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

关键词: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寻求防治对策。方法针对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完善护理预防管理体制,针对性优化治疗的流程,加强培训,对比分析在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后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的43.5%下降至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可全面提高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评价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紧急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传统的宫腔纱布填塞方法治疗,观察组36例实施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对两组产后出血原因、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胎盘因素、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软产道裂伤是造成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两组在出血原因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采取紧急子宫切除术效果显著,可减少出血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作者:孙普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由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到确诊。根据患者的波形特征将其分为右室起源室速组(A 组)和左室起源室速组(A 组),对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 QRS 电轴、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心电图参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 组患者的 QRS 电轴明显低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 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动态心电图中 QRS 电轴进行测量,有助于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心室进行鉴别,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友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生菌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 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控及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益生菌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 Th1/ 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4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组)22例和观察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益生菌联合治疗组)23例,通过检测血浆 IgE 水平,血浆 Th1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4)]表达水平,观察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药物治疗都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 +3、CD +4、CD +8百分比,CD +4/ CD +8比值,IgE、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CD +4/ CD +8比值,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和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方法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儿 Th1/ Th2免疫失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冰;王桂兰;成学俊;梁欢容;刘新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 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 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 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 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B 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 B 组(P ﹤0.05),ASIA 评分明显高于B 组(P ﹤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周琮镇;黄家铭;李卫;刘金伟;何藻鹏;曾迪藩;刘东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消炎癣湿药膏治愈顽固性疥疮3例

    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接触性很强的传染性皮肤病。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特别是院校寒暑假开学返校后发病明显。目前临床常用10%硫软膏和林旦乳膏治疗,但其对婴幼儿皮肤损伤大,同时对顽固性疥疮疗效不佳。本研究通过观察3例消炎癣湿药膏对顽固性疥疮的治疗,旨在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的治疗顽固性疥疮药物。

    作者:石磊;赵志栋;关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染色体核型高度复杂异常一例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伴有高度复杂异常染色体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并观察此类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病态造血、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患者全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伴有肾功能衰竭,西安金域医学检验公司染色体核型分析:48,XX,del(5)(q13q31),+8,+13 del(13)(q32),-20,marl[5]/48,XX,+10,-20,+ marl ×2[4]/46,XX[1];骨髓活检示:①免疫组化:CD34小血管(+),圆核细胞散在少(+),CD61巨核细胞多(+),可见单圆核及淋巴样巨核细胞;②结合免疫组化,网染(++)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于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后3个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由于患者及家属拒绝化疗,出现多次交叉配血不合,无法行输血支持治疗,自动出院后2周内死亡。结论高度复杂异常染色体患者转为急性白血病速度快、生存期短,预后极差。

    作者:吴庆;张兴红;潘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益气软肝汤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则使用益气软肝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1%)和总有效率(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52%)和总有效率(6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使用药物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9%)高于治疗组(12.9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申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细菌性阴道病复发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复发的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 BV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经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的170例 BV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至症状消失、Amsel 正常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至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度且乳酸杆菌占明显优势,H2 O2浓度﹥2 nmol/ ml。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 BV 复发的原因。结果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比55.29%,χ2=31.799,P =0.000)。170例 BV患者出现复发59例(3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均不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方式及次数、性生活次数、洗浴方式、非经期使用护垫均是其危险因素( P ﹤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提示内裤与其它衣物同洗、盆浴、性生活频率﹥3次/周、非经期使用护垫是 BV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次数﹤4次/周为非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可以作为指导 BV 治疗的指标,而 BV 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相关因素预防,降低复发发生率。

    作者:徐秋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波动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PP)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将其随机分为老年高血压组(实验组,30例,30只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对照组,30例,30只眼)。测量患者入院时( PP1)、玻璃体切除术术前结膜切口时(PP2)、切除玻璃体开始时(PP3)、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束时(PP4)各时间点的脉压值,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及眼压变化,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特殊情况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P ﹤0.01),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老年人的眼部疾病恶化,使老年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及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加强手术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刘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 MDS-RAEB 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异氟烷对成龄和老龄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异氟烷对成龄和老龄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方法选取20只老龄 SD 大鼠,随机分为 Caged 组和 Iaged 组,另选取20只成龄 SD 大鼠,随机分为 Cadult 组和 Iadult 组,给予 Caged 组和 Cadult 组吸入纯氧气和含有40%氧气的混合气体;Iaged 组和 Iadult 组的大鼠吸入40%氧气的空气和3%的异氟烷,随之异氟烷浓度降至1.2%吸入。观察吸入异氟烷 SD 大鼠的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 Iaged 组机械痛阈(67.27±15.11)高于 Caged 组(47.46±12.02),Iadult 组机械痛阈(65.46±12.02)高于 Cadult 组(23.8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D 大鼠经异氟烷麻醉后,Iadult 组的编号1、2、3的蛋白质含量高于 Iaged 组的编号1、2、3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adult 组编号4的蛋白质含量低于 Iaged 组编号4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使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具有持久性,可使 SD 大鼠海马区蛋白质组的延迟相发生改变,不同年龄的大鼠也具有差异性。

    作者:陈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根据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病症,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98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下的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36.7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病症,对其应用腹腔镜切除术可减小手术创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显示疗效更佳。

    作者:黑涛;赵正国;杨伟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 和5-氟胞嘧啶为对照组,另30例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良好,小儿的机体恢复快速,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台献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气囊仿生助产与自控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产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与自控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产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128例初产妇,根据产妇自愿选择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4例给予气囊仿生助产术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对照组64例,自然临产不采用任何医疗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开始30 min、1 h 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产妇产程的活跃期、第二产程顺产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且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小,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晓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乳腺癌晚期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的二线化疗方案探讨

    目的:评价乳腺癌晚期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从以往病例资料中收集经病理与免疫学检查证实为蒽环类、紫杉类药物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乳腺癌晚期患者70例,按照化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应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 方案)治疗,实验组35例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治疗,就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中位生存时间展开比较。结果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0.0%,与对照组(57.1%)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3±2.4)个月,与对照组[(16.9±2.7)个月]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晚期收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可考虑作为蒽环类与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晚期的有效方案在临床推广。

    作者:赵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 ASAH 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 ASAH 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n =41)和高血糖组(n =29),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期间 DCI 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高血糖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 DCI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 DCI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 ﹤0.05)。DCI 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r =0.481~0.556,P ﹤0.01)。结论 ASAH 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导致 DCI 发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能使 ASAH 患者获得大收益。

    作者:李翠平;胡薇薇;杨巧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分析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寻求防治对策。方法针对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完善护理预防管理体制,针对性优化治疗的流程,加强培训,对比分析在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后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的43.5%下降至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可全面提高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86例 TIA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干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干预,采用国立卒中研究量表(NIHS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30 d 后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CRP 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30 d 后 CRP 水平[(5.36±1.82)mg/ L、(4.25±1.86)mg/ L]低于对照组[(8.63±1.62) mg/ L、(7.63±1.91)mg/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 TIA 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8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基本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的生存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56%、90.24%、80.49%、70.73%、63.41%,总有效率为80.4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70.73%、63.41%、53.66%、43.90%、39.02%)及总有效率(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更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姜占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在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72例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硫酸镁等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血压变化、妊娠延长时间以及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对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治疗有效,能有效降低血压、延长妊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魏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