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梅
目的 比较单管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将32例接受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单管喉罩通气麻醉,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术实施麻醉;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预注咪唑安定并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0)、插管/喉罩时(T1)、置镜时(T2)、钳取异物时(T3)和拔管/喉罩时(T4)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并发症情况(如呛咳、屏气以及支气管痉挛等).结果 两组患儿在T0、T2和T3时刻的SBP、DBP和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1时刻观察组SBP、DBP和HR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各时刻SpO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苏醒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应用单管喉罩通气进行麻醉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能减少苏醒期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夏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 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d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1例中转开腹,无一例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119.62±43.26) min,术前腹腔积血量(1469.35±186.32) ml,术中出血量(336.62±27.63) ml,回输自体血(813.06±65.29)ml,住院时间为(11.26±1.09)d;术前和术后2 d IL-2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和术后TT、PT、APTT、FIB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 IL-6为(3084.63±625.84) pg/m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血回输血用于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凝血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何新卫;赵辉;文军;陈少逸;刘兴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对小骨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94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小骨窗手术治疗组(研究组)和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小骨窗手术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小骨窗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张松;杨丰忠;陈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支气管肺泡灌注联合局部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8例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抗生素用药治疗,对比不同方法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咳痰量、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氧分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局部抗生素用药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疗效显著.
作者:张福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58例中老年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图像,观察宫颈癌的宫颈大小、形态、子宫体、内部回声、宫旁组织、血流分布,并分析宫颈癌的声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Ⅰ期宫颈癌形态学改变不明显,难以直接通过超声予以诊断,诊断符合率为16.7%;Ⅱ期以上宫颈癌具有特异声像学特征,诊断符合率达91.6%.多普勒频谱测定肿块内血流指数呈动脉型频谱,RI为0.56±0.16,0.5者18例,0.7者6例;PV为(22.84±5.02)cm/s.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Ⅱ期以上的中老年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Ⅰ期宫颈癌诊断率较低,需依赖病理学指标确诊.
作者:何岳;卢虹;吴祖扬;董军;键林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显效24例(60%),有效14例(35%),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6例(15%),有效12例(30%),无效22例(55%),总有效率为4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上肢机器人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使得大脑神经结构发生可属性的改变,提高患者的上肢及手部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大限度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自由行走.
作者:吕盛;李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血(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张建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初发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沐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480例.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 mmol/L组(137例),6.1~7.7 mmol/L组(146例),7.8~11.0 mmol/L组(129例),11.1 ~13.0 mmol/L组(31例)和>13.0 mmol/1组(37例),后三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 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 mmol/L组0.7%,6.1~7.7 mmol/L组6.2%,7.8~ 11.0 mmol/L组10.9%,11.1~13.0 mmol/L组19.4%,>13.0 mmol/L组27.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6.1~ 7.7 mmol/L组:OR=8.95,P=0.43;血糖7.8 ~ 11.0 mmol/L组:OR=28.33,P<0.01;血糖11.1~13.0 mmol/L组:OR=27.17,P<0.01;血糖>13.0 mmol/L组:OR=36.95,P<0.01).结论 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且是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新春;朱晓晴;李勇;胡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胃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60例胃静脉曲张患者均实施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治疗,套扎点数4 ~ 12 (6.2±0.1)点;注射组织胶1 ~3(1.7±0.2)ml;GOV1型患者显效25例,有效13例,总显效率为65.79%,明显高于GOV2型的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10例上腹部不适,2例低热,16例有胸痛表现,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在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内镜下组织胶联合套扎术方案可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疗效显著,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林任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发心脏瓣膜病实施同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72例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1~4支,平均1.5支.在此基础上,53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12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并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实施三尖瓣成形术.统计手术基本情况,统计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和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4例使用机械瓣膜,28例使用生物瓣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7.4±22.6) min,体外循环时间(162.5±31.7)min.4例再次开胸止血,8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不全,17例胸腔积液,1例死亡,死亡率为1.39%.治疗前心功能优良率为26.39%,治疗后提升至67.16% (P<0.05).结论 冠心病伴发心脏瓣膜病实施同期治疗切实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朱龙金;刘帅洲;李小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患有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细菌性感染患儿55例,病毒性感染患儿55例,随机选取无任何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观察并比较三组间的PCT、CRP、WBC水平.结果 观察组中细菌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81±0.25) ng/ml,CRP水平(22.53±3.28) mg/L,WBC水平(16.86±2.63)×109/L,病毒性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57±0.37) ng/ml,CRP水平(9.35 ±2.63) mg/L,WBC水平(10.51±2.45)×109/L,对照组中PCT水平(0.31±0.34) ng/ml,CRP水平(5.23±2.21)mg/L,WBC水平(6.53±2.41)×109/L.三组组间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感染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82.80%,特异度为91.40%,CRP敏感度为69.80%,特异度为46.30%,WBC敏感度为40.20%,特异度为34.60%;病毒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59.70%,特异度为71.60%, WBC敏感度为39.50%,特异度为31.30%,联合诊断敏感度为16.90%,特异度为21.40%.结论 采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白细胞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能有效帮助医生确切诊断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分析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情况,探讨其差异性,给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10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对糖尿病足转归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截肢风险.
作者:吴昌旭;程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用于监测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各观察指标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和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的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异位妊娠病例120例,不限制血清β-hCG值、孕酮值,排除出血性休克者均予药物保守治疗.统一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甲氨蝶呤2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d;随机选择联合米非司酮(米非司酮25 mg口服,每天2次,共3d)、复方米非司酮(米非司酮30 mg+双炔失碳酯5 mg口服,每天1次,共2d)及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第1、4、7、11、14天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β-hCG值、孕酮值.结果 β-hCG值能反映治疗结局及住院天数的预测性;第4~7天孕酮变化较孕酮第1~4天的变化更有意义.结论 动态观察β-hCG值、孕酮能加强异位妊娠结果的预测.
作者:汤素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并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50%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冠脉造影及病变评分、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冠心病病变支数与尿白蛋白微量/尿肌酐(UACR)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分别为18例、37例、15例,对应UACR分别为(3.2±1.8) mg/mmol、(4.3±1.9) mg/mmol、(6.4±3.3) mg/mmol.结论 UACR的升高与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
作者:谭学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DSA监视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9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病例,记录其手术时间;对影响插管手术用时的多个因素,包括病变部位、术前胃肠减压、胃动力、食管支架置入及外科重建手术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置管失败原因.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1.5%,置管时间(13.02±7.32) min,胃窦、十二指肠病变手术用时为(27.40±11.38) min,较其他部位病变手术用时明显增加(P<0.05),有上消化道外科重建史者手术用时(7.62±3.20) min,无外科手术重建史手术用时(13.18±7.67) min,可减少手术用时(t=3.177,P=0.002).8.5%(11/129)病例首次置管失败,经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后,45.5%(5/11)的病例2次置管成功.结论 胃窦、十二指肠部位病变插管较困难,并和长期禁食导致的胃胀气、胃瘫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禁食患者术前胃肠减压有助于成功插管.胃窦、十二指肠插管困难时,要注重对比剂的指引作用及体位的转换.
作者:李建军;夏国强;朱培欣;刘淑娜;陈新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三孔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住院需行三孔VATS治疗的患者49例,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4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手术者,术后未见血胸、胸膜感染并发症.手术时间35.5 ~69.3(51.2±14.3)min,术中出血量7.6~21.1(14.3±6.7)ml,术后胸腔引流液总体积155.5 ~567.7(311.2±185.3)ml,术后1 d VAS评分1.5~4.9(3.2±1.3)分,术后拔管时间2.9~6.1 (4.4±1.8)d,住院时间6.5~9.0(7.5±2.0)d;术后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三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胸外科疾病具有微创、患者恢复快及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峰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利咽消肿方联合阿奇霉素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白细胞介素影响.方法 选取松岗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19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片口服,0.25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咽消肿方口服,100 ml/次,2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IL),包括IL-2、IL-6、IL-8、IL-10及IL-17水平变化;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IL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I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x2=7.78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0.5%)高于对照组(7.37%),但是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0.581,P>0.05).结论 利咽消肿方联合阿奇霉素在减少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的IL-2、IL-6、IL-8、IL-17的表达,在调节IL-10方面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伟昌;蒋慈英;张巧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分析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后期指导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监测用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哲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河南宏力医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2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35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和观察组(37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3年局部复发率、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5/37),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3年,局部复发率为8.11% (3/3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效果确切,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李西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一清胶囊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80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60例给予一清胶囊饭后口服2粒,3次/d,过氧苯甲酰凝胶外用,2次/d,共4周;一清胶囊组60例,单纯口服一清胶囊;过氧苯甲酰组60例,单纯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用法用量及治疗时间均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第14天,联合治疗组、一清胶囊组及过氧本甲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63.33%、46.67%;治疗第28天,联合治疗组、一清胶囊组及过氧本甲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86.67%、56.67%.治疗2周和4周后过氧本甲酰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和一清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一清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一清胶囊组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过氧本甲酰组有2例患者出现面部红斑刺痛及脱皮等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可见1例面部红斑刺痛及脱皮等不良反应,1例出现轻度腹泻症状;一清胶囊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症状.结论 一清胶囊单用或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效果优于单用过氧苯甲酰凝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芦桂青;刘艳;富志良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