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 与 MRI 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牛智祥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初诊食管癌
摘要:目的:分析 CT 与 MRI 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初诊食管癌的患者2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部 CT 及 MRI 检查。观察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及其 CT、MRI 特征。结果在T1、T2期食管癌诊断中,MRI 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明显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在 N0、N1期诊断中灵敏度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 CT、MRI 联合诊断准确性、灵敏度与单独应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 与 MRI 对诊断食管癌均有明显作用,MRI 在 T1、T2期及 N0、N1期诊断中敏感性较高,将 CT 与MRI 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临床医生可将 CT 及 MRI 联合应用作为诊断食管癌的首选方法。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分析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恶性胸腔积液患者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能有效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大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胃癌根治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脾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阑尾切除术5例),合并有心肺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合并症。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监护生命体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炎、生长抑素治疗、营养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控制合并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论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术后腹腔内炎症反应等原因所致,控制手术范围及时间、术中冲洗腹腔、减少腹腔积液可以减少其发生率,非手术治疗大多能缓解。

    作者:沈伯明;王永锋;俞伟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肝性脑病患者78例,入院时分别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MRI 配合 CT 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案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配合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灵敏度(100%)、准确度(94.87%)高于 CT 诊断(88.46%、7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集中表现在肝性脑病的早期Ⅰ级阶段。结论 MRI 配合多层螺旋 CT 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可作为临床诊断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方法。

    作者:程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 MDS-RAEB 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孕产妇产后出血经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产后24 h 出血量、止血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产后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的止血满意度为96.08%,对照组为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为5.88%,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够被应用于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艳青;刘竺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气囊仿生助产与自控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产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与自控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产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128例初产妇,根据产妇自愿选择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4例给予气囊仿生助产术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对照组64例,自然临产不采用任何医疗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开始30 min、1 h 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产妇产程的活跃期、第二产程顺产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联合自控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且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小,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晓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对比评价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24例行腹腔镜根治术。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远期疗效:经6~36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而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近;因此,腹腔镜根治术整体疗效更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井文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丝状角膜炎31例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31例丝状角膜炎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31例(39眼)丝状角膜炎患者,在治疗病因的前提下表面麻醉剔除角膜丝状物,根据患者的眼部体征给予个体化治疗。结果31例丝状角膜炎患者经个体化治疗治愈率为100%,随诊半年无复发,角膜透明无明显云翳。结论丝状角膜炎个体化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玉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细菌性阴道病复发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复发的原因及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对治疗 BV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经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的170例 BV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至症状消失、Amsel 正常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至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度且乳酸杆菌占明显优势,H2 O2浓度﹥2 nmol/ ml。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 BV 复发的原因。结果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比55.29%,χ2=31.799,P =0.000)。170例 BV患者出现复发59例(3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均不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方式及次数、性生活次数、洗浴方式、非经期使用护垫均是其危险因素( P ﹤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提示内裤与其它衣物同洗、盆浴、性生活频率﹥3次/周、非经期使用护垫是 BV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内裤换洗次数﹤4次/周为非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可以作为指导 BV 治疗的指标,而 BV 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相关因素预防,降低复发发生率。

    作者:徐秋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在小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联合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15.00%、27.50%,对照组分别为20.00%、35.00%、50.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50%、90.00%、77.50%,对照组分别为85.00%、67.50%、55.00%,观察组术后24、36个月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肝穿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小肝癌具有显著的疗效,较传统手术切除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孙俊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行余肺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行余肺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18例肺癌术后局部复发余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根治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88.9%(16/18)、38.9%(7/18)、5.6%(1/18);手术出血量为1200 ml;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占66.7%(12/18);余肺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15/18)、27.8%(5/18)、22.2%(4/18)。结论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由于胸腔内广泛粘连,再次手术难度极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若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患者可取得较满意生存率。

    作者:董冠中;段洋洋;赵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体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在组织发育及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P5CRs)是广泛存在于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中的管家蛋白,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以NAD(P)H 为辅酶,将谷氨酸、鸟氨酸合成的5-吡咯啉羧酸(P5C)还原为脯氨酸并生成 NAD(P)+,同时,P5CRs-脯氨酸代谢循环反应与机体组织三羧酸循环(TCA)、尿素循环、以及磷酸戊糖途径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凋亡,皮肤、骨骼、脑等组织发育及口腔、头颈、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节的作用。通过了解 P5CRs 的相互作用网络及多重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器官发育及肿瘤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超;孟照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效果

    目的:归纳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灌洗一期吻合术,对照组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顽固性腹泻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考虑到术后出血量及顽固性腹泻发生率,笔者认为灌洗一期吻合术更适合用于治疗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不过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选择以及其是否满足实行吻合术的要求。

    作者:钱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良性直肠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目的:研究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良性直肠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50例良性直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0例行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对照组20例行传统肛门肿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6.67%和10%,对照组分别为75%和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良性直肠肿瘤疗效满意,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准确掌握其适应证,规范操作。

    作者:赵卫兵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波动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脉压(PP)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将其随机分为老年高血压组(实验组,30例,30只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对照组,30例,30只眼)。测量患者入院时( PP1)、玻璃体切除术术前结膜切口时(PP2)、切除玻璃体开始时(PP3)、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束时(PP4)各时间点的脉压值,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及眼压变化,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特殊情况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P ﹤0.01),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老年人的眼部疾病恶化,使老年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及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加强手术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刘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方法

    目的:评价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总结纠正经验。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严格质控,常规采血,分为2份,一份常规处理送检,一份人工溶血处理送检。结果正常组与溶血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K +、总胆固醇(CH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溶血对部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部分指标上升或下降,通过了解变化幅度进行纠正计算可大概了解未溶血情况下指标水平范围。

    作者:胡军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益气软肝汤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则使用益气软肝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1%)和总有效率(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52%)和总有效率(6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使用药物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9%)高于治疗组(12.9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申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消炎癣湿药膏治愈顽固性疥疮3例

    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接触性很强的传染性皮肤病。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特别是院校寒暑假开学返校后发病明显。目前临床常用10%硫软膏和林旦乳膏治疗,但其对婴幼儿皮肤损伤大,同时对顽固性疥疮疗效不佳。本研究通过观察3例消炎癣湿药膏对顽固性疥疮的治疗,旨在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的治疗顽固性疥疮药物。

    作者:石磊;赵志栋;关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干燥综合征并肾小管酸中毒伴低钾血症一例

    患者,女,65岁,因“反复四肢无力、间断性口干5年,再发加重伴胸闷、气短3 d”入院。患者近5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四肢无力,继之出现间断性口干,无眼干、泪少、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脱发、关节疼痛、牙齿松动史,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低钾血症”,经补钾治疗一段时间后血钾维持在3.5~4.0 mmol/ L后出院,但出院后仍反复感四肢无力、口干,治疗效果差。

    作者:张雪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口服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6例(16眼)的临床资料。采用玻璃体腔注射一次初始计量为0.5 mg(0.05 ml)康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含0.5 mg 康柏西普),术后给予患者口服递法明片2个月进行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复诊,行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压检查。随访期内若发现仍为活动性 CNV 或 CNV 病灶扩大或新病灶出现则行再次注射治疗。结果术后1、3、6个月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8±0.03、0.36±0.03、0.38±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1.506,P =0.000);术后1、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3、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1.0±8.56、233.9±6.71、229.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6.28,P =0.000);术后1、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 FFA 检查结果示15眼 CNV 完全闭合,1眼 CNV 大部分闭合。随访期内10眼行1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5眼行2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眼行3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平均注射次数1.43次;随访期内玻璃体腔注射后未出现高眼压症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眼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口服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史志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