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

王淑珍

关键词:利格列汀, 老年人, 2 型糖尿病, 临床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分析利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应用其他类型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血糖控制不佳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联合利格列汀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 ALP)]、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血淀粉酶(AMS)、稳态模型胰岛素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HOMA-IR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 HOMA-β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LT、AST、ALP、BUN、SCr、UACR、AMS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并且安全性高。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 和5-氟胞嘧啶为对照组,另30例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良好,小儿的机体恢复快速,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台献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86例 TIA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干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干预,采用国立卒中研究量表(NIHS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30 d 后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CRP 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30 d 后 CRP 水平[(5.36±1.82)mg/ L、(4.25±1.86)mg/ L]低于对照组[(8.63±1.62) mg/ L、(7.63±1.91)mg/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负荷量短期治疗 TIA 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波动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PP)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将其随机分为老年高血压组(实验组,30例,30只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对照组,30例,30只眼)。测量患者入院时( PP1)、玻璃体切除术术前结膜切口时(PP2)、切除玻璃体开始时(PP3)、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束时(PP4)各时间点的脉压值,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及眼压变化,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特殊情况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P ﹤0.01),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老年人的眼部疾病恶化,使老年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及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加强手术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刘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利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利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应用其他类型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血糖控制不佳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联合利格列汀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 ALP)]、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血淀粉酶(AMS)、稳态模型胰岛素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HOMA-IR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 HOMA-β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LT、AST、ALP、BUN、SCr、UACR、AMS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干扰素栓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炎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干扰素栓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68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栓治疗,对两组的阴道清洁程度、疾病复发率及整体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阴道清洁程度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疗效更高,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可行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伟姣;罗一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真方白丸子汤在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 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的疗效和对 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治疗的9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应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NIHSS 评分、Barthel 水平、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CRP 水平和 NIHSS 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 水平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急性期脑梗死风痰入络型患者采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 CRP 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映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钢板加植骨手术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双钢板加植骨手术在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43例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双钢板加植骨手术,经随访复查评价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根据 Mer-chant 等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7例(39.53%),良21例(48.84%),尚可4例(9.30%),差1例(2.33%),优良率为88.37%。结论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给予双钢板加植骨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彦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参苓健脾化湿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5例,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给予观察组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1.27%(26/63)、88.89%(56/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8%(14/62)、70.97%(44/62);观察组 FPG、2 h PG 水平分别为(6.4±0.9)mmol/ L、(8.7±1.4)m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0.6)mmol/ L、(8.2±1.2)mmol/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一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实际影响,为临床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产妇共计136例。其中,自然流产孕妇68例为流产组,要求实施人工流产的孕妇6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Ⅱ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结果流产组 IGF-Ⅰ、IGF-Ⅱ、IGFBP-1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20.45±13.45)、(115.46±12.35)、(46.53±4.31)μg/ L;对照组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86.42±12.45)、(178.53±13.09)、(98.45±12.45)μg/ L。组间比较,流产组产妇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会显著降低。

    作者:黄雪云;黄若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不孕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不孕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检测血清性激素的原发性不孕患者62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57例,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检测患者月经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空腹血性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水平及不同生理期性激素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成素(FS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观察组 PRL 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孕酮(P)、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卵泡期,观察组 P、FSH、T、PRL 及 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排卵期,观察组 LH、P、FSH、T 及 E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黄体期,观察组 PRL、LH 及 P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性激素水平与原发性不孕相关,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李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对比分析椎间孔镜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在中青年 LDH 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方法选取20例 LDH 中青年患者分组治疗,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椎间孔镜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 VAS 疼痛及 ODI 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改良 Macnab 疗效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80%,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中青年 LDH 的治疗中,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相比椎板间开窗术,椎间孔镜术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等临床指标上有更加显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中青年 LDH 提供新思路,可推广。

    作者:石裕明;王荣生;何立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组(观察组)和局部填塞止血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照组总有效为72.58%,观察组为9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出血量少,出血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及鼻通气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鼻腔功能,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腔镜手术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及患者美观评价的1年随访观察

    目的:观察腔镜手术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及1年后患者美观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8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接受腔镜手术切除结节,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两组切口美观度,以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SS)、患者评价(PSAS)和观测者评价(OSAS)瘢痕评价量表评估,并统计两组1年内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2.5±5.7)ml、(3.7±1.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8±6.3)ml、(6.6±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 VSS、PSAS、OSAS 评分分别为(3.6±2.6)、(12.4±5.7)、(8.9±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4.0)、(21.5±8.9)、(14.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可减小手术创伤与复发率,有效提升美容度,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钰;李长江;袁启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 MDS-RAEB 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锌、维生素 D 联合钙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锌、维生素 D 联合钙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110例婴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法将所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维生素 D3结合碳酸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3、钙(Ca2+)、脱氧吡啶啉(DP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BGP)含量的变化情况用以评价预防用药的效果。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儿血清25-OHD3、DPD 含量、佝偻病复发率及骨密度用以评价用药后的远期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P ﹤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儿的骨密度、25-OHD3及 BAL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佝偻病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期间两组患儿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且在停药后均自行消失,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锌、维生素 D 联合钙在治疗婴幼儿佝偻病方面的近、远期疗效均较理想,安全性高,对临床预防婴幼儿佝偻病及促进婴幼儿骨质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旭;刘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 与 MRI 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 CT 与 MRI 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初诊食管癌的患者2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部 CT 及 MRI 检查。观察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及其 CT、MRI 特征。结果在T1、T2期食管癌诊断中,MRI 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明显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在 N0、N1期诊断中灵敏度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 CT、MRI 联合诊断准确性、灵敏度与单独应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 与 MRI 对诊断食管癌均有明显作用,MRI 在 T1、T2期及 N0、N1期诊断中敏感性较高,将 CT 与MRI 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临床医生可将 CT 及 MRI 联合应用作为诊断食管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牛智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行二甲双胍及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TNF-α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血清 hs-CRP、TNF-α水平,提高心率变异各项指标。

    作者:姜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椎动脉、基底动脉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两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P ﹤0.05)。结论中药丹参川穹嗪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能很好地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抑制血小板凝集,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新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唑来膦酸联合 NP 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及2年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 NP 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经蒽环类及紫衫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 NP 化疗方案(长春瑞滨+顺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骨转化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同时分析两组2年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 CEA[(1.70±0.30)μg/ L]、TPINP[(25.30±3.20)μg/ L]、β-CTx[(0.20±0.10)pg/ L]、TGF-β2[(0.10±0.10)g/ L]、PTH-rP[(43.20±1.80)ng/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年内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4.6%)与对照组(6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 NP 化疗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鸿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肝性脑病患者78例,入院时分别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MRI 配合 CT 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案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灵敏度(100%)、准确度(94.87%)高于 CT 诊断(88.46%、7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集中表现在肝性脑病的早期Ⅰ级阶段。结论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可作为临床诊断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方法。

    作者:程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