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长顺
目的:观察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组(观察组)和局部填塞止血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照组总有效为72.58%,观察组为9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出血量少,出血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及鼻通气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鼻腔功能,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24例行腹腔镜根治术。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远期疗效:经6~36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而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近;因此,腹腔镜根治术整体疗效更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井文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诊治中应用 C14呼吸试验的临床效果及诊治成本。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2月消化道溃疡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于确诊后采取 C14呼吸试验,检验结果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采取HP 根除及溃疡治疗。对照组50例直接采取 Hp 根除及溃疡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诊疗成本-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9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人均治疗费用667.61元,对照组705元,两组效果分别为92.0%、88.0%,成本-效果比为9.347,因此观察组治疗性价比更高。设药物治疗价格下降10%,则观察组成本为600.85元,对照组为634.5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51、7.21。结论 C14呼吸试验能够准确筛选出消化性溃疡 HP 阳性患者,成本-效果性价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光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的疗效和对 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治疗的9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应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NIHSS 评分、Barthel 水平、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CRP 水平和 NIHSS 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 水平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患者采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 CRP 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映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总结纠正经验。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严格质控,常规采血,分为2份,一份常规处理送检,一份人工溶血处理送检。结果正常组与溶血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K +、总胆固醇(CH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溶血对部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部分指标上升或下降,通过了解变化幅度进行纠正计算可大概了解未溶血情况下指标水平范围。
作者:胡军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干扰素栓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68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栓治疗,对两组的阴道清洁程度、疾病复发率及整体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阴道清洁程度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疗效更高,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可行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伟姣;罗一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估益生菌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 Th1/ 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4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组)22例和观察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益生菌联合治疗组)23例,通过检测血浆 IgE 水平,血浆 Th1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4)]表达水平,观察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药物治疗都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 +3、CD +4、CD +8百分比,CD +4/ CD +8比值,IgE、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CD +4/ CD +8比值,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和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方法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儿 Th1/ Th2免疫失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冰;王桂兰;成学俊;梁欢容;刘新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方案对小儿腹泻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10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各观察指标和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愈率(χ2=7.84,P =0.005)、总有效率(χ2=4.762,P =0.02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χ2=9.648,P ﹤0.01)、大便恢复正常时间(χ2=8.271,P ﹤0.01)、呕吐缓解时间(χ2=11.891,P =0.084)、腹痛缓解时间(χ2=15.460,P ﹤0.01)及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χ2=7.670,P ﹤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 IGA、IGG 和 CD4/ CD8比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可靠,快速缓解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PP)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将其随机分为老年高血压组(实验组,30例,30只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对照组,30例,30只眼)。测量患者入院时( PP1)、玻璃体切除术术前结膜切口时(PP2)、切除玻璃体开始时(PP3)、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束时(PP4)各时间点的脉压值,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及眼压变化,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特殊情况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P ﹤0.01),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老年人的眼部疾病恶化,使老年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及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加强手术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刘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进行联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腹痛好转时间、好转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对照组(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患者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的腹痛时间,提高腹痛好转率及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进而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利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联合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15.00%、27.50%,对照组分别为20.00%、35.00%、50.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50%、90.00%、77.50%,对照组分别为85.00%、67.50%、55.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小肝癌具有显著的疗效,较传统手术切除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孙俊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归纳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灌洗一期吻合术,对照组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顽固性腹泻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考虑到术后出血量及顽固性腹泻发生率,笔者认为灌洗一期吻合术更适合用于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不过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选择以及其是否满足实行吻合术的要求。
作者:钱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化疗不同时间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晚期食管癌患者78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延期组和早期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3D-CRT 常规分割及 DDP 化疗,早期组化疗在3D-CRT 开始后第1天进行,延期组化疗在3D-CRT 开始后第28天进行放疗。1次/ d,5次/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时间、临床结局,包括病情缓解状况、半年局控情况、无瘤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延期组治疗时间为(55.69±7.75)d,显著高于早期组治疗时间[(43.33±7.75)d](P ﹤0.05);放化疗后延期组总有效率(RR)为87.18%,显著高于早期组的66.67%(P ﹤0.05);放化疗后延期组半年局控率(74.36%)、无瘤生存率(69.23%)均显著高于早期组(P ﹤0.05),延期组总体生存率高于早期组,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CRT 与不同的化疗时间可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结局产生不同影响,在3D-CRT 后28 d 进行化疗,延长了治疗时间,但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更显著,且显著增加食管癌患者半年局控率和无瘤生存率。
作者:郭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 NP 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经蒽环类及紫衫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 NP 化疗方案(长春瑞滨+顺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骨转化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同时分析两组2年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 CEA[(1.70±0.30)μg/ L]、TPINP[(25.30±3.20)μg/ L]、β-CTx[(0.20±0.10)pg/ L]、TGF-β2[(0.10±0.10)g/ L]、PTH-rP[(43.20±1.80)ng/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年内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4.6%)与对照组(6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 NP 化疗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鸿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恶性胸腔积液患者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能有效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利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应用其他类型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血糖控制不佳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联合利格列汀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 ALP)]、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血淀粉酶(AMS)、稳态模型胰岛素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HOMA-IR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 HOMA-β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LT、AST、ALP、BUN、SCr、UACR、AMS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57%(31/3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57%(2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ADL 评分及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ADL 评分及 NIHSS 评分分别为(64.23±5.57)分、(9.35±2.15)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1.21±5.46)分、(16.52±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椎动脉、基底动脉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两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P ﹤0.05)。结论中药丹参川穹嗪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能很好地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抑制血小板凝集,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新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 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 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 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 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B 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 B 组(P ﹤0.05),ASIA 评分明显高于B 组(P ﹤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周琮镇;黄家铭;李卫;刘金伟;何藻鹏;曾迪藩;刘东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锌、维生素 D 联合钙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110例婴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法将所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维生素 D3结合碳酸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3、钙(Ca2+)、脱氧吡啶啉(DP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BGP)含量的变化情况用以评价预防用药的效果。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儿血清25-OHD3、DPD 含量、佝偻病复发率及骨密度用以评价用药后的远期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P ﹤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儿的骨密度、25-OHD3及 BAL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佝偻病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期间两组患儿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且在停药后均自行消失,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锌、维生素 D 联合钙在治疗婴幼儿佝偻病方面的近、远期疗效均较理想,安全性高,对临床预防婴幼儿佝偻病及促进婴幼儿骨质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旭;刘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