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旭;郑光;王耀献;杜雅薇;周红梅;崔赵丽;赵雨坤;李立;韩森;姜淼;丁治国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名方之一,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其配伍巧妙,药效卓著,一直应用于临床各科,病机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根据朱翠玲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伴阳明腑实病机的心系疾病,运用大柴胡汤化裁能取得较好疗效.临证中,朱翠玲教授认为运用大柴胡汤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体质.心系疾病常常病情复杂或虚实夹杂,然大柴胡汤具有轻下之功不可久用以防伤正,故要随时关注患者病情进展,随症加减.
作者:汪东东;朱翠玲;闫奎坡;孙彦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关节炎(GA)滑膜组织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揭示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治疗痛风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6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关节炎模型,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与吲哚美辛对比治疗,观察关节肿胀度、关节滑膜病理变化和关节滑膜TLR/MYD88蛋白表达.结果: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在致炎后各时间点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关节肿胀程度,可改善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模型踝关节组织的炎细胞浸润、滑膜组织破坏、血管扩张及充血,滑膜组织中TLR4、MYD88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关节炎症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丽雅;柴晶美;杨阿龙;马怡轩;李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从微观指标和临床症状两方面创建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疗效评价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研究方法,连续跟踪观察受试者3个月经周期对经前平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DRSP、“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医生评价表”和“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患者自评表”各条目及总分,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疗效评价的灵敏指标显著改变.结论:从临床症状和微观指标两方面可以建立PMS肝气逆证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
作者:高冬梅;高明周;安礼;王海军;王杰琼;张惠云;乔明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卢苏教授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学习典型医案,总结卢苏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导致不孕症的机理及用药经验.结果:卢苏认为本病乃阳虚为本、血瘀为标,瘀血日久成瘕,有形之邪阻滞冲任、胞宫而成不孕,若兼肝郁、脾虚、湿热则可变生他证,其治疗应立足中医整体观念,以缩小病灶缓解症状;促进生育,减少复发为原则,以补肾助阳、化瘀消瘕、调周助孕、心理疏导为治法.结论:卢苏自拟益肾化瘀专方结合补肾调周法分步而治、心肾同治收效较好,对缓解痛经、促进生育大有裨益.
作者:穆笑娜;卢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硬皮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336例病历资料,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筛选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处方289首,使用频次在20以上的药物有54味药,总结出常用的药物组合为桑叶、积雪草、茯苓、半夏等,进而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形成新处方6个.结论: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经验丰富,巧妙应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之法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马希晨;郭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5组各12只,高脂饲料造模,取相应穴位给予毫针针刺、电针干预4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FFA、TG含量与肝组织TNF-α、IL-6 mRNA及p-PERK、p-IRE1d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疏松,细胞内见大量大泡型脂肪空泡,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两电针组效果更明显;各干预组血清FFA、TG含量及肝脏TNF-α、IL-6 mRNA与p-PERK、p-IR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且电针“丰隆”组表达低于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FFA含量及TNF-α、IL-6mRNA与p-PER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能下调p-PERK、p-IRE1α蛋白和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作者:余敏;唐成林;冯启廷;高睿琦;曹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作者:孙玉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总结劳绍贤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在治疗中,劳绍贤并不主张单纯以补虚的角度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建立了自己的诊治思路.诊断方面以舌诊为主,根据舌象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辨证分型为湿热中阻、肝气犯胃以及脾气亏虚,并对应其经验方清中安浊汤、疏肝和胃汤和香砂六君子加减.治疗方面,随症加入自己的经验用药,疗效显著,对中药救必应、五爪龙及丝瓜络的使用也颇具岭南特色;另外对方剂整体的寒热温凉颇有心得,能较好地适应患者的各种体质.
作者:李振;劳绍贤;郭文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桂枝茯苓丸新识新解.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石瘕证治理论,石瘕证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而桂枝茯苓丸则是治疗石瘕证的代表方.通过分析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注解,探究历代医学文献中桂枝与肉桂之区,得知《金匮要略》之中桂枝实乃北宋后人为统一桂类而改,宋朝以前所指牡桂和菌桂为今之肉桂、官桂之属,今之桂枝系肉桂树的幼嫩枝条是宋朝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故笔者认为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实为“肉桂”.通过讨论石瘕证的病因病机,根据桂枝与肉桂之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桂枝茯苓丸应用于石瘕证治中宜肉桂更佳.
作者:周雪梅;陈姝;徐海榛;夏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胃强脾弱”概念自提出以来历代医家争论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胃强脾弱”为肠热脾约说,二是“胃强脾弱”为胃热脾虚说.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胃强脾弱”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互参,系统探究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举叶天士验案一则认为“胃强脾弱”应为胃热脾虚,治以甘草泻心汤,但临证不必墨守成规.若胃强脾弱伴有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可从生姜泻心汤加减;若呕逆比较严重并伴心下痞等情形可从半夏泻心汤加减.
作者:洪靖;王鹏;姜瀚;刘永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吴颢昕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认为中风常发生于慢性潜隐性退变基础上,以血运不畅、瘀阻脑窍为基本病机,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基础,瘀血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中风的治疗吴颢昕教授首辨病期,急性期采用清毒活血化瘀法,以自拟双根清脑汤为主方加减;缓解期用益气活血化瘀法,以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粉为主方化裁 另以泻肺补肾为特色,燮理标本缓急.此外,认为对中风患者做好日常调护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柴毅;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方对室性早搏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计62例,其中试验组31例口服益气养阴方和倍他乐克,对照组31例口服5%浓度益气养阴方和倍他乐克,治疗3月后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如SDNN、rMSSD、SDNN index、pNN50,频域指标如LF、HF、LF/HF比,同时观察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SDNN、SDNN index、HF、LF明显升高,LF/HF值降低;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不良反应轻,倍他乐克减量处理后消失.结论:益气养阴方联合倍他乐克对于迷走神经活性具有提高作用,对于交感神经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能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终使得室性早搏的数量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提高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凤;马燕云;章怡祎;徐华英;施榕;刘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天”是中国为古老而久远的哲学范畴之一,历代政治家、医家都对“天”有着不同的阐释.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其核心思想为“天”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具有浓厚的神学性质.东汉·张仲景受董氏观点的影响,其所作《伤寒论》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上都与“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董氏“天人相应”的缩影.但张仲景认为感受自然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天道”所主,同时疾病的发展和向愈受自然及人为干预的双重影响,强调“人为”的作用,具有浓烈的反神学性质,这已背离董氏观点,而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天道自然”观相吻合.故《伤寒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医学价值,同时附带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点,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作者:姜涛;包素珍;吕媛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使用结扎法建立稳定的大鼠经脉不通病理模型.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12只.先测量任脉低电阻线(简称任脉线),结扎1组在任脉线上结扎1个点,结扎2组在任脉线上结扎2个点,结扎3组在任脉线上结扎3个点,结扎4组在任脉线外结扎1个点,结扎点宽度1 cm、间隔1~2 mm.使用组织液压波传播法分别测量各组结扎前后任脉线的组织液压波传播幅度并比较变化.结果:4组结扎前后组织液压波变化率分别为8.17%、-7.83%、-13.27%、-52.80%,其中结扎4组、结扎1组和结扎2组结扎后的变化与结扎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的变化率由正变负,逐渐负向增加,结扎3组在结扎后的组织液压波传播幅度与结扎前比较极显著减小,结扎8周后解剖观察结扎部位皮肤与肌肉紧密黏连.结论:结扎法可建立稳定的经脉不通病理模型.
作者:黄琰;王燕平;张维波;贾术永;李宏彦;王泽;叶丰瑶;王广军;田宇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作者:申治富;佘天薇;王亚楠;胡幼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挖掘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期用药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1980至2016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周期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将各期用药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应用中药134味,频次2252次.结论:“补肾”贯穿调周始终.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期治则治法为经后期益精养血,经间期活血化瘀、调畅血脉,经前期温补肾阳,月经期活血祛瘀,调天癸是中医周期疗法调经作用机制的关键点.
作者:王宪;刘桂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风药多性温平、味苦辛,具有升、散、透、窜等多种特性.久泻乃泄泻之久者多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甚者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久泻治疗应用的理论机制,明确其“解表引经、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疏木扶土”四大功效,在临证时配伍运用往往疗效显著.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运用研究均证实风药是治疗久泻的有效药物,进一步为久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波;余金钟;党中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本文对玄府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和思考.笔者认为玄府不仅存在而且在诊疗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可以玄府为治疗平台和受药途径,发展中医内病外治之法,配合治疗多种脏腑病,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崔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以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从津液角度探讨其与炎-癌转化的病理生理,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蓝姝;郑川;祝捷;严然;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天癸”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中医学词汇,天癸的充盈衰竭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存在一定的理论相关性.故试通过总结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肾精”“天癸”理论的内涵,初步探讨“天癸”“肾精”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关系,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肾精、天癸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亏虚、天癸衰竭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与成脂分化机制途径影响骨代谢平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看作是肾精与天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在细胞层面的微观体现.在治疗方面,初步提出补肾精益天癸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作者:童伟伟;樊巧玲;谭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