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李冬梅

关键词: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负荷量, 短暂性脑缺血, 近期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86例 TIA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干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干预,采用国立卒中研究量表(NIHS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30 d 后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CRP 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30 d 后 CRP 水平[(5.36±1.82)mg/ L、(4.25±1.86)mg/ L]低于对照组[(8.63±1.62) mg/ L、(7.63±1.91)mg/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 TIA 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晚期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的二线化疗方案探讨

    目的:评价乳腺癌晚期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从以往病例资料中收集经病理与免疫学检查证实为蒽环类、紫杉类药物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乳腺癌晚期患者70例,按照化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应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 方案)治疗,实验组35例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治疗,就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中位生存时间展开比较。结果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0.0%,与对照组(57.1%)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3±2.4)个月,与对照组[(16.9±2.7)个月]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晚期收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可考虑作为蒽环类与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晚期的有效方案在临床推广。

    作者:赵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行二甲双胍及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TNF-α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血清 hs-CRP、TNF-α水平,提高心率变异各项指标。

    作者:姜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86例 TIA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干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干预,采用国立卒中研究量表(NIHS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30 d 后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CRP 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30 d 后 CRP 水平[(5.36±1.82)mg/ L、(4.25±1.86)mg/ L]低于对照组[(8.63±1.62) mg/ L、(7.63±1.91)mg/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 TIA 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5例,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给予观察组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1.27%(26/63)、88.89%(56/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8%(14/62)、70.97%(44/62);观察组 FPG、2 h PG 水平分别为(6.4±0.9)mmol/ L、(8.7±1.4)m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0.6)mmol/ L、(8.2±1.2)mmol/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一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肝性脑病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乙酰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80.6%);两组血清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彦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椎动脉、基底动脉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两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P ﹤0.05)。结论中药丹参川穹嗪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能很好地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抑制血小板凝集,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新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益气软肝汤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则使用益气软肝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1%)和总有效率(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52%)和总有效率(6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使用药物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9%)高于治疗组(12.9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申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真方白丸子汤在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 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的疗效和对 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治疗的9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应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NIHSS 评分、Barthel 水平、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CRP 水平和 NIHSS 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 水平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患者采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 CRP 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映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大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胃癌根治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脾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阑尾切除术5例),合并有心肺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合并症。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监护生命体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炎、生长抑素治疗、营养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控制合并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论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术后腹腔内炎症反应等原因所致,控制手术范围及时间、术中冲洗腹腔、减少腹腔积液可以减少其发生率,非手术治疗大多能缓解。

    作者:沈伯明;王永锋;俞伟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由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到确诊。根据患者的波形特征将其分为右室起源室速组(A 组)和左室起源室速组(A 组),对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 QRS 电轴、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心电图参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 组患者的 QRS 电轴明显低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 QRS 时限、QT 离散度、平均心室率等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动态心电图中 QRS 电轴进行测量,有助于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心室进行鉴别,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友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干扰素栓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炎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干扰素栓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68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栓治疗,对两组的阴道清洁程度、疾病复发率及整体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阴道清洁程度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疗效更高,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可行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伟姣;罗一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 影像诊断人感染 H7N9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对比

    目的:对比人感染 H7N9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 CT 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甲型 H1N1流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0例。同时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确诊为人感染 H7N9禽流感合并重症肺炎的15例患者。两组均行全面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H7N9患者 ARDS 发生率明显高于 H1N1患者;H7N9患者可见的小叶间隔变厚、网格状密度影、胸腔积液表现明显高于 H1N1患者;H7N9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人感染 H7N9禽流感合并重症肺炎比甲型 H1N1流感合并重症肺炎病情进展更快,病死率更高,CT 影像诊断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

    作者:邹家基;邹子仪;史小平;张竞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根据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病症,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98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下的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36.7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病症,对其应用腹腔镜切除术可减小手术创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显示疗效更佳。

    作者:黑涛;赵正国;杨伟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方法

    目的:评价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总结纠正经验。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严格质控,常规采血,分为2份,一份常规处理送检,一份人工溶血处理送检。结果正常组与溶血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K +、总胆固醇(CH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溶血对部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部分指标上升或下降,通过了解变化幅度进行纠正计算可大概了解未溶血情况下指标水平范围。

    作者:胡军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联合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15.00%、27.50%,对照组分别为20.00%、35.00%、50.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50%、90.00%、77.50%,对照组分别为85.00%、67.50%、55.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小肝癌具有显著的疗效,较传统手术切除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孙俊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对比评价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24例行腹腔镜根治术。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远期疗效:经6~36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而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近;因此,腹腔镜根治术整体疗效更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井文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消炎癣湿药膏治愈顽固性疥疮3例

    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接触性很强的传染性皮肤病。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特别是院校寒暑假开学返校后发病明显。目前临床常用10%硫软膏和林旦乳膏治疗,但其对婴幼儿皮肤损伤大,同时对顽固性疥疮疗效不佳。本研究通过观察3例消炎癣湿药膏对顽固性疥疮的治疗,旨在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的治疗顽固性疥疮药物。

    作者:石磊;赵志栋;关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进行联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腹痛好转时间、好转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对照组(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患者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的腹痛时间,提高腹痛好转率及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进而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利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肝性脑病患者78例,入院时分别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MRI 配合 CT 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案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灵敏度(100%)、准确度(94.87%)高于 CT 诊断(88.46%、7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集中表现在肝性脑病的早期Ⅰ级阶段。结论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可作为临床诊断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方法。

    作者:程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体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在组织发育及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P5CRs)是广泛存在于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中的管家蛋白,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以NAD(P)H 为辅酶,将谷氨酸、鸟氨酸合成的5-吡咯啉羧酸(P5C)还原为脯氨酸并生成 NAD(P)+,同时,P5CRs-脯氨酸代谢循环反应与机体组织三羧酸循环(TCA)、尿素循环、以及磷酸戊糖途径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凋亡,皮肤、骨骼、脑等组织发育及口腔、头颈、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节的作用。通过了解 P5CRs 的相互作用网络及多重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器官发育及肿瘤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超;孟照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