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群;朱宁云
根据腕踝针的分区特点、针刺部位、镇痛特点结合现代经络实验研究,对其镇痛机理从生物力学方面提出新的思路.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有关,即镇痛的机制认为是体内机械波与化学波(孤立波)相互协调、相互振荡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作者:胡侠;凌昌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状况及机理研究,寻求佳治疗方案.方法:从取穴、治疗方法、机理研究等角度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但目前临床取穴及诊疗标准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杨建花;李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针刺、电针和血管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痴呆等为主题词,检索Cochrane痴呆组、临床试验资料库、Cochrane补充医学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中心数据库、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手工检索20种中医杂志及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结果:5个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均为较高质量研究,纳入例数共308例,整体功能汇总OR 5.64(95%CI 2.87 to 11.09),HDS评分汇总OR 6.07(95%CI 3.76 to 8.38).结论:目前有限的纳入研究显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对改善整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有效,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使证据强度更高.对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其他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作者:彭唯娜;赵宏;刘志顺;刘保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刘××,男,19岁,农民.2003年5月11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发现色盲6个月.6个月前因报名参军体检,查出色盲.从小感觉有些辨色不准确,未注意.检查:视力左眼4.9,右眼5.0,眼底正常,未患过眼底疾病.
作者:王义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Ermitage)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这一重要发现使得以往人们对于该文本腧穴定位的不同理解得到澄清.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澄清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传世针灸铜人鉴定上的种种纷争.
作者: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张守信;王勇;冉升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于2001年开始运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心肌炎引发的频发室早,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面部红色丘疹状皮损面积>50%或结节囊肿状皮损面积>20%的门诊痤疮病例.其中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3.4年.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者26例,以结节囊肿为主者34例.
作者:刘涛;汪青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治法:主穴取恩聋穴(位于耳后,平瘛脉穴,将耳郭轻提起,沿耳轮脚沟下缘凹陷中45度斜刺0.7~1寸)、耳门透听会(张口取穴,斜下60度向听会透刺1~1.5寸).以上两穴均取患侧,使针感达到耳中为宜,行平补平泻手法(快速均匀的捻转手法,行针1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配穴均取双侧,肝胆火旺者取中渚、风市穴,行捻转泻法;肝肾阴虚者取肾俞、太溪穴,行捻转补法.留针25分钟.治疗期间行导引法以辅助治疗,即嘱患者每日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复多次,以疏通经气,改善症状.针刺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作者:彭冬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气的概念、内涵及其双向运行规律.方法:从分析经气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经气的内涵,经络的功能,历代经典医籍的记载,2000余年临床实践以及全国经络感传现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论实践两相验证.结论:经气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的部分,包括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经气运行规律呈双向性.
作者:王鸿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鼻泪管阻塞,临床常用探通术治疗,但痛苦大,病人难以接受,易造成假道,并发症多,且远期效果也不令人满意.近10余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生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系机体对某些过敏物敏感性增高,表现为鼻黏膜病变的一种异常反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4年来,笔者采用肺俞配神阙拔罐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竞技综合征是指在竞技(考试、比赛)前或竞技中因精神过度紧张所出现的一系列如心悸、头晕、烦躁、失眠等症候.一般采用心理治疗或在竞技前服用镇静类药物,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该病21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开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62岁,大84岁,平均73岁;病程短2年,长16年.采用本方法治疗前均接受过中西医药物治疗,如保列治、渡络捷、高特灵、前列通片等,症状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夜尿频甚、排尿时间延长、射程缩短等.B超检查确诊并排除肿瘤.为了确切观察该疗法效果,均停用其他方法及药物治疗.
作者:于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方法:主穴风池,配穴翳风、合谷、太冲、光明左右交叉取穴(如左翳风、左合谷配右太冲、右光明).
作者:杨贤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王××,男,30岁,工人,1996年8月6日就诊.主诉:阵发性四肢无力10余年.10余年前因受凉劳累后发现四肢软弱无力,双侧下肢不能行走,双上肢抬举、握物吃力.
作者:孙敬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青少年假性近视是由于近距离用眼过度,引起睫状肌调节痉挛,导致眼的屈光力过强而形成,如果及时采取措施,使调节痉挛解除,视力可以恢复,故青少年时期是防止近视的关键时期.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鬃针治疗本病240例,报告如下.
作者:赫群;朱宁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于1998~2003年间运用鱼腥草、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咽炎7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志华;陈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运用针灸对17例消瘦的患者进行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超;戴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CI)疗效的佳方法.方法:60例早期CI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较B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颅针加药物改善临床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②CI早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血浆GMP-140水平呈中度正相关,表明血浆GMP-140水平可作为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俞昌德;吴炳煌;白靖宇;张晶;俞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不同刺血量及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分别采用点刺穴位放血5 mL、10 mL及内服西药3种方法治疗.结果:B组止痛效果好,疗效优于其它两组;B组与C组降血尿酸效果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其它两组降尿尿酸效果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血疗法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疗效与出血量有关,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尿酸的合成,促进尿尿酸排泄,发挥其疗效.
作者:李兆文;林石明;林俊山;蒋明珠;许跃龙;苏友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