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子宫肌瘤手术剔除方式的疗效比较

王雪琴

关键词:子宫肌瘤,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比较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风险,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方法.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诊断为子宫肌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和开腹治疗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情况、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33±25) min,开腹治疗组手术时间为(106±1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为(56±34)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5±1.0)d,平均住院天数为(5.5±3.0)d;开腹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136±12)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6.0±2.5)d,平均住院天数为(10.2±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相比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对医生的要求较高,但腹腔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疗效.方法 应用Barbecue翻滚法、Gufoni疗法、Casani解脱法对28例HC-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总痊愈率为60.7%,3个月后总痊愈率为78.6%,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HC-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HC-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桡动脉药物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疗效分析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经PCI冠状动脉病变中约占15%~16%,一直是心脏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操作技术复杂,容易引起再狭窄甚至闭塞[1].近年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支架植入术即刻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尤其是药物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2-3].目前对于经桡动脉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的总结了50例经桡动脉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肖丽梅;钱宝堂;谷青;周秀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筛选安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住院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入院后给予慢性肾功能衰竭标准治疗及对症治疗,第2天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将入选者分为hs-CRP≤3 mg/L与hs-CRP>3 mg/L两组,分析两组3年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调整临床危险因素后,使用卡方检验评价CR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12例入选者中67% hs-CRP>3 mg/L,其3年病死率高于hs-CRP≤3 mg/L组患者(P=0.03),3年再住院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CRP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作者:胡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与单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组)82例和对照组(醒脑静组)8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用醒脑静注射液效果更理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邓树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卡孕栓宫腔给药防治剖宫产术后出血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卡孕栓宫腔给药防治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于剖宫产中缝合子宫切口前放置1 mg卡孕栓于宫腔底部;对照组(50例)不放置卡孕栓.两组均于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缩宫素10 U.结果 治疗组术中及术后2 h内出血量分别为(218±50)ml、(366±54)ml,对照组术中及术后2 h内出血量分别为(249±53) ml、(415±6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用药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卡孕栓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用药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刘芳;田云;谢建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颅骨外固定牵引器定量牵引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

    目的 用颅骨外固定牵引器探索一种便捷实用的牵引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收集颧眶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例,术前摄颅颌骨三维CT,利用软件测量分析颧眶复合体移位情况.在颅骨上固定颅骨外固定牵引器并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将骨折段持续牵引复位.术后复查CT评价疗效.结果 颅骨外固定牵引器操作简单,固定稳固,术后患者面型及功能恢复好.结论 颅骨外固定牵引器便捷实用,实现了微创、快速牵引复位与持续牵引复位固定相结合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目的.

    作者:洪碧波;孙维平;龚建明;陆一新;俞丽华;龚超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舒芬太尼防治瑞芬太尼行胆囊腹腔镜术后爆发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防治瑞芬太尼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爆发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异氟醚、维库溴铵,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同时对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 /kg.观察术后1 h(T1)、2 h(T2)、4 h(T3)、6 h(T4)、12 h(T5)、24 h(T6)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 、心率(HR)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数值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结果 T1、T2 、T3 、T5 时S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1),T4 、T6时VAS评分低于C组(P<0.05),而各时点S组SpO2、HR、SBP、DBP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方面与C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0.1 μg /kg舒芬太尼能够有效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术后爆发痛和痛觉过敏,镇痛效果良好且不影响苏醒质量,无呼吸抑制发生,是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安全、灵活、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付群;陈永权;金孝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涂阳肺结核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及中青年人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78例老年人(60~92岁)及415例中青年人(18~59岁)涂阳肺结核患者资料,综合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相比,发热、咯血、胸痛、胸闷、厌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累及双侧肺老年组168例(60.43%),中青年组170例(40.96%);累及右肺下野老年组161例(57.91%),中青年组141例(33.98%);其中以纤维化病灶为主要表现者老年组169例(60.79%),中青年组170例(40.9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肺结核在临床特点及X线表现上不同于青壮年,了解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利于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曾祥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63例分析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急症,胸膜腔闭式引流是治疗的主要措施。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作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胸腔内置入闭式引流术,配合中心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63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崇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宫颈妊娠1例分析

    宫颈妊娠(cervical pregnancy)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也是异位妊娠的一种,在异位妊娠中是比较少见而在临床上又容易被漏诊的严重疾病[1],发病率很低,占妊娠数的1∶2500~1∶18000,占异位妊娠数的1∶1000~1∶50.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1例宫颈妊娠分析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女,32岁,自由职业,孕3产1,患者药物流产术后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及复查超声示宫颈部位可疑回声为主要临床表现.

    作者:齐志红;陈佳权;陈桂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糖(FBG)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HbA1c、GSP及FBG检测并做眼底检查.其中糖尿病正常眼底(NDR)组11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108例.结果 DR组HbA1c及 GSP值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FBG水平DR组与N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及GSP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 DR的指标,两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DR的发现.

    作者:杨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术后胃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术后胃瘫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9年15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胃瘫患者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后营养状况及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很快恢复,但有一定并发症.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同时应注意肠内营养的温度、浓度、滴注速度等.

    作者:黑涛;李中学;刘永生;孙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偏头痛的患者随机分成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西比灵组60例(治疗组)和单用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g/次,3次/d,口服;西比灵10 mg,1次/晚,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10 mg,1次/晚,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比灵(P<0.05).结论川芎清脑颗粒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与西比灵合用可提高疗效.

    作者:吴国荣;梁接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应用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39例晚期NSCLC.结果 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7例,总有效率51%,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张金凤;靳双周;岳冬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剖宫产2408例指征分析

    目的 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至2008年240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39.31%.2408例剖宫产指征顺位为:胎儿宫内窘迫(23.13%),社会因素(20.06%),难产(18.02%),臀位(12.00%),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0.00%),瘢痕子宫(8.85%),其他因素(7.56%).结论剖宫产率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花更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72例(96眼)采用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提高.术中并发症:术中瞳孔缩小,前房出血,后囊破裂及虹膜色素拨散.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纤维性渗出膜,虹膜后粘连,晶体表面色素沉积,后囊浑浊等,存在眼底增殖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复明效果差.结论 糖尿病已不再是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禁忌证,术后效果受眼底病变程度的影响.

    作者:罗正才;张黎;郭军;罗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直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增生,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密切关系[1].同样宫颈癌也存在血管生成[2],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 水平及mRNA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志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梗阻性结肠癌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9年62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本组37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3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Ⅰ期肠吻合,5例行回横结肠吻合术;16 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中行Ⅰ期切除肠吻合12 例,4 例行横结肠造瘘术.结论 重视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认识,早期诊断,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做好围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博;王彬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代谢指标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将148例T2DM患者设为糖尿病组(DM组),并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分为三组:无肾病组55例(B组)、早期肾病组58例(C组)、临床肾病组35例(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血清CRP水平,同时检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脂、尿酸(UA)、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各组间CRP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DM组与A组相比,收缩压(SBP)、FPG、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UA升高(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降低(P<0.05);D组与B组相比,SBP、UA升高(P<0.05),HDL-C降低(P<0.05);②B、C、D组CRP高于A组(P<0.01),C、D组CRP高于B组(P<0.01),D组CRP高于C组(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RP与BMI、SBP、TG、LDL-C、HOMA-IR、UA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RP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相关,且随着DN进展而逐渐增高,可预测DN的进展;CRP水平升高与BMI、TG、LDL-C、UA、HOMA-IR等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预测指标.

    作者:干正琦;郭如雅;周强;方立曙;俞丹璐;汤胜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 骨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54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单用VAD方案化疗,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VAD化疗,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结果 对照组骨痛缓解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54%.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9.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治疗组2例出现发热.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MM骨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杜遵民;贾海鹏;杨莉莉;陈方国;贾丽;王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