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何自力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奥美拉唑, 联合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6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研究组(给予奥曲肽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独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中治疗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9例,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5%)显著高于对照组(71%),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肯定,止血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及发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及发生因素。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7例(43)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术,术后随访发现37例(43)眼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7眼(16.28%),术中玻璃体出血5眼(11.63%),术后玻璃体出血7眼(16.28%),角膜水肿8眼(18.6%),视网膜脱离3眼(6.98%),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9.3%);并发白内障19眼(44.19%)。结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技巧、病变程度以及术中术后病灶是否得到彻底处理等。术中、术后加强对眼部病变的正确处理,同时术前、术后有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军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喘5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疗机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咳喘的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全程加服中药加味止嗽散并辨证加减,对照组48例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83.2%,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小儿咳喘,标本兼治,有协同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尹彩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于2012年3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进行对照研究,对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孙园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传统术式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8例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48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采取传统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操作相对简单,耗时少,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适当选择应用。

    作者:韩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瑞舒伐他汀在慢性心衰治疗中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配伍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近三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B组62例实施常规治疗,A组64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能进行疗效评价,其中B组总有效率仅为80.6%,A组则高达95.3%,A组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尽管有轻微不良反应,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期间,将瑞舒伐他汀配伍其他心血管药物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明显改善疗效,同时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韩同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抗菌药物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到我院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例,给予对照组抗菌药物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抗菌药物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5%),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孟凡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需要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患者在对危重患者转运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共出现1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1.39%,对照组共出现9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1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地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地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的发生,从而提高转运的安全性。

    作者:舒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应用及护理进展,包括应用指征,围术期整体、全面护理干预,并发症防范等,对增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意义显著,确保了患者临床安全,本次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杨月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64例内科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164例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的内科诊治方法以及诊治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患者数量164例,对所有患者的内科诊治方法以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腹膜刺激症患者数量130例,出现溃疡症状和有溃疡病史患者数量100例,膈下游离气体患者数量112例,轻度休克患者12例。在治疗方法上,实施穿孔修补患者108例,实施胃大部切除患者22例,保守治疗患者数量8例,在实施胃穿孔修补术后发现为胃癌穿孔患者并实施胃癌根治术患者数量12例。结论: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会出现诸多症状,也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穿孔修补术,但需要按照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手段。

    作者:范国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无痛管理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观察无痛管理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360例围手术期的肛肠病患者采用无痛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轻,并发症少,无肛门狭窄及肛门功能减退,伤口愈合时间20天左右。结论: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中,无痛管理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好、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推广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在腹腔镜切术手术之前,对这些患者实行全身麻醉。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法。然后对两组麻醉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腹腔镜切除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短,定向恢复能力强,麻醉效果比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之后,采用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王金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功能拓展及其有效运用

    目前,我国手术量呈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麻醉科护士而言,劳动强度较大,以往传统麻醉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手术麻醉科工作需求,且有较多的问题慢慢显露出来,其中包括通知单重复递交、通知单无法及时传送、麻醉信息统计不够全面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麻醉科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术麻醉信息系统被应用于麻醉科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冉华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提高住院突聋患者按时服药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住院突聋患者按时服药率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对本科室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调查,成立质量控制品管圈,分析住院突聋患者未按时服药的原因,制定按时服药的评估量表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住院突聋患者按时服药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79.74%提高至活动后的94.89%。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未按时服药率,提高护理管理效能,保证用药安全,提高满意度。

    作者:阮露;卫琦琼;李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

    目的:探析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例临床检验中出现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临床检验结果与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检验显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为142×109/L,而EDTA抗凝法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结果在(14-142)142×109/L,与手工法相比明显减少,枸橼酸钠抗凝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一致,P<0.05;此外,EDTA抗凝法血涂片检验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法检验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EDTA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临床中应注意采用枸橼酸钠抗凝法与手工法进行检验确认,以确保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观察

    胸腔积液是许多疾病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中等以上积液可见胸部饱满[1]。临床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原发和转移性肺或胸膜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等疾病。近年来许多学者就针对该病如何发挥中医特色、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配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治疗胸腔积液临床疗效明确,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德伟;骆世光;何建文;刘怀刚;党永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1例,均采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测量病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背部疼痛消失54例,背部疼痛缓解7例。骨水泥注射量为3.0~5.7ml,平均(4.06±1.43)ml。术后3dVAS评分低于术前,病椎前柱高度高于术前,Cobb角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占11.48%。结论: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手术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王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认真沟通,取得配合,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1)左右转动针芯。(2)嘱握拳(清醒患者),持单翼,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的1/2-1/3处以15-30度角直刺静脉,(3)进针速度慢,(4)见回血后降低到5-10度角再进针0.2CM,(5)先将针芯后撤0.2~0.3CM,(6)送管:右手持针座及白色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7)松止血带、松拳、松调节器,看输液通畅。(8)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敷贴要将白色隔离塞完全覆盖。延长管U型固定,肝素帽高于导管尖,且与血管平行,注明置管时间。输液过程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结束后使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并做好告知义务。结果:本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在97.3%(109/112)未发生因护理不当、管路滑脱、液体渗漏及静脉炎及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超英;甘雅玲;陈桂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优质护理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差异较大,P<0.05。结论:给予慢性胃炎患者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李云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布鲁氏菌病治疗进展概述

    目的:对布病治疗进展简要综合介绍。方法:急性期布病患者抗生素治疗;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治疗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抗生素远期疗效不巩固,愈后容易复发,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中医疗法疗效确切,动用灵活,药源广。结论:我国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和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主要方法。

    作者:宋维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肺癌介入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肺癌介入治疗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肺癌介入治疗患者80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过MSCT检查,其中41例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以及其他供血动脉的MSCTA重建,对患者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多个观察角度进行肺癌动脉的解剖结构的分析,对患者进行DSA造影以及介入治疗。结果:41例患者进行MSCTA重建对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管径都有很好的显示,同时VR重建技术应用佳。通过数字造影技术对肿瘤的血管和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图像均有很好的显示,其符合率高达100%。结论: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其解剖分布情况,同时降低手术难度,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叶鑫;陈俊花;何迎盈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