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疗效分析

张俊生;程平;刘安成;张伟

关键词:腹腔镜, 胆总管结石, 生活质量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经常规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取石术,术中行胆道镜常规探查;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次数、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急诊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微创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血肿体积的比较,以及治疗前后血肿体积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脑血肿,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后期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彭;刘少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下腹部手术史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意外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腹手术史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手术意外及后遗症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下腹部手术史行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结果对67例下腹部手术史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患者的各种并发症、手术意外、后遗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处理。结论严格把握有下腹手术史腹式输卵管结扎术的适应证,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开展术前心理咨询和指导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凤群;杨晓凌;吴间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培养检出马耳他布鲁氏菌1例报道分析

    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容易感染羊、牛、猪等家畜,人类与病畜接触或食用病畜肉、奶及奶制品而被感染[1],主要经过三种传播方式传染:通过很细小的伤口侵入;在解剖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的牲畜时,病菌有可能会形成气溶胶,可以通过口腔、眼结膜感染其他人;口腔感染,比如在手沾染了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牲畜尸体后,再吃东西也会感染。现报道我院1例因发热从血培养中检出马耳他布鲁氏菌的病例。

    作者:史艳玲;张翠花;赵红九;潘广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段血管内支架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兴化市人民医院近一年就诊的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对其实施支架介入治疗,针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明显好转7例,好转10例,显效3例,无效1例,恶化1例。结论应用支架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王骞;缪桂华;金小庆;蔡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子宫纵隔残留再次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残留再次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纵隔残留再次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见并发症。随访1~6年,失访12例,全程随访56例。术后妊娠34例,其中早孕自然流产18例(分娩22例(39.29%),新生儿均存活。结论子宫纵隔残留再次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路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声波臭氧雾化治疗对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超声波臭氧雾化治疗对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行子宫全切术的12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观察组采用超声波臭氧雾化结合碘氧灌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综合干预后阴道洁净度、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均未发生阴道残端感染。结论术前超声波臭氧雾化结合碘氧灌洗可以改善阴道洁净度,有效降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田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进行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并发症2例(2.00%),对照组14例(15.5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腹手术,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来氟米特加激素治疗对狼疮性肾炎SLEDAI积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加激素治疗对狼疮性肾炎SLEDAI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0例,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来氟米特组15例和激素组15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SLEDAI积分、高敏C-反应蛋白(CRP)和24 h尿蛋白下降,补体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来氟米特组较激素组SLEDAI积分低,补体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米特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重要选择。因本组例数少,观察时间短,对来氟米特的确切疗效和不良反应仍需做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作者:韦建新;周淑华;李学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对于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封丘县人民医院骨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的时间先后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9例为对照组,以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到封丘县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3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研究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脊柱骨折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安栋;陈秀民;孟庆民;赵瑞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经常规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取石术,术中行胆道镜常规探查;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次数、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俊生;程平;刘安成;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开腹组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内镜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内镜组手术耗时、失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开腹组。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5.52%。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损伤更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舒先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联合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直肠全系膜切除( TME)联合双吻合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将1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TME术联合结肠造瘘治疗,观察组采用TME术联合双吻合器治疗。比较两组观察指标,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天数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6~30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ME术联合双吻合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能达到TME的治疗原则,能与造瘘取得一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作者:古明锋;袁兰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黄芩漱口液对完全脱位恒前牙牙周指数的影响

    目的:对比研究黄芩漱口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在对完全脱位恒前牙固定治疗过程中牙周指数的变化。方法搜集46例恒前牙完全脱位患者(共50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黄芩漱口液组和氯化钠注射液组。行结扎固定后分别用黄芩漱口液和氯化钠注射液漱口对比观察外伤牙牙周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黄芩漱口液组与氯化钠注射液组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在统计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漱口液组明显优于氯化钠注射液组。结论黄芩漱口液是一种牙周刺激性小、易于牙周清洁的方法。

    作者:王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同时配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邹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宫颈内口环扎术与间苯三酚用于宫颈机能不全中对妊娠时间及新生儿分娩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内口环扎术与间苯三酚用于宫颈机能不全中对妊娠时间及新生儿分娩率的影响。方法从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随机选择21例进行研究,均实施宫颈内口环扎术,并给予间苯三酚治疗。观察记录21例患者的妊娠结局,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和术后治疗,入组的21例患者中18例(85.7%)足月产,2例(9.5%)早产,1例(4.8%)流产,20例(95.2%)新生儿存活。结论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实施宫颈内口环扎术,并应用间苯三酚治疗可以有效延长妊娠时间,提高足月新生儿分娩率,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温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行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8周,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作者:薛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探讨四磨汤联合小剂量阿普唑仑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小剂量阿普唑仑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前来就诊的序号将9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研究组(45例),双号为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磨汤,记录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月后所得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经四磨汤联合小剂量阿普唑仑联合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疗效及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黎展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延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对其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 A组)、间歇性血液透析( B组)、腹膜透析( C组)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对比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肌酐、尿素氮得到有效清除,三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的透析次数、心力衰竭次数、住院时间、生存率等数据要优于B组和C组,但A组的日透析费用要明显高于B组和C组,三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但该种治疗方法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经济负担较大。

    作者:余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62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对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由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门诊收治的62例儿童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对其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临床效果以及屈光参差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62例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9.03%,中心注视与旁中心注视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95,P=0.0005),不同屈光参差程度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19,P=0.0086),不同弱视程度的总有效率比较,轻度弱视与中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390、13.7879,P<0.05);中度弱视与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疗法对儿童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治疗效果受到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以及屈光参差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在老年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 STAT3)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子宫肌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西平县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组),全部患者均由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后经病理检查确诊,对两组患者标本中的STAT3、孕激素受体( PR)、雌激素受体( ER)的阳性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STAT3、PR、ER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病理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标本中的STAT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子宫肌瘤组( P<0.01),而PR、E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肌瘤组(P<0.0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标本中随着临床分级及组织学分级的增加,STAT3的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PR和ER的阳性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结论 STAT3阳性表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

    作者:汪冠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