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道德修养”论张元素未列金元四大家之因

马立娟;修宗昌

关键词:道德修养, 金元四大家, 张元素
摘要:张元素为易水学派始祖,其学术思想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对他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医界颇有争议.据吴昊天实地考证张元素生平,补正其曾于涿州任国子学正,期间有贿赂、腐败之举,笔者认为这或为影响张元素列于金元四大家之内的一个原因.观金元四家之品行记述,刘完素不慕功利显民族气节,张从正不媚权势彰医之傲骨,李东垣侍母孝谨且笃敬好施,朱丹溪品行端正蕴儒于医道,德行皆为人称赞.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标准观之,德才兼备的医者才能称为大家,故白璧之污影响了张元素的医学地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益气明目方组方药物治疗视神经萎缩靶向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明目方组方药物干预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的靶向机制.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利用药物靶点数据库和疾病靶标数据库分别筛选药物组分和靶点以及OA疾病靶标分子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该经验方10味中药有效组分中的木犀草素、原儿茶酸、槲皮素、维生素A和芝麻脂素可直接扰动OA靶标分子,主要涉及的5个靶标分子分别为EGFR、KIF21A、GJA1、ACOX1、G6PD,呈现多有效组分多靶点干预OA特点.结论:补肾益气明目方组方药物可能通过木犀草素、原儿茶酸、槲皮素、维生素A和芝麻脂素等有效组分对OA进行直接干预,其药理机制可能涉及促神经细胞的生成及稳态、胞间信号传导及运输动力调控、抑制退行进程、抗氧化等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多个机制.

    作者:赵子德;张莹莹;柏梅;梁俊;王军杰;魏彬彬;王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戊戌年(2018)五运六气养生要点之我见

    五运六气是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故以五运六气基本格局推演为基础,综合考量戊戌年(2018)的交节时间、岁运太火、寒水司天、湿土在泉以及四时主客、节气物候等时令特点,分别从起居、运动、情志、饮食及防病重点等方面对2018年12个月(公历)的应时五运六气养生要点给予建议,如1月宜留意风热时袭、心肝内扰,2月留意升发较盛、肝胆火旺,3月留意春萌迅速、内热易扰,4月谨防倒春寒,5月留意燥金侵扰,6月留意极端天气时作、阴阳失衡,7月注意葆阳气、避寒湿,8月留意风雨交织、气机易紊乱,9月留意易从湿化,10月留意燥温夹湿,宜润肺清心,11月整体舒适留意秋燥,12月注意避寒保暖兼顾祛湿,以示其与常规四时养生大法之异同,期望大众从中获益,因时制宜,未病先防,保身长全.

    作者:杨威;王国为;冯茗渲;申力;黄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中医证治策略

    目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神经系统变性病的预测因子.本研究探讨RB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方法,为早期防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中医理论依据.方法:总结、归纳历代医家理论、经验,整理出RBD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治策略.结果:RBD发病肾精受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虚”,内风、痰浊、瘀血等邪气上扰心脑致使神明不安是“实”,故治疗当“以和为度,祛实补虚”为主,脏腑共调,气血共补,浊邪共除.结论:RBD多因“肾精受损→肝肾亏虚→气血匮乏→神明得扰”而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风、痰、瘀等病理产物常又可互为致病因素并加重病情,故在RBD治疗上应遵循病机发展趋势,“和”法当先,调理脏腑,补气养血,祛风、化痰、活瘀各有偏重,且因人选方,灵活运用.

    作者:关东升;李迎霞;崔应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熊果酸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白花蛇舌草主要有效单体熊果酸对人永生化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明确百花蛇舌草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使用WST-8法检测熊果酸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熊果酸对Hacat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标记凋亡细胞,从而进一步验证熊果酸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熊果酸能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同时可以将Hacat细胞阻滞于G1/G0期,同时可促进Hacat细胞凋亡.结论:熊果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推断其可能是白花蛇舌草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单体之一.

    作者:王俊慧;李敏;阚杰;刘瓦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从“道德修养”论张元素未列金元四大家之因

    张元素为易水学派始祖,其学术思想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对他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医界颇有争议.据吴昊天实地考证张元素生平,补正其曾于涿州任国子学正,期间有贿赂、腐败之举,笔者认为这或为影响张元素列于金元四大家之内的一个原因.观金元四家之品行记述,刘完素不慕功利显民族气节,张从正不媚权势彰医之傲骨,李东垣侍母孝谨且笃敬好施,朱丹溪品行端正蕴儒于医道,德行皆为人称赞.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标准观之,德才兼备的医者才能称为大家,故白璧之污影响了张元素的医学地位.

    作者:马立娟;修宗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2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该治疗方法对输血依赖和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2例低中危MDS患者采用中医药为主配合常规造血刺激和支持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骨髓完全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血液学改善10例,治疗失败5例,总有效率77.3%;红细胞输注依赖改善率69.2%,血小板输注依赖改善率40.0%;中位随访43个月,16例尚存活,6例死亡;生存期7个月~270个月,中位生存期34.5个月,死亡原因包括造血衰竭继发重症感染2例,心力衰竭1例,脑出血1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 J)死亡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低中危MDS近期临床疗效,改善输血依赖,远期生存情况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代喜平;王国征;李慧;李琤;陈瑶;吴远彬;胡永珍;李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白术治痹应用探析

    白术为补气健脾燥湿之要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脾虚内湿之证,已为医者所熟知,但对其治疗痹症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故则通过对古今有关白术治疗痹症的配伍应用及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以探讨其配伍作用和机理.认为白术治痹主要具有健脾和中燥湿、补气行气利湿、补气和胃生津、补气行气活血、补气养血除痹等方面的特点,而补虚扶正以驱邪外出为其作用机理,临床治痹可通过合理配伍白术以增强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

    作者:唐迎雪;梁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从汗法论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作者:佟晓红;谷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活血方与阳和汤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方与阳与汤对高脂饮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apoE-/-小鼠全身、主动脉血管和肝脏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10周龄雌性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给予活血方或阳和汤干预18周,检测血脂肝功能水平、血浆细胞因子、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亚型比例及其表面受体TLR4的表达、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变化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结果:18周高脂饮食导致apoE--小鼠外周血TC和LDL水平显著增高,肝功能ALT和AST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炎症亚型Ly6C++及其表面受体TLR4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浆细胞因子IL-10、1L-1b、MCP-1、M-CSF和TNF-a水平升高;模型组小鼠主动脉血管检测到明显的AS斑块,肝脏油红0染色阳性;主动脉组织炎症因子TNF-a、MCP-1、IFN-γ、NOS2和IL-1b表达显著升高,肝组织炎症因子TNF-a、IL-6、MCP-1、IFN-γ、NOS2和IL-1b表达显著升高.18周的中药活血方和阳和汤干预并未引起血脂明显改善,肝功能ALT和AST水平也没有明显变化;但活血方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Ly6C++亚型比例,活血方和阳和汤降低核细胞及其Ly6C++表面受体TLR4表达;对于血浆炎症因子,活血方降低IL-10、IL-1b、MCP-1和TNF-a水平,显著减低M-CSF水平,阳和汤仅对TNF-a水平略有降低;活血方和阳和汤干预18周肝脏油红O染色较模型组弱,活血方较阳和汤减弱更为显著.主动脉血管和肝脏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活血方和阳和汤明显减低炎症因子TNF-a、MCP-1、IFN-”NOS2和IL-1 b表达,活血方降低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导致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引发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及主动脉血管和肝脏局部炎症反应.中药活血方和阳和汤通过不同机制、不同程度地抑制炎症反应,以独立于降脂作用的方式,调节高脂血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主动脉血管和肝脏局部免疫反应,抑制或延缓AS和NAFLD的发生发展.

    作者:姜楠;袁晓雯;薛欣;陶旭光;乔艳雪;李蕊;陈冰;李玉梅;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姜良铎应用角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用药规律探讨

    角药配伍就是3味药的组合.角药思想是建立在从状态论治的临证思维下,合理把握整体状态,根据宏观与微观、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动态病理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选用多个由3味药物组成的组合进行诊疗的组方规则.姜良铎教授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时常采用贝母、知母、黄芪,白果、海蛤壳、黄精,黄精、水蛭、紫菀,赤芍、栝楼、紫河车,山萸肉、紫河车、生麦芽等角药组合,以补益肺肾、活血化瘀、祛痰止咳平喘,并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吴建军;李欣;孙博;焦扬;王建云;刘静;姜良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海派中医辨治心悸病证学术思想探析

    海派中医流派纷呈,名医云集,各学术流派在不同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宝贵财富.其中,各流派医家对心悸病证的认识不断深入,各自总结及阐述了心悸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方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故通过探析海派中医医家诊治心悸病证的学术思想,以促进海派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各医家存留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金涛;方水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外治慢性骨髓炎中医辨治理论探析

    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伤科“附骨疽”“附骨痈”范畴,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其病机以正虚邪不盛为本,脓疡病变为标.局部正气虚衰,气血不足,肌肉生长无源.中医外治法则以祛腐生肌、外治外消,煨脓托脓、治标求本的方法,联合使用脱管散和生肌散两种外用药以来达到祛腐生肌的治疗目的.

    作者:赵文韬;仝尊;王志鹏;赵希云;张晓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血回输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A、B、C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程15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A组加用三参通络汤每日1次,B组加用臭氧自血回输每日1次,C组加用臭氧自血回输及三参通络汤每日1次,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第15天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和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3实验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C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3实验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3实验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其中B组优于A组,C组优于B组.结论: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血回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阮明军;郑峰;伊万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探微

    针对历代医家以“阴虚盗汗”作为《兰室秘藏》所载“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的论述提出商榷,以阴虚内热非自汗、盗汗之惟一病机,当归六黄汤非仅治盗汗证为论点,通过详细分析《兰室秘藏》《脾胃论》所栽“当归六黄汤”相关条文原意,探求李东垣立方之旨,提出当归六黄汤所治病证应为湿热内蕴三焦,热更盛而湿不著,湿热蕴蒸,伤阴津而未耗肾液之汗出异常症.“湿热阴伤,汗出异常”才是“当归六黄汤”主治疾病的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邹文娟;陶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对胃癌远期及近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胃癌患者远期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的208例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试验组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和肿瘤体积、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CA72-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76.9%,66.3%,56.7%)明显高于对照组(65.2%,53.8%,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肿瘤体积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胃癌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丁忠阳;唐建东;李淦;蒋盘强;吴昊天;唐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可用于痰浊研究的动物模型探析

    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致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因此长期以来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目前关于痰浊证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先前的研究成果及对痰浊的理解,故对可用于痰浊研究的动物模型进行了探析,希望对开展痰浊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很多因素可导致痰浊证的发生,痰浊反过来也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且痰浊证形成时多可见兼证形成,所以目前痰浊证动物模型仍很难有统一的制作标准.

    作者:赵宏艳;胡明华;从仁怀;肖凌云;刘梅洁;鞠大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运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证属风热外感证)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四季抗病毒合剂口服,治疗3d后通过症状积分变化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退热效果、临床症状改善和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外感证)疗效显著,具有社会推广价值.

    作者:苏小霞;钟振环;乔晓阳;刘惠聪;张颖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黄衍寿治疗眩晕辨证用药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黄衍寿教授门诊治疗眩晕病例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衍寿教授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病例150例,处方150首,药物共计118味.处方中高频证型为肝肾不足(54)、瘀血内阻(41);频次高的前4位药物为川芎(107)、丹参(96)、天麻(92)、生地黄(75);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6味药核心组合12组,前三位的组合为“黄芩、栀子、石决明”“桃仁、生地黄、当归”“桑寄生、益母草、丹参”,挖掘了“黄芩、栀子、石决明、黄芪”等新处方6首.结论:黄衍寿教授治疗眩晕多用补肾、活血、平肝之品,善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减,随症加减祛瘀通络与益气除痰药,体现其临证治疗眩晕“补肾平肝、活血祛瘀”的学术思想.

    作者:金政;吴彤;庄逸洋;吴伟;黄衍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脉法赞》脉学用语刍议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索中医象思维的应用方法

    象思维存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其以“图像”为思维的重要基础,亦可称图像思维,探索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可经由图像想象力的锻炼,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之“象”的建立,《内经图》构建人体自然模型的学习,象形文字之图像记忆法的运用,中医“象”之思维导图的创建,逐步训练个人的中医象思维能力,进而开拓中医理论与处理临床问题的视野,回归开阔的象思维天地,不断地提升中医“象”的意境.

    作者:王小强;白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