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林
作者:尹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会穴,同时测定治疗前后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的含量和细胞免疫CD3+、CD+4、CD+8的含量.结果:显效18例,占47.4%;有效15例,占39.4%;总有效率为86.8%.针刺治疗后C3、C4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同时CD+4水平下降,CD8+水平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消除体征,并提示对异常的补体有纠正作用,对细胞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
作者:张越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栾维先;吕思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颈椎夹脊穴和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药物组4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药物组静滴丹参注射液、口服太极通天液和西比灵.结果:针刺组治愈率为52.7%,总有效率为96.3%;药物组治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73.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
作者: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夏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刘桂玲;高静敏;相永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作者:刘红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针对目前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必须加强临床研究设计的科学性;②动物模型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佐剂性关节炎;③应注重对关节滑膜影响的研究;④应注重对关节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⑤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作者:刘金洪;方剑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徐建勇;高洪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发生于髂骨、靠近关节边缘的骨质硬化性疾病,临床报道不多.笔者以针灸治疗1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袁淑华;聂怀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扬州名医朱复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底深厚、针法独特,其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他的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灵活风格.
作者:马士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牙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症状,轻者仅有酸痛感,重则剧痛难忍,坐卧不安.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深刺颊车穴为主治疗牙痛,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勤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姜艳丽;周万银;刘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方法:对68例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营养神经药物组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结果:针刺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疗法是提高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丁建萍;于琳;蔡红英;李延芳;曹恒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雷胜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许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方法:从分子解剖学、细胞生理学、细胞药理学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多层面分析、探讨.结论:传统中医的经络现象之秘将会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研究进展中得以揭示.
作者:陈军德;李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兔分成火针组、温针组、造模组3组,在整个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对3组实验兔的损伤部位外观体征、解剖后肉眼观察、光镜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软组织损伤一旦形成粘连疤痕病理结构,即不可能通过自身机制或常规针灸治疗方法吸收和消除,而经过火针治疗后呈现出吸收再生的良性过程.结论:揭示出传统的火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机制.
作者:吴峻;沈蓉蓉;邵荣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自1998年5月~2000年12月运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强哭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突眼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针刺观察组和西药对照组.结果:针刺疗法治疗此病在血清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下降的同时,突眼症有所好转,同现行的西药疗法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针刺治疗前后血清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素含量对比(P<0.001),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疗法治疗突眼性甲状腺肿对缓解和消除眼征、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