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维先;吕思禄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会穴,同时测定治疗前后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的含量和细胞免疫CD3+、CD+4、CD+8的含量.结果:显效18例,占47.4%;有效15例,占39.4%;总有效率为86.8%.针刺治疗后C3、C4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同时CD+4水平下降,CD8+水平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消除体征,并提示对异常的补体有纠正作用,对细胞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
作者:张越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一般资料27例均为门诊病八,其中年龄小19岁,大54岁;病程短7天,长8个月.
作者:李占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方法:从分子解剖学、细胞生理学、细胞药理学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多层面分析、探讨.结论:传统中医的经络现象之秘将会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研究进展中得以揭示.
作者:陈军德;李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颈椎夹脊穴和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药物组4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药物组静滴丹参注射液、口服太极通天液和西比灵.结果:针刺组治愈率为52.7%,总有效率为96.3%;药物组治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73.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
作者: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7年1月~1999年1月我们选用著名老中医李仲愚医师的杵针穴位之一--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振亚;何玲娜;彭力群;李常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罗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尹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姜艳丽;周万银;刘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新砭,石疗法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总结分析.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不同证型的多种疾病运用新砭石疗法进行治疗,用中医理论的辨证分型和治则治法规律分析新砭石疗法的作用特点.结果:新砭石疗法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结论:新砭石疗法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温助阳气,养筋荣脉.(2)宣导气血,疏通经络.(3)逐寒祛湿,消痹止痛.(4)祛瘀止痛,清热消肿.(5)潜阳安神,止悸定惊.这5点使得该疗法具有良好的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作者:谢衡辉;谷世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白内障及有关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针刺太冲透涌泉、睛明、臂、风池、合谷等穴治疗32例共59眼,以西药白内停滴眼水10例18眼作对照组,系统观察视力、视力级数、血清T-SOD、LPO活性等氧化指标.结果:针刺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视力,提高抗氧化指标水平.
作者:曲鹤年;李忠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影响针刺三阴交、合谷,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因素,对60例胎位不正的孕妇,在B超监视下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发现疗效的优劣不仅与孕周的大小、羊水的多少、胎儿双顶径的大小有关,且与胎盘附着在子宫的位置有关.
作者:郑子萍;吕明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扬州名医朱复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底深厚、针法独特,其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他的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灵活风格.
作者:马士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徐建勇;高洪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滨;何竟;李宁;刘屹;黄长琼;熊水清;张琪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发生于髂骨、靠近关节边缘的骨质硬化性疾病,临床报道不多.笔者以针灸治疗1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袁淑华;聂怀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雷胜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夏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针灸配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立峰;肖银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刘桂玲;高静敏;相永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许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