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东;朱翠玲;闫奎坡;孙彦琴
重点介绍臧堃堂教授在治疗痹症方面的独特思路.臧堃堂认为本病辨证应以祛风为先,辅以补气血、调肝肾、祛痰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药对组方配伍,药效甚佳,使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得以减轻,同时也充分证实了合理运用药对配伍在治疗痹症方面的优势.
作者:梁裕琪;袁立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肾祛痹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双醋瑞因胶囊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肾祛痹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中的炎性因子水平、膝关节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液中炎性因子除TIMP-1变化不甚明显外,其余炎性因子均明显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Lequesne指数评分、WOMAC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除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外,其余各项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祛痹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确切,并可有效调节关节液中的炎性因子,为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李志敏;李建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培养至5代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黄芪多糖组、模型+美托洛尔组,观察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ROS、LDH、MD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均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下降;黄芪多糖干预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升高.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减少氧化应激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细胞.
作者:王红芹;孙明杰;武乾;石晓路;孙丽华;吴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防己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口服黛力新片,治疗组防己地黄汤加味联合黛力新片口服,疗程28 d,治疗前后2组分别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观察临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1.4%;中医证侯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防己地黄汤可有效治疗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欣麒;岳利峰;李艳青;韩艳梅;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桂枝茯苓丸新识新解.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石瘕证治理论,石瘕证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而桂枝茯苓丸则是治疗石瘕证的代表方.通过分析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注解,探究历代医学文献中桂枝与肉桂之区,得知《金匮要略》之中桂枝实乃北宋后人为统一桂类而改,宋朝以前所指牡桂和菌桂为今之肉桂、官桂之属,今之桂枝系肉桂树的幼嫩枝条是宋朝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故笔者认为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实为“肉桂”.通过讨论石瘕证的病因病机,根据桂枝与肉桂之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桂枝茯苓丸应用于石瘕证治中宜肉桂更佳.
作者:周雪梅;陈姝;徐海榛;夏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恐伤肾”是中医七情内伤的经典论述之一,而肾有“藏精生髓通于脑”的生理功能.“恐伤肾”对肾脏上述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恐伤肾则精却影响生殖功能,二是恐伤肾则精却影响生长发育,三是恐伤肾则髓海不足影响脑的发育,四是恐伤肾则髓海不足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文中以古今文献、现代医学实验结果和部分医案为论据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标准不一、临床研究匮乏、孕期恐惧刺激与子代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不明等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侯俊林;杨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硬皮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336例病历资料,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筛选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处方289首,使用频次在20以上的药物有54味药,总结出常用的药物组合为桑叶、积雪草、茯苓、半夏等,进而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形成新处方6个.结论: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经验丰富,巧妙应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之法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马希晨;郭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陈泽东为20世纪初40年天津市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传授岐黄学术办学授业,他一直谆谆教导学员努力研习中医经典,本人更是倾其心血整理、加注并出版了一系列经典医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陈泽东两部医著《国医伤寒课义》《温病讲义》进行研究,指明陈泽东结合教学需要阐释伤寒,深入浅出,重构体系且经注分明;论温病审证求因,堪透病源,治疗温病师法前贤又不囿于旧说,处方用药重视调理脾胃且用药轻灵.
作者:杨木锐;王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本文对玄府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和思考.笔者认为玄府不仅存在而且在诊疗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可以玄府为治疗平台和受药途径,发展中医内病外治之法,配合治疗多种脏腑病,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崔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胃强脾弱”概念自提出以来历代医家争论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胃强脾弱”为肠热脾约说,二是“胃强脾弱”为胃热脾虚说.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胃强脾弱”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互参,系统探究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举叶天士验案一则认为“胃强脾弱”应为胃热脾虚,治以甘草泻心汤,但临证不必墨守成规.若胃强脾弱伴有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可从生姜泻心汤加减;若呕逆比较严重并伴心下痞等情形可从半夏泻心汤加减.
作者:洪靖;王鹏;姜瀚;刘永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名方之一,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其配伍巧妙,药效卓著,一直应用于临床各科,病机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根据朱翠玲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伴阳明腑实病机的心系疾病,运用大柴胡汤化裁能取得较好疗效.临证中,朱翠玲教授认为运用大柴胡汤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体质.心系疾病常常病情复杂或虚实夹杂,然大柴胡汤具有轻下之功不可久用以防伤正,故要随时关注患者病情进展,随症加减.
作者:汪东东;朱翠玲;闫奎坡;孙彦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哮型CVA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组给予疏风通络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76.7%,治疗后2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肺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降低血清IL-4和升高血清IFN-γ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CVA的疗效较确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血清IL-和增强血清IFN-γ的表达.
作者:陈月宁;翁小光;谢文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筋毫针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针刺组与普通针剌组各30例.经筋针刺组取膝关节周围病灶结节为主,根据结节形态施以关刺、齐刺针法,配穴常规针刺,普通针刺组以膝眼、梁丘、阳陵泉、血海、大杼为主并辨证配穴,在以上穴位常规针刺,2组均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 3个疗程后,比较患者WOMAC量表积分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经筋针法组有效率96.67%(29/30),优于普通针刺组76.67%(23/30),2组患者WOMAC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经筋针法组积分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毫针刺法能明显改善膝骨性关节炎WOMAC量表积分,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元永金;赵耀东;张国晓;赵成珍;马雪娇;薛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种针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治疗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和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入睡时间的改善则劣于对照组.结论:多种针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更加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作者:李春颖;高俊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作者:孙玉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回回药方圣世散对先兆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圣世散的保胎机制.方法:用CBA/J×BALB/C小鼠建立正常妊娠组,CBA/J×DBA/2小鼠建立先兆流产模型对照组及圣世散高、中、低剂量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先兆流产模型组SOCS1升高,SOCS3降低;与先兆流产模型组比较,圣世散高、中剂量组SOCS1降低,SOCS3升高.结论:圣世散可能通过降低先兆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1表达,升高SOCS3表达,调节Th1/Th2的平衡,发挥保胎作用.
作者:邓玉娥;杜小利;李娜;苏莉;张艳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挖掘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期用药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1980至2016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周期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将各期用药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应用中药134味,频次2252次.结论:“补肾”贯穿调周始终.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期治则治法为经后期益精养血,经间期活血化瘀、调畅血脉,经前期温补肾阳,月经期活血祛瘀,调天癸是中医周期疗法调经作用机制的关键点.
作者:王宪;刘桂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项七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镇肝息风汤加减,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对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积分,并检测分析患者椎动脉参数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8%;2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升高,而椎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中,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椎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循环阻力,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缓解脑部供血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明柱;荣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通里”穴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P)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C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经取穴组(内关、通里)、他经取穴组(孔、太渊)、非经非穴组、待治疗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电针干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血清MMP-9、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经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心绞痛程度减轻;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均改善ST段分钟数及ST段的下移幅度,非经非穴组仅可改善ST下移幅度,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经取穴组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含量,血清TIMP-1含量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内关、通里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含量从而稳定AS斑块来实现的.
作者:张宁;崔瑾;冯麟;孙佳;丁国恒;杨孝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