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孙俊凯

关键词:经皮肝穿射频消融, 介入治疗, 小肝癌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联合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15.00%、27.50%,对照组分别为20.00%、35.00%、50.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50%、90.00%、77.50%,对照组分别为85.00%、67.50%、55.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小肝癌具有显著的疗效,较传统手术切除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分析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寻求防治对策。方法针对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完善护理预防管理体制,针对性优化治疗的流程,加强培训,对比分析在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后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的43.5%下降至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可全面提高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实际影响,为临床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产妇共计136例。其中,自然流产孕妇68例为流产组,要求实施人工流产的孕妇6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Ⅱ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结果流产组 IGF-Ⅰ、IGF-Ⅱ、IGFBP-1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20.45±13.45)、(115.46±12.35)、(46.53±4.31)μg/ L;对照组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86.42±12.45)、(178.53±13.09)、(98.45±12.45)μg/ L。组间比较,流产组产妇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会显著降低。

    作者:黄雪云;黄若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手术切口治疗心脏穿透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比较胸部正中切口与胸部前外侧切口对心脏穿透伤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4年40例心脏穿透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采用胸部前外侧切口(第1组),14例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第2组)。结果胸部正中切口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行胸部前外侧切口的患者(P ﹤0.05),而其他方面如远期存活率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口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伤道位于心脏体表投影区域以及是否存在复合伤。

    作者:余小平;易云峰;陈检明;焦昌结;钟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 TNF-α、IL-6、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患者对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将200例 HDIP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单用硫酸镁药物治疗,后者于前者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变化情况及血黏度、血细胞压积、脐血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小血流速度比值(S/ D 值)、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值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均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化,但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可调节患者炎性细胞分子紊乱状态,缓解临床不良体征和症状,疗效显著,具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张弘;叶长钦;叶敏欢;李桂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进行联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腹痛好转时间、好转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对照组(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患者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的腹痛时间,提高腹痛好转率及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进而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利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 MDS-RAEB 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YL-1型微创针穿刺闭式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术期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 YL-1型微创针穿刺闭式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以 YL-1型微创针行穿刺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同时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0.06±2.14)min、住院时间为(8.21±0.0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3.10±10.05)min、(15.3±1.94)d(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5.1±2.06)ml、术后出血量为(2.78±1.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20±4.90)、(4.99±2.01)ml(P ﹤0.05);观察组手术切口为(0.48±0.12)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2±0.03)cm( P ﹤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95.70%)与对照组(91.5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60%)明显低于对照组(27.60%,P ﹤0.05)。结论 YL-1型微创针穿刺闭式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与传统微创钻孔引流术相似,且手术切口小,创伤低,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李宗聚;李东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行余肺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行余肺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18例肺癌术后局部复发余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根治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88.9%(16/18)、38.9%(7/18)、5.6%(1/18);手术出血量为1200 ml;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占66.7%(12/18);余肺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15/18)、27.8%(5/18)、22.2%(4/18)。结论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由于胸腔内广泛粘连,再次手术难度极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若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患者可取得较满意生存率。

    作者:董冠中;段洋洋;赵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由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到确诊。根据患者的波形特征将其分为右室起源室速组(A 组)和左室起源室速组(A 组),对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 QRS 电轴、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心电图参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 组患者的 QRS 电轴明显低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 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动态心电图中 QRS 电轴进行测量,有助于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心室进行鉴别,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友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体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在组织发育及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P5CRs)是广泛存在于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中的管家蛋白,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以NAD(P)H 为辅酶,将谷氨酸、鸟氨酸合成的5-吡咯啉羧酸(P5C)还原为脯氨酸并生成 NAD(P)+,同时,P5CRs-脯氨酸代谢循环反应与机体组织三羧酸循环(TCA)、尿素循环、以及磷酸戊糖途径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凋亡,皮肤、骨骼、脑等组织发育及口腔、头颈、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节的作用。通过了解 P5CRs 的相互作用网络及多重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器官发育及肿瘤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超;孟照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肝性脑病患者78例,入院时分别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MRI 配合 CT 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案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灵敏度(100%)、准确度(94.87%)高于 CT 诊断(88.46%、7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集中表现在肝性脑病的早期Ⅰ级阶段。结论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可作为临床诊断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方法。

    作者:程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钢板加植骨手术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双钢板加植骨手术在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43例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双钢板加植骨手术,经随访复查评价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根据 Mer-chant 等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7例(39.53%),良21例(48.84%),尚可4例(9.30%),差1例(2.33%),优良率为88.37%。结论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给予双钢板加植骨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彦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效果

    目的:归纳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灌洗一期吻合术,对照组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顽固性腹泻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考虑到术后出血量及顽固性腹泻发生率,笔者认为灌洗一期吻合术更适合用于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不过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选择以及其是否满足实行吻合术的要求。

    作者:钱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 影像诊断人感染 H7N9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对比

    目的:对比人感染 H7N9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 CT 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甲型 H1N1流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0例。同时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确诊为人感染 H7N9禽流感合并重症肺炎的15例患者。两组均行全面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H7N9患者 ARDS 发生率明显高于 H1N1患者;H7N9患者可见的小叶间隔变厚、网格状密度影、胸腔积液表现明显高于 H1N1患者;H7N9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人感染 H7N9禽流感合并重症肺炎比甲型 H1N1流感合并重症肺炎病情进展更快,病死率更高,CT 影像诊断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

    作者:邹家基;邹子仪;史小平;张竞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行二甲双胍及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TNF-α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血清 hs-CRP、TNF-α水平,提高心率变异各项指标。

    作者:姜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益气软肝汤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则使用益气软肝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1%)和总有效率(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52%)和总有效率(6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使用药物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9%)高于治疗组(12.9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申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肝性脑病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乙酰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80.6%);两组血清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彦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5例,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给予观察组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1.27%(26/63)、88.89%(56/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8%(14/62)、70.97%(44/62);观察组 FPG、2 h PG 水平分别为(6.4±0.9)mmol/ L、(8.7±1.4)m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0.6)mmol/ L、(8.2±1.2)mmol/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一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8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基本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的生存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56%、90.24%、80.49%、70.73%、63.41%,总有效率为80.4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70.73%、63.41%、53.66%、43.90%、39.02%)及总有效率(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更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姜占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 ASAH 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 ASAH 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n =41)和高血糖组(n =29),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期间 DCI 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高血糖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 DCI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 DCI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DCI 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r =0.481~0.556,P ﹤0.01)。结论 ASAH 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导致 DCI 发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能使 ASAH 患者获得大收益。

    作者:李翠平;胡薇薇;杨巧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