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炎癣湿药膏治愈顽固性疥疮3例

石磊;赵志栋;关键

关键词:消炎, 药膏, 治愈, 顽固性, 疥疮, 治疗, 体外寄生虫, 皮肤损伤, 林旦乳膏, 疗效, 不良反应, 婴幼儿, 皮肤病, 硫软膏, 接触性, 寒暑假, 传染性, 院校, 药物, 临床
摘要: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接触性很强的传染性皮肤病。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特别是院校寒暑假开学返校后发病明显。目前临床常用10%硫软膏和林旦乳膏治疗,但其对婴幼儿皮肤损伤大,同时对顽固性疥疮疗效不佳。本研究通过观察3例消炎癣湿药膏对顽固性疥疮的治疗,旨在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的治疗顽固性疥疮药物。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适形放疗与化疗不同时间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化疗不同时间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晚期食管癌患者78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延期组和早期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3D-CRT 常规分割及 DDP 化疗,早期组化疗在3D-CRT 开始后第1天进行,延期组化疗在3D-CRT 开始后第28天进行放疗。1次/ d,5次/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时间、临床结局,包括病情缓解状况、半年局控情况、无瘤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延期组治疗时间为(55.69±7.75)d,显著高于早期组治疗时间[(43.33±7.75)d](P ﹤0.05);放化疗后延期组总有效率(RR)为87.18%,显著高于早期组的66.67%(P ﹤0.05);放化疗后延期组半年局控率(74.36%)、无瘤生存率(69.23%)均显著高于早期组(P ﹤0.05),延期组总体生存率高于早期组,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CRT 与不同的化疗时间可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结局产生不同影响,在3D-CRT 后28 d 进行化疗,延长了治疗时间,但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更显著,且显著增加食管癌患者半年局控率和无瘤生存率。

    作者:郭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消炎癣湿药膏治愈顽固性疥疮3例

    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接触性很强的传染性皮肤病。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特别是院校寒暑假开学返校后发病明显。目前临床常用10%硫软膏和林旦乳膏治疗,但其对婴幼儿皮肤损伤大,同时对顽固性疥疮疗效不佳。本研究通过观察3例消炎癣湿药膏对顽固性疥疮的治疗,旨在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的治疗顽固性疥疮药物。

    作者:石磊;赵志栋;关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在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72例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硫酸镁等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血压变化、妊娠延长时间以及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基多巴联合拉贝洛尔对重度子痫前期综合征治疗有效,能有效降低血压、延长妊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魏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 MDS-RAEB 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5例,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给予观察组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1.27%(26/63)、88.89%(56/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8%(14/62)、70.97%(44/62);观察组 FPG、2 h PG 水平分别为(6.4±0.9)mmol/ L、(8.7±1.4)m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0.6)mmol/ L、(8.2±1.2)mmol/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一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8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基本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的生存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56%、90.24%、80.49%、70.73%、63.41%,总有效率为80.4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5年的生存率(70.73%、63.41%、53.66%、43.90%、39.02%)及总有效率(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效果更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姜占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14呼气试验在消化性溃疡诊疗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诊治中应用 C14呼吸试验的临床效果及诊治成本。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2月消化道溃疡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于确诊后采取 C14呼吸试验,检验结果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采取HP 根除及溃疡治疗。对照组50例直接采取 Hp 根除及溃疡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诊疗成本-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9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人均治疗费用667.61元,对照组705元,两组效果分别为92.0%、88.0%,成本-效果比为9.347,因此观察组治疗性价比更高。设药物治疗价格下降10%,则观察组成本为600.85元,对照组为634.5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51、7.21。结论 C14呼吸试验能够准确筛选出消化性溃疡 HP 阳性患者,成本-效果性价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光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效果

    目的:归纳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灌洗一期吻合术,对照组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顽固性腹泻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考虑到术后出血量及顽固性腹泻发生率,笔者认为灌洗一期吻合术更适合用于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不过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选择以及其是否满足实行吻合术的要求。

    作者:钱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孕产妇产后出血经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产后24 h 出血量、止血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产后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的止血满意度为96.08%,对照组为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为5.88%,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够被应用于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艳青;刘竺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细菌性阴道病复发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复发的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 BV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经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的170例 BV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至症状消失、Amsel 正常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至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度且乳酸杆菌占明显优势,H2 O2浓度﹥2 nmol/ ml。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 BV 复发的原因。结果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比55.29%,χ2=31.799,P =0.000)。170例 BV患者出现复发59例(3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均不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方式及次数、性生活次数、洗浴方式、非经期使用护垫均是其危险因素( P ﹤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提示内裤与其它衣物同洗、盆浴、性生活频率﹥3次/周、非经期使用护垫是 BV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次数﹤4次/周为非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可以作为指导 BV 治疗的指标,而 BV 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相关因素预防,降低复发发生率。

    作者:徐秋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对比分析椎间孔镜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在中青年 LDH 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方法选取20例 LDH 中青年患者分组治疗,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椎间孔镜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 VAS 疼痛及 ODI 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改良 Macnab 疗效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80%,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中青年 LDH 的治疗中,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相比椎板间开窗术,椎间孔镜术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等临床指标上有更加显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中青年 LDH 提供新思路,可推广。

    作者:石裕明;王荣生;何立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染色体核型高度复杂异常一例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伴有高度复杂异常染色体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并观察此类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病态造血、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患者全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伴有肾功能衰竭,西安金域医学检验公司染色体核型分析:48,XX,del(5)(q13q31),+8,+13 del(13)(q32),-20,marl[5]/48,XX,+10,-20,+ marl ×2[4]/46,XX[1];骨髓活检示:①免疫组化:CD34小血管(+),圆核细胞散在少(+),CD61巨核细胞多(+),可见单圆核及淋巴样巨核细胞;②结合免疫组化,网染(++)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于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后3个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由于患者及家属拒绝化疗,出现多次交叉配血不合,无法行输血支持治疗,自动出院后2周内死亡。结论高度复杂异常染色体患者转为急性白血病速度快、生存期短,预后极差。

    作者:吴庆;张兴红;潘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肝硬化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方案。方法将76例符合标准的肝硬化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3HSEM/9HEM 方案和3HSE/9HE 方案,观察两组方案的临床疗效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①观察组3、6、9、12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47.5%、77.5%、87.5%、92.5%,对照组为28.6%、54.3%、65.7%、74.3%,观察组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②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病灶吸收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P ﹤0.05)。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均有所好转(P ﹤0.05)。结论3HSEM/9HEM 方案治疗肝炎肝硬化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不仅抗结核效果好,而且对肝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王振华;杨晓莉;李娟;李剀;周文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大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胃癌根治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脾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阑尾切除术5例),合并有心肺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合并症。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监护生命体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炎、生长抑素治疗、营养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控制合并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论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术后腹腔内炎症反应等原因所致,控制手术范围及时间、术中冲洗腹腔、减少腹腔积液可以减少其发生率,非手术治疗大多能缓解。

    作者:沈伯明;王永锋;俞伟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行二甲双胍及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TNF-α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血清 hs-CRP、TNF-α水平,提高心率变异各项指标。

    作者:姜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 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 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 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 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B 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 B 组(P ﹤0.05),ASIA 评分明显高于B 组(P ﹤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周琮镇;黄家铭;李卫;刘金伟;何藻鹏;曾迪藩;刘东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丝状角膜炎31例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31例丝状角膜炎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31例(39眼)丝状角膜炎患者,在治疗病因的前提下表面麻醉剔除角膜丝状物,根据患者的眼部体征给予个体化治疗。结果31例丝状角膜炎患者经个体化治疗治愈率为100%,随诊半年无复发,角膜透明无明显云翳。结论丝状角膜炎个体化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玉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 和5-氟胞嘧啶为对照组,另30例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良好,小儿的机体恢复快速,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台献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2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等情况进行后续随访,随访病例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了解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及 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①210例宫颈癌患者共2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10.48%,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7例(77.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9.09%),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13.64%);②根据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CA125和脉管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和 CA125为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为盆腔淋巴结。子宫内膜癌病灶≥2 cm、组织学分期为 G3、CA125升高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周月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手术切口治疗心脏穿透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比较胸部正中切口与胸部前外侧切口对心脏穿透伤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4年40例心脏穿透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采用胸部前外侧切口(第1组),14例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第2组)。结果胸部正中切口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行胸部前外侧切口的患者(P ﹤0.05),而其他方面如远期存活率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口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伤道位于心脏体表投影区域以及是否存在复合伤。

    作者:余小平;易云峰;陈检明;焦昌结;钟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