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林
目的 探讨女青年肺癌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30例女青年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青年肺癌除呼吸道症状外,常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肿瘤多见于右肺,腺癌多见,周围型多见,与主动性吸烟关系不明显;肿瘤进展快,转移早,可手术率低.结论 女青年出现早期的呼吸道症状如刺激性咳嗽、胸痛、血痰或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头痛呕吐,应警惕肺癌.争取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根治切除肿瘤,以提高女青年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建明;徐淑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柳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2.5 min,平均住院时间23 d,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无内固定松动、弯曲折断等发生;术后疗效评价为优43例,良13例,差5例,优良率为91.8%.结论 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获得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良好效果.
作者:罗柳怀;兰海生;黄葵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手术结合微波侧方切断栉膜带与部分内、外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200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手术结合微波侧方切断栉膜带与部分内、外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200例,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200例全部治愈,无大便失禁等后遗症的发生,一次手术治愈率为100%.结论 采用手术结合微波的方法进行侧方切断栉膜带与部分内、外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效果好,术式操作简单,痛苦小,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林立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总结鲁山县人民医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治疗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和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24例疼痛明显减轻,6例疼痛减轻,无术后病情加重患者.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手法复位、双侧注入骨水泥和完善的影像学监测有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崔建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指征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医院1996年10月至2009年10月甲状腺全切除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状腺癌38例,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单侧切除术后对侧复发8例.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2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均治愈.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或伴有远处转移或良性病变但已失去正常甲状腺组织,为甲状腺全切除术的主要手术指征.术中细致解剖是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作者:陈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中应用面罩固定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300例接受放射治疗同时需要制作二维适形挡块进行保护正常组织的鼻咽癌患者,其中实验组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的158例,对照组使用非面罩固定体位技术的142例,在放射治疗摆位照射前、后用游标卡尺测量照射野中心的移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组的患者照射野中心偏移范围为(1.07±0.41)mm,非面罩固定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组的患者偏移范围为(2.98±0.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偏移范围明显小于非面罩固定组.
作者:陈照辉;张超;陈耀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诱发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的方法,对24例长期使用激素并发肺结核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与普通肺结核相比,长期应用激素相关肺结核临床表现以中高热、乏力多见,干咳和胸痛少见;病情重,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合并肺外结核多见;X线上多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片絮状阴影;合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病灶分布范围较广,以非肺结核好发部位发病率高,多分布在双侧肺、中肺野及下肺野.结论 长期使用激素易诱发肺结核或导致原来肺结核恶化,对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淅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3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303例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因依次为:结核性胸腔积液127例(41.9%),恶性胸腔积液75例(24.8%),心功能不全35例(11.6%),肺炎旁性胸腔积液30例(9.9%),结缔组织疾病17例(5.6%),低蛋白血症15例(5.0%),外伤性2例(0.7%),不明原因乳糜性2例(0.7%).结论 结核和恶性肿瘤是引起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尽快鉴别二者是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
作者:刘彦玲;王翠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脾蒂结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8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中3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超声刀离断脾周韧带,丝线结扎并钛夹夹闭脾蒂,切除脾脏.合并胆囊结石者,同时切除胆囊.结果 12例均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2 min,术中出血平均90 ml,无中转开腹,术后2例切口皮下血肿.结论 脾蒂结扎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是易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若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长,往往导致脑水肿、脑损伤、呼吸衰竭,甚至威胁生命.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症状并立即控制,防止病情恶化.主要护理措施为:惊厥的紧急处理,病因治疗,精心细致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回顾总结我科收治的新生儿发生惊厥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娅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的婴儿(IDM)生长发育情况,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儿童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68例IDM进行了系统管理(IDM1组),与68例儿保科体检的正常婴儿(对照组)及60例非系统管理IDM(IDM2组)进行了比较,观察其体格、智能发育及气质类型进行了随访.结果 IDM出生体重与母亲孕期血糖控制水平有关;IDM1组围生期总的并发症明显低IDM2组(P<0.05),至1岁时体格发育达标率及智能发育均高于IDM2组(P<0.01)及与对照组近似;儿童1岁时气质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 IDM母亲孕期控制血糖、婴儿出生后进行系统管理,可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及至儿童1岁时体格和智能发育接近正常儿;远期发育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璟;严学勤;高建慧;何淑华;栾峰;陈宇明;刘仲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强的松与布地奈德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采用强的松60 mg/d,顿服;B组15例,采用布地奈德2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d.1周后对A、B两组Southerlan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Souther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保留灌肠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以起到与强的松冲击治疗同样的效果.
作者:董玉梅;王富红;李俊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过程中对患者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脑钠肽(BNP)的影响.探讨BiPA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33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无创通气组(1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BiPAP-Vision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持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浆ET-1、NO和BNP的浓度.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创通气组患者血浆者ET-l和BN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NO水平则显著增高(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早期使用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ET-l、BNP水平;升高NO水平,并且能够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化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 病例报道患者,男,17岁,因肺结核于2010年5月10日入院治疗.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对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过敏.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每日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003041)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8月2日输入约0.5 min突然出现抽搐、口唇紫绀、意识模糊,立即停用此组药物.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推注,停止抽搐,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加滴管,患者清醒,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心悸,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吸氧,约5 min后上述症状缓解.4 h后体格检查:体温37.2 ℃,脉搏80次/min,呼吸35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作者:张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49例,其中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4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6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1例,双瓣膜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2例;移植旁路血管99支,平均2.02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发生低心排出量2例,肺不张1例,心包积液3例.49例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半年再次出现左房血栓,无死亡事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宏山;戴仕林;申红亚;李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胎儿发育与脐血瘦素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132例为研究对象,测定脐血瘦素、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按不同出生体质量、胎龄及不同胎龄与出生体质量的足月儿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脐血瘦素及甘油三酯在巨大儿组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组(P<0.05),低出生体质量儿组则明显降低(P<0.01),足月儿较早产儿明显升高(P<0.05).妊娠34周以前脐血瘦素水平很低,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脐血瘦素水平提高,特别是妊娠34周以后,脐血瘦素水平增高明显(P<0.01),宫内发育迟缓足月儿脐血瘦素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无明显改变.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可以反映胎儿脂肪组织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胎儿宫内营养状态的指标.
作者:吴晓平;冷振香;徐艳艳;吕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腹股沟疝分型分别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方法 对52例腹股沟疝进行术前和术中分型:Ⅰ型15例和Ⅱ型18例采用平片无张力修补术,Ⅲ型12例和Ⅳ型7例采用Kugel修补术.结果 术前Ⅱ型22例有4例确诊为Ⅲ型,手术时间30~60 min,切口轻度痛,时间1~2 d,无一例术后使用止痛药,发生尿潴留3例,2例出现腹股沟异物感,阴囊积液1例,全部切口I期愈合,无补片排斥病例,随访3~24个月无切口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 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腹股沟疝分型适用,I型和II型可采用平片无张力修补,Ⅲ型和Ⅳ型适用于Kugel修补术.
作者:贺卫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资料完整的早产儿16例.入选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其中<1500 g 9例,≥1500 g 7例),出现动脉导管未闭(PDA)症状,经超生心动图检查确诊为PDA,并排除先天畸形、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生体质量(1650±128)g,胎龄(31.9±0.8)周.16例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6.25%),极低出生体重儿5例(31.25%),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62.5%).胎龄28~30周4例(25%),31~37周12例(75%).PDA发生均在生后3~7 d出现.开始治疗时间为PDA发生时间.
作者:林发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因心跳骤停(CA)来院急救的140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的结果及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为有效的心肺复苏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急救的140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析患者复苏的方式、急救时间及复苏的结果等,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结果 复苏失败122例,成功18例,其中3例痊愈出院.复苏的方式、时间等对心肺复苏结果有重要影响.结论 心跳骤停是急诊医学中的常见情况,急诊工作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王宏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胸腺肽配合常规措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胸腺肽针100 mg/d静脉滴注,同时合并使用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1%,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胸腺肽可调节T 淋巴细胞功能,间接调节B淋巴细胞,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ITP患者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ITP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根区;郭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