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裕琪;袁立霞
目的:观察防己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口服黛力新片,治疗组防己地黄汤加味联合黛力新片口服,疗程28 d,治疗前后2组分别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观察临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1.4%;中医证侯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防己地黄汤可有效治疗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欣麒;岳利峰;李艳青;韩艳梅;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作者:申治富;佘天薇;王亚楠;胡幼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本文对玄府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和思考.笔者认为玄府不仅存在而且在诊疗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可以玄府为治疗平台和受药途径,发展中医内病外治之法,配合治疗多种脏腑病,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崔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桂枝茯苓丸新识新解.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石瘕证治理论,石瘕证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而桂枝茯苓丸则是治疗石瘕证的代表方.通过分析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注解,探究历代医学文献中桂枝与肉桂之区,得知《金匮要略》之中桂枝实乃北宋后人为统一桂类而改,宋朝以前所指牡桂和菌桂为今之肉桂、官桂之属,今之桂枝系肉桂树的幼嫩枝条是宋朝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故笔者认为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实为“肉桂”.通过讨论石瘕证的病因病机,根据桂枝与肉桂之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桂枝茯苓丸应用于石瘕证治中宜肉桂更佳.
作者:周雪梅;陈姝;徐海榛;夏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以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示范为例,形成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技术规范,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以贴敷药物、穴位、时间、刺激强度、疗程、介质为例,探析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结果:贴敷药物的选择多以祛风寒湿药以及活血药为主,贴敷穴位以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应用为常见,贴敷时间以8~12h为宜,贴敷强度以潮红不发度为宜,贴敷的疗程以10~14 d为佳,贴敷介质呈多样性,以姜汁应用为广泛.结论: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以贴敷药物、贴敷穴位、贴敷时间、贴敷刺激强度、贴敷疗程、贴敷介质六要素为主,形成规范化研究思路示范.
作者:吕晓东;刘妍彤;庞立健;刘创;刘勇明;王斯涵;石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5组各12只,高脂饲料造模,取相应穴位给予毫针针刺、电针干预4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FFA、TG含量与肝组织TNF-α、IL-6 mRNA及p-PERK、p-IRE1d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疏松,细胞内见大量大泡型脂肪空泡,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两电针组效果更明显;各干预组血清FFA、TG含量及肝脏TNF-α、IL-6 mRNA与p-PERK、p-IR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且电针“丰隆”组表达低于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FFA含量及TNF-α、IL-6mRNA与p-PER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能下调p-PERK、p-IRE1α蛋白和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作者:余敏;唐成林;冯启廷;高睿琦;曹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培养至5代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黄芪多糖组、模型+美托洛尔组,观察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ROS、LDH、MD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均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下降;黄芪多糖干预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升高.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减少氧化应激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细胞.
作者:王红芹;孙明杰;武乾;石晓路;孙丽华;吴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哮型CVA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组给予疏风通络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76.7%,治疗后2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肺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降低血清IL-4和升高血清IFN-γ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CVA的疗效较确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血清IL-和增强血清IFN-γ的表达.
作者:陈月宁;翁小光;谢文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近年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数量的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主要的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对比剂肾病可以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近期及远期死亡率.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水化是临床指南推荐预防对比剂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对比剂肾病防治的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防治方法尚在起步阶段.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对比剂肾病的防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故旨在总结近年来西医、中医防治对比剂肾病方面的新进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中医药预防对比剂肾病启迪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赵凯;高巧营;高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回回药方圣世散对先兆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圣世散的保胎机制.方法:用CBA/J×BALB/C小鼠建立正常妊娠组,CBA/J×DBA/2小鼠建立先兆流产模型对照组及圣世散高、中、低剂量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先兆流产模型组SOCS1升高,SOCS3降低;与先兆流产模型组比较,圣世散高、中剂量组SOCS1降低,SOCS3升高.结论:圣世散可能通过降低先兆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1表达,升高SOCS3表达,调节Th1/Th2的平衡,发挥保胎作用.
作者:邓玉娥;杜小利;李娜;苏莉;张艳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胃强脾弱”概念自提出以来历代医家争论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胃强脾弱”为肠热脾约说,二是“胃强脾弱”为胃热脾虚说.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胃强脾弱”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互参,系统探究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举叶天士验案一则认为“胃强脾弱”应为胃热脾虚,治以甘草泻心汤,但临证不必墨守成规.若胃强脾弱伴有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可从生姜泻心汤加减;若呕逆比较严重并伴心下痞等情形可从半夏泻心汤加减.
作者:洪靖;王鹏;姜瀚;刘永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YSJB)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调节性T细胞(Tregs)共培养体系中OC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脾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OC和Treg细胞,建立OC-Tregs共培养体系,给予来氟米特(LEF)和YSJB含药血清干预,采用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OC的分化,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对骨吸收功能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regs IL-10、OC HMGB1、RAGE 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液IL-10、HMGB1的含量.结果:与OC+ Tregs+ CIA组比较,OC+ Tregs+ LEF和OC+ Tregs+ YSJB组OC数目和骨吸收陷窝面积显著减少,Tregs IL-10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共培养体系的IL-10水平显著增加,OC HMGB1、RAGE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共培养体系的HMGB1水平显著降低.结论:YSJB能抑制培养体系中OC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其机制与促进Tregs IL-10的分泌、抑制OCHMGB1、RAGE表达有关.
作者:郭明慧;徐慧慧;李晓亚;王贵;黄晶;吕爽;路相臣;赵宏艳;肖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名方之一,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其配伍巧妙,药效卓著,一直应用于临床各科,病机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根据朱翠玲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伴阳明腑实病机的心系疾病,运用大柴胡汤化裁能取得较好疗效.临证中,朱翠玲教授认为运用大柴胡汤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体质.心系疾病常常病情复杂或虚实夹杂,然大柴胡汤具有轻下之功不可久用以防伤正,故要随时关注患者病情进展,随症加减.
作者:汪东东;朱翠玲;闫奎坡;孙彦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温阳补肾法结合运动指导对预防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选取140例POR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0例,均给予温阳补肾法联合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观察组加用运动指导,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骨密度(BMD)变化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并比较其2年随访期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共有47例(33 57%)患者确诊骨质疏松,其中观察组、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12.86%、51.43%.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骨钙素、PGDF、IGF-1、BMD均升高,sVCAM-1均降低,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FSH、基础E2及AMH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温阳补肾法结合运动指导能够明显降低POR患者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与恢复血清骨钙素、PDGF、IGF-1水平及降低sVCAM-1水平、增加骨密度等作用有关.
作者:王晓霜;黄好;万锐杰;贾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项七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镇肝息风汤加减,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对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积分,并检测分析患者椎动脉参数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8%;2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升高,而椎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中,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椎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循环阻力,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缓解脑部供血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明柱;荣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卢苏教授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学习典型医案,总结卢苏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导致不孕症的机理及用药经验.结果:卢苏认为本病乃阳虚为本、血瘀为标,瘀血日久成瘕,有形之邪阻滞冲任、胞宫而成不孕,若兼肝郁、脾虚、湿热则可变生他证,其治疗应立足中医整体观念,以缩小病灶缓解症状;促进生育,减少复发为原则,以补肾助阳、化瘀消瘕、调周助孕、心理疏导为治法.结论:卢苏自拟益肾化瘀专方结合补肾调周法分步而治、心肾同治收效较好,对缓解痛经、促进生育大有裨益.
作者:穆笑娜;卢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天”是中国为古老而久远的哲学范畴之一,历代政治家、医家都对“天”有着不同的阐释.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其核心思想为“天”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具有浓厚的神学性质.东汉·张仲景受董氏观点的影响,其所作《伤寒论》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上都与“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董氏“天人相应”的缩影.但张仲景认为感受自然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天道”所主,同时疾病的发展和向愈受自然及人为干预的双重影响,强调“人为”的作用,具有浓烈的反神学性质,这已背离董氏观点,而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天道自然”观相吻合.故《伤寒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医学价值,同时附带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点,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作者:姜涛;包素珍;吕媛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通里”穴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P)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C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经取穴组(内关、通里)、他经取穴组(孔、太渊)、非经非穴组、待治疗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电针干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血清MMP-9、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经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心绞痛程度减轻;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均改善ST段分钟数及ST段的下移幅度,非经非穴组仅可改善ST下移幅度,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经取穴组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含量,血清TIMP-1含量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内关、通里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含量从而稳定AS斑块来实现的.
作者:张宁;崔瑾;冯麟;孙佳;丁国恒;杨孝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风药多性温平、味苦辛,具有升、散、透、窜等多种特性.久泻乃泄泻之久者多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甚者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久泻治疗应用的理论机制,明确其“解表引经、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疏木扶土”四大功效,在临证时配伍运用往往疗效显著.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运用研究均证实风药是治疗久泻的有效药物,进一步为久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波;余金钟;党中勤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