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分析

钟梅英;邓辉;李辉

关键词:瑞芬太尼, 小剂量, 无痛胃镜
摘要:胃镜检查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传统的清醒检查常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及恐惧心理。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发展,麻醉下的胃镜检查已经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亲睐。目前文献上报道的麻醉方法之多,以异丙酚的静脉麻醉为主流。但单纯的异丙酚麻醉剂量过大,恢复时间长。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新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国外已广泛用于手术患者的麻醉[1],其主要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本研究将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观察其效果和苏醒及离院时间的影响。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交待;(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要求、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改良二孔法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腹腔微创手术,尤其是胆囊切除术中[1]。常规三孔法腹腔镜需要再脐上缘、剑突下缘及右肋下缘分别行穿刺切口,以便能同时置入腹腔镜和辅助装置。虽然三孔法腹腔镜能极大减低创伤,但切口位置分散,影响患者术后对美观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通过切口隐蔽的改良型两孔法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从而探索其疗效及预后情况。

    作者:刘新刚;李慎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病变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法对经治疗后宫颈癌患者康复情况及复发可能性等的临床价值。方法2组患者均行LEEP手术切除病灶,并于术后1、3、6、12个月采用触诊、超声和液基薄层细胞学复查;研究组患者复查时加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方法;记录2组患者残留和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残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创.05)。结论 HPV检测可提高宫颈癌上皮内瘤变术后残留与复发的检出率,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选择良好的治疗时机,提早进行宫颈癌变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胡莉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转移瘤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类对比分析50例肿瘤患者WB-DWI和CT图像中的异常信号和异常密度病灶。结果在呼吸系统中,WB-DWI发现51处肺门周围转移瘤,未能发现57处肺内体积较小的瘤灶,而CT均能发现,说明对于肺内转移病灶的检出敏感性差。在腹部实质器官中,WB-DWI发现的88剟.9%的转移灶CT能够清晰显示,而11.1%的转移灶CT却未能显示;在骨骼系统中,WB-DWI发现474处异常信号, CT仅发现307处骨组织异常改变,其中9例患者有56处骨组织呈WB-DWI异常信号而CT显示正常,数月后CT复查,相应部位均出现骨质破坏;说明在腹部实质脏器和骨骼系统中WB-DWI比CT更多更早发现肿瘤病灶,并且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在淋巴系统中, CT图像上25处大于1 cm的淋巴结在DWI图像上未显示,而CT图像上74处小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却呈高信号,部分经病理证实为淋巴转移。结论WB-DWI技术适用于健康查体及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筛查,对于淋巴结定性诊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冯平勇;宋振虎;程豪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PA、FN、ADA、CHE 和51-NT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的普及,检测项目的方法学逐步统一成熟,这些与肝功能密切的辅助指标在实验室逐渐成为常测项目,因此我们对前白蛋白( PA)、腺甘脱氨酶( ADA)、胆碱脂酶( CHE )、纤维结合蛋白( FN )和51-核甘酸梅(51-NT )5项指标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程多智;谭莹;赵颖;朱名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实验室常规检查在手足口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中的许多具体指标都是诊断疾病的敏感指标,对机体的许多病理改变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可协助临床判断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科学地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用药。是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1],极具诊断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手足口病患儿的血常规、电解质、血糖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手足口病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叶迎宾;郭卫刚;章健;黄秀香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自冷式冰袋冷敷治疗5-氟尿嘧啶外渗的效果观察

    氟尿嘧啶是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其他实体瘤中有良好效果,在肿瘤化疗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临床上大剂量氟尿嘧啶作静脉化疗时,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3.33%[1],虽然现在临床上多采用深静脉置管预防静脉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但因置管的费用高,我院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患者因费用原因仍然选择四肢浅静脉穿刺进行化疗,如何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药物外渗导致化疗性静脉炎后如何治疗,是医护人员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在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自冷式冰袋冷敷治疗氟尿嘧啶外渗引起的化疗性静脉炎,报告如下。

    作者:周秀敏;张玉霞;王敬君;张桂军;马靖茹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共8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本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神经反射及肌张力恢复时间、NBNA的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洓.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神经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明显较快( P <0.05)。2组患儿治疗15 d后NBNA评分较治疗3 d后明显提高( P <0.05);治疗28 d后均较治疗15 d明显提高,且试验组NAB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用神经节苷脂钠治疗,不但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无明显副作用,可有效减少患儿后遗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礼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吞咽功能训练和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恢复中的效应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大约30%~50%的患者有吞咽困难,脑干卒中的发生率约40%~70%,单侧半球卒中的发生率为35%[1]。目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恢复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本次探讨此三种方法联合使用治疗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书秀;王琪;安晓蕾;郭建昌;杨志红;骆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NF-κB、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80例宫颈癌(CSES)、7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5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NCE)NF-κB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CSES、CIN及NCE中, 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18.6%、0%,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15.7%、0;即CSES中NF-κB和MMP-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IN和N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NF-κB、MMP-9表达与宫颈癌不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且二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 =0.872, 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NF-κB和MMP-9的过表达,其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宫颈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赵玉婵;李莲;张连梅;刘晓兰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儿童面神经管实际测量与128层螺旋 CT面神经管测量的比较研究

    颞骨是全身解剖结构精细,复杂的一块不规则骨,而面神经又是颞骨内所含众多复杂及重要的神经之一,面神经管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密切,而且面神经是颅神经中易瘫痪的神经[1,2]。因此,128层螺旋CT在观察和评价面神经管走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128层螺旋CT 0.6 mm薄层扫描的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和曲面重建(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两种技术对儿童颞骨面神经管进行测量,以期获得颞骨内面神经管走形的佳成像方法及数据,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作者:王岚;周艳玲;李广胜;汪贺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城乡慢性病老年人膳食结构分析与调查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有文献报道,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0%左右,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为69.2%[1]。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同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们的饮食因素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开展城乡居民的膳食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我市城乡老年人的不同膳食结构进行有针对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和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地高辛与呋塞米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地高辛联合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卡普托利+卡维地洛+呋塞米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高辛。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心率、血压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记录。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地高辛联用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慧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磁共振、核素扫描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核素扫描和磁共振影像资料的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其中门诊10例患者采用核素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50例住院患者采用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收集影像资料加以总结分析。结果总结1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SPECT表现,其中14个髋关节考虑股骨头坏死,14个髋关节显示坏死区为浓聚表现。住院的5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接受MRI检查,其中82髋关节显示长T2信号。长T2信号是股骨头内充血水肿的典型表现。总结以上结果显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为充血性疾病,而非缺血性疾病。结论股骨头坏死是初是因为股骨头充血内水肿,骨内压力增高,静脉及静脉窦壁比动脉壁薄,所以早受影响,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股骨头内压力增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终导致股骨头坏死。这与静脉瘀滞学说相符。这将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王立强;刘思源;黄建敏;张敏;李会杰;韩永台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胆管中段癌临床分析

    胆管癌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而肝外胆管癌在进一步分类时是否需将胆管中段癌单独出分类,目前仍有争议,为了解胆管中段癌的特点,对我科1993年至2007年诊治的胆管中段癌、胆管下段癌和文献[1]总结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范波;刘进忠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梅毒性葡萄膜炎误诊原田病2例

    梅毒( Syphilis )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或血源性传染的疾病,在眼部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和其他异常[1],部分梅毒性葡萄膜炎可表现为后部葡萄膜炎,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水肿,易与原田病混淆,我院曾收治2例此类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杨冬妮;赵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1]。由于慢性炎症致使呼吸系统防御能力下降,加之高龄、长期使用激素、吸烟等因素均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更易合并有结核感染,导致已有的陈旧肺结核再活动。同时自发性气胸是COPD和肺结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常因治疗不及时危及生命。那么COPD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是否更容易发生气胸,本文对比了合并肺结核与不合并肺结核COPD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在气胸的特点上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

    作者:王任利;幺作义;喻昌利;那雪峰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氨溴索雾化吸入和针剂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肺炎是儿科病症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及死亡率都比较高。在小儿肺炎的病理分型中,以小叶性肺炎占绝大多数,其主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小儿肺炎通常由气管炎、支气管炎继发而来,病程进展快,因而对小儿的生命危险较大,需要及时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在肺炎的临床治疗中,通常是使用抗炎和抗感染治疗,而在小儿肺炎的基础治疗中加用祛痰药氨溴索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氨溴索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 HC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患者早期确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以及生活质量。当前临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较为倾向于手术治疗方法,比较主要的手术方式为大骨瓣开颅术以及小骨窗开颅术,但是这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很大差异[1]。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哪种更加突出,对我院2011至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常出现的心律失常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AMI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艳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