伤之一,其发生率占整个腹部损伤的30%以上[1].由于结肠部分位于腹膜后,位置较隐蔽,损伤后不易发现,结肠坏死病情凶险,常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而危及生命.由于腹部损伤后肠迟发性肠坏死及为少见,早期不易确诊,故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并且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我院自1998至2010年共收治闭合性腹部损伤1 096例,其中发生迟发性结肠坏死15例(1.37%),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崔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讨论血浆PZ含量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孕周28~34周)80例,相同孕周正常晚期妊娠孕妇40例、正常早孕、中孕及非孕育龄女性各40例;采用ELISA定量测定血浆蛋白Z(PZ)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各项指标水平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正常育龄非孕女性及正常早、中、晚期孕妇血浆PZ随着妊娠及孕周的增加,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浆PZ含量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与轻度患者相比血浆中PZ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PZ在正常妊娠状态下较非孕期升高且随孕周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血浆PZ降低可能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相关;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严重程度与血浆PZ含量相关.
作者:韩卫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且近年来发病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的结局有两种:一是病变自然消退,二是发展为浸润癌[1].但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2]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明显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因此,积极的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
作者:李巧云;刘秀荣;李桂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排除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A组高血压患者60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B组为对照组60例: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FBG)、胰岛素(FINS)、体重指数(BMI)、脂肪分布指数(WH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BMI、WHR、FBG、FINS、TC、TG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ISI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密切联系,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对治疗高血压有利.
作者:刘海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功能性血流脾动脉栓塞术(FSE)是我院2009年9月以来新开展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微创小、费用低、痛苦小.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疗效肯定,但存在PSE所用栓塞剂种类繁多,既往多使用明胶海绵,存在颗粒大小、栓塞体积不易精确控制,并发症严重等缺点,这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有资料表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脾动脉血流具有功能性,我院应用Embosphere栓塞微粒球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FSE,并根据手术特点,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使术后并发症甚微,疗效确切,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可达到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
作者:王雪梅;宫祥峰;康庄;于燕民;徐会选;张新党;张志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急重症,合并DM将使其危害性更加严重.近年来DM合并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报道,DM合并AMI患者死亡率超过非DM病人死亡率的2倍,因此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对于降低其并发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1].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医学模式也逐渐改变,即住院患者不仅需要传统的技术服务,同时还希望在住院护理方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尽可能达到愉悦的状态或尽大可能降低不愉快的程度.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护理的发展模式,其实践活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在大程度上满足患者需求,能够降低疾病带来的身体、心理上的不适应,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 60 例 DM合并AMI 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采用的主要方法、产生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尿道下裂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是小儿泌尿外科中小儿重建泌尿系统比较复杂的疾病.尿道下裂引起尿道口远端的尿道周围组织发育不全,形成纤维索,牵扯阴茎弯向腹侧,主要表现为尿道开口异位和阴茎下曲畸形,影响站立排尿.为提高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治疗效果,作者对2010至2012年65例尿道下裂患儿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小儿尿道下裂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参考.报告如下.
作者:吴涛;李晓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体育运动是2型糖尿病的预防及管理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患病人群中很少有人能坚持规律的运动.目前虽然尚缺乏关于运动对糖尿病人群获益方面的高质量的研究报道,但在运动改善血糖及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在高危人群中运动干预以及适度减重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规律运动对糖尿病人群生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以下将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作者:孔德贤;宋桉;宋光耀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甲状腺微小癌(TMC)是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 cm的甲状腺癌[1],TMC因其肿瘤小,难以扪及,缺乏特殊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近年来,由于术前超声和术中冰冻技术的开展,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有所增加.我院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经术前超声及术中冰冻并手术治疗TMC患者21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巍;刘超;马静;张爱民;李萍;张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缬沙坦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对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心力衰竭组随机分为小剂量治疗组和稍大剂量治疗组,治疗12周,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监测治疗前及用药后1、4、1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径(LVSDd)指标变化,并在相应时间段抽血测血浆BNP浓度,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左心室大小的影响.结果 2组血浆BNP值治疗后1、4、12周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稍大剂量治疗组在治疗4周和12周时血浆BNP值比小剂量治疗组显著降低.LVEF值1周时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和12周时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稍大剂量组高于小剂量组,2组LVSDd值在1周和4周时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显著高于治疗前,稍大剂量治疗组在12周时LVEF及LVSDd均较小剂量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缬沙坦可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加大缬沙坦剂量,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并可显著改善左心室重构.
作者:顾晓龙;邱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心电图V1导联中P波双向和P波负向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是否有所不同.方法 入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大于6个月的患者185例,在医院进行过冠脉造影检查并随访.PTFV1 ≥40 mm × ms为PTFV1异常组,PTFV1 <40 mm × ms为PTFV1正常组,心电图PTFV1异常组再分为V1导联P波负向组和V1导联P波双向组,分别比较2组无主要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PTFV1正常组相比,心电图PTFV1异常组无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心电图PTFV1异常而V1导联P波负向的患者和心电图PTFV1异常而V1导联P波双向的患者,无主要事件发生率无差别.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PTFV1 异常(HR 2.721,95% CI 1.237~5.987,P=0.013)是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心电图PTFV1异常是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死亡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的独立预测因子.心电图PTFV1异常中V1导联P波负向的患者和V1导联P波双向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没有差别.分析心电图PTFV1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有用的预后信息.
作者:赵永江;郑明奇;张宏;董梅;吉立双;田立;刘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眼科疾病中,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1,2].文献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69.03%[3],80岁以上老年人患白内障的人数可高达80.02%[4].由于老年人器官老化、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眼球组织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发生晶状体浑浊造成白内障[5],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增加了日常生活中意外和风险的发生率.大多数老年人对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缺乏了解,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再加上老年人同时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旨在对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将临床护理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作者:韩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早产儿发生率尤高,PDA存在可加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2],因此,适时安全地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DA)极为重要,对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的诊断处理一直成为被关注的问题,随着对早产儿PDA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对早产儿PDA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都有较大进展.本文试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治作一介绍.
作者:李淑敏;谢子昂;杨英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前,经皮肺穿刺活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肺部疾病的诊断,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诊断方式[1],其诊断效果如何一直是医学领域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占位病灶的临床效果,为相关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郑慧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