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痰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吴文军;郭尹玲;党思捷;冯全生

关键词:温病学, 痰证, 应用
摘要:温病学对痰的认识与内科杂病有所不同,故从温病学的视角梳理温病学痰的生成因素,认为既有脏腑功能失常、水津化失其正生痰的一面,也有气郁、火炼、湿热、瘀血等邪气生痰的一面;论述了痰与火、湿、燥、食积等病理因素结合的病理特征,表现在痰与火常胶结郁遏、痰与湿胶结互生、痰与燥气浊结、痰与食积互阻肠腑4个方面,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各个病理层次下论治痰证的典型证候和方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阴阳本体结构探讨温阳化浊法对养生及抗衰老相关疾病的现实意义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β-内啡肽过度释放参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目的:研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脾气虚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代谢笼检测大鼠24 h进食/水量,炭末法评估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μ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水量显著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β-EP水平和μ受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β-EP过度释放参与了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作者:王凌志;柴纪严;刘旭东;刘文俊;赵金茹;王守岩;单德红;张立德;王德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乐德行从气化论治鼓胀经验

    鼓胀为中医四大疑难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棘手.新疆名老中医乐德行教授认为脏腑阴阳虚实受寒受热或气血津液之紊乱都可致气机失调,在人体呈现升降出入开阖聚散障碍而发生鼓胀.突出有两大类型,一是心肾阳虚致气化不利,二是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故分别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茵陈蒿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疗,两方的实质都是增强气化能力,调节升降出入,临床亦奏良效.

    作者:乐永红;雷云霞;马燕;庄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治痰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温病学对痰的认识与内科杂病有所不同,故从温病学的视角梳理温病学痰的生成因素,认为既有脏腑功能失常、水津化失其正生痰的一面,也有气郁、火炼、湿热、瘀血等邪气生痰的一面;论述了痰与火、湿、燥、食积等病理因素结合的病理特征,表现在痰与火常胶结郁遏、痰与湿胶结互生、痰与燥气浊结、痰与食积互阻肠腑4个方面,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各个病理层次下论治痰证的典型证候和方药.

    作者:吴文军;郭尹玲;党思捷;冯全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董氏奇穴中镇静穴、三又三穴和火主穴合用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董氏奇穴三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PSQI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90.6%,组内PSQ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失眠有着相同疗效,但前者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安全性,故而该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赵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LA2G4A表达及其下游产物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型磷脂酶A2IVA(phospholipase A2 group ⅣA,PLA2G4A)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模型,用三七总皂苷及PLA2G4A抑制剂进行干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PLA2G4A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表达水平.结果:三七总皂苷可显著下调PLA2G4A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对AA、20-HETE、TXA2/PGI2也有下调作用.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下调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LA2 G4A及其下游产物的表达,这可能是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损伤中发挥化瘀通络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苏靖;李兴广;李卫红;胡艳红;马家宝;张赛;胡京红;王淑艳;姜昭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

    作者:任丽娜;任晋婷;陈婷婷;贺忠延;孙畅;王冬慧;孙明广;谢颖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采用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诊断的退行性颈椎失稳症患者分别纳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组及牵引对照组,治疗相同周期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牵引对照组总有效率85.5%,2组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结论: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疗效肯定.

    作者:王成远;张振宇;潘珺俊;徐佳音;豆以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体中CD4+、CD8+及CD11c+等含量变化.结果:肥胖鼠成模率62.96%,其中脾胃虚弱型肥胖鼠23.53%.脾虚型肥胖鼠IL-10、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白介素-6显著低于正常组,其肠遭派氏小体中的CD4+、CD8+及CD11c+明显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以较好地筛选出脾胃虚弱型肥胖鼠,为健脾益气治疗肥胖奠定基础.

    作者: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丁维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银屑病不同证候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研究

    目的:观察银屑病不同证候(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TNF-α、IFN-γ、C RP、IL-17 A、IL-6、IL-8、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银屑病不同证候的关系.方法:入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90例,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各30例,另取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IFN-γ、CRP、IL-17 A、IL-6、IL-8、VEGF水平,并对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血热证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IFN-ILγ-6、II-8、CR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瘀证组TNF-α、IFN-γ、IL-6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虚证组TNF-α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热证组血清TNF-α、IFN-γ含量与其PASI值正相关.结论:银屑病不同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某种或某几种细胞因子可被用于判断银屑病的证候.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清肺止咳化痰汤”治疗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49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肺止咳化痰汤”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清肺止咳化痰汤”煎剂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急支糖浆”每日3次,每次30 ml.急性气管-支气管炎l周为1个疗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药的综合疗效以及对咳嗽、咳痰的疗效.结果: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4.0%,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2.5%,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0.0%.“清肺止咳化痰汤”组在对咳痰的治疗上明显优于“急支糖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和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3.8%.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89.5%,其中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为92.1%.在综合疗效和咳痰的治疗方面,“清肺止咳化痰汤”组明显好于“急支糖浆”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肺止咳化痰汤”疗效明确,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痰的治疗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综合疗效和咳痰治疗上,均明显优于“急支糖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前进;崔海燕;黎巍威;褚松龄;张杰;吕凤霞;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加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负担.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据脓毒症的临床三大主要证型采用相应的治则治法,即热证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瘀证治以活血逐瘀和虚证治以扶正祛邪,这些治疗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故将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进行归纳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梁媛;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F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胃病及于肾,从胃治肾.并着重从胃治肾的角度进行“肾者胃之关”的阐释,以拓展对于“肾者胃之关”的全面认识,为从胃治肾的临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永胜;张思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故通过对酒风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阳气以及湿热之邪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说明“酒风”病的治则治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熊祎虹;刘宇;赵冬梅;张学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张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舒张机制.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独活含药肠吸收液,采用离体血管环技术制备大鼠胸主动脉环,使用累积加药法分别检测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刺激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Ca2调节机制.结果:独活肠吸收液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舒张PE、KCl引起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血管环收缩,内皮完整组与去内皮组大舒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PE或KCL预收缩的血管,独活肠吸收液均能抑制CaCl2所致大收缩效应.结论: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引起的血管收缩均具有较好的舒张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外Ca2内流密切相关.

    作者:黄颖;吴宏伟;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张从正攻邪理论指导蛇串疮治疗探析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勿伐,补养正气;以及因势利导就近祛邪之理论指导蛇串疮临床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病变部位治疗用药.

    作者:李响;张丰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风痰瘀阻论治偏头痛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从“象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发无定时,来去迅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为凭,认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风证.内外风邪气侵扰,顽痰死血蒙窍,日久入血入络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治疗上尊李东垣“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的原则,临床治疗重视风药的应用,立祛风舒肝、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大法,组方加味散偏汤临证化裁,疗效显著.

    作者:崔应麟;黄琳;陈亚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宋兴应用金匮肾气丸治咳经验

    金匮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创制的补肾祖方,该方作为治疗肾虚咳嗽的方剂之一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大多数医家认为肾气丸证辨证以阳虚症状为主,然而其应用标准并不明晰,缺少一定的规范化和规律性,使人难以把握其辨证依据.为阐述肾气丸证的临床诊治规律,故对肾咳的病因病机、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总结宋兴教授运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咳嗽的经验基础上,对其应用本方的诊治要点进行介绍,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高锋;刘建;官菊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