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王海莲;颜明敏

关键词:GDM, 血糖控制, 妊娠结局, 围生儿并发症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糖(blood sugar)控制对妊娠结局、围生儿并发症以及母体的影响,为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2009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血糖正常控制组,B组为血糖控制非正常组,每组均为39例,再选取我院39例同期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A、B两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围生儿并发症以及母体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的的感染率、产后出血率、羊水过多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组患者的感染率、产后出血率、羊水过多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GDM患者的血糖进行及时的诊断能够有效控制住血糖的发展,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治疗方法相比,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快速止痛、改善生活质量、便于推广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

    作者:张宁;侯江业;蔡飞;刘志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不同雾化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雾化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及肺气功能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33%,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及肺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气及肺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超声雾化治疗,更好的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剑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择期剖宫产患者术前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干预,于术前一天和术前0.5小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焦虑评分,并测量血压及心率。结果:实验组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所测得的血压和心率数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的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

    作者:陈心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免疫学新机制

    第三军医大学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转录因子TCF-1对TFH细胞的分化作用机制。该发现将为因抗体生成紊乱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过敏等,提供新的靶点,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治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脑钠尿肽(BNP)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1月进行血液检查的AMI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检查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4例作为UA组,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hs-CRP和BNP的水平。结果:研究组和UA组血清hs-CRP和BN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血清hs-CRP和BNP的水平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BNP与hs-CRP水平对于诊断AMI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考虑用于AMI诊断。

    作者:陈贝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2)及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躯体、物质、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针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瑜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分析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治疗早产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

    目的:了解早产儿心肌损害患儿接受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推广价值。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心肌损伤早产患儿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30例,给予常规心肌损害治疗方案,观察组患儿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磷酸肌酸钠。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7%,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以下各项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酶、磷酸激酶同工酶等,观察组患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缺氧早产患儿采取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方案治疗,相对于传统治疗手段可收到更显著临床效果,且有效改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保障以后健康生长和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段宗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流动儿童管理一直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这能够在计划免疫管理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我们只有多部门协作、大力宣传、进社区入户排查、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进行流动儿童的管理,才是促进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提供些帮助。

    作者:赵卫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国城乡每千人口医护人员配置的空间格局

    目的:探讨我国城乡地区每千人口医护人员配置的空间格局,以期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卫生人力资源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I D W插值法及局域相关分析技术对全国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和直观展示。结果: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均有空间正向自相关性,为空间聚集性分布,且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存在高配置的地区聚集性。北京是每千人口医护人员拥有量多的地方,表现为“热点”区域;而西藏和重庆呈“冷点”现象。结论:全国每千人医护人员数配置在北京、吉林、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存在聚集现象,城乡空间分布不均匀,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作者:吴晓春;梁文博;梁志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课的教学体会与思考

    《临床基础检验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甚至科研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方法、形态学的教学、教师示教及教学与临床的结合几方面,就本人在《临床基础检验学》的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做一阐述。

    作者:胡晶;胥文春;罗春丽;唐敏;施琼;欧俐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文书书写缺陷分析及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缺陷及对策,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方法:采取每月随机抽查临床13个病区在院病历20份/病区,出院病历10份/病区,统计发现全年护理文书质量缺陷集中项目。结果:护理人员文书书写能力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文书书写缺陷率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培训学习是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实施护理文书三级质控检查,是降低护理文书书写缺陷的关键;细化和改进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及考核规范,是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保证。

    作者:廖桓桓;伍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66例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分析和三联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分析和三联治疗效果。方法:以回顾性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确认并进行治疗的66例紫癜性肾炎患者,并对其临床、病理、三联治疗的效果及随访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66例患者的病例显示尿检正常、肾功能正常,经随访,无1例患者复发,也未发现严重的感染事件、死亡事件等,治愈率为100%,效果显著。结论:采用三联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好、副作用小、起效快、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晋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对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及县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尿道前列腺切除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手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取尿道前列腺切除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手术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柳绿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调Q1064nm激光和IPL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

    目的:本文主要观察比较调Q1064nm激光和IPL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黄褐斑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4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IPL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调Q1064n m激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治疗黄褐斑患者时,给予调Q1064n m激光和IPL治疗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相对而言,调Q1064nm激光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曾妮;王仁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街头采血工作中ABO血型初定错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目的:分析街头采血工作中ABO血型初定错误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对2013年度街头采血工作中ABO血型初定错误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出引起错误的原因,并在2014年度的街头采血工作中实施应对措施。对比两个年度街头采血工作中A B O血型初定错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013年度街头采血工作中A B O血型初定错误发生率为0.87‰(7/6905),2014年度街头采血工作中ABO血型初定错误发生率为0.14‰(1/6929),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O血型初定错误可影响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在街头采血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血型鉴定错误。

    作者:李杰;Lu Guangren;Liu Zhuomin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新型抗丙型肝炎药达卡他韦研究进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丙型肝炎的现状以及达卡他韦合成路线旳研究。为广大药学工作者了解新型抗丙型肝炎药达卡他韦提供了便利。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达卡他韦临床应用的现状,比较了达卡他韦原研合成路线和报道路线。由此可见,达卡他韦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工艺合成路线有待进一步优化。

    作者:邵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方面的临床作用与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接收肿瘤患者100例作为对象,分成两组后行不同处理,即:对照组(基础的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评定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者3例,发生率为6.0%,和34.0%的对照组相比较少,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肿瘤患者护理期间实施中心静脉导管作用显著,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整体质量,值得借鉴。

    作者:黄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乳腺微创手术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PN)应用于乳腺微创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82例拟行乳腺微创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PN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CPN组则实施CPN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CPN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健康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中实施CPN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边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康惠尔透明贴防治胺碘酮导致的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是心血管内科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的药物,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是治疗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之一。胺碘酮口服时吸收缓慢,静脉注射后大约15分钟作用达高峰,并在4小时内代谢[1]。因为该药物作用时间较短,临床上常采用静脉泵入的给药方法。另外其P H值较低为2~4,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性很大,容易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引发静脉炎。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呈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2]。我科自2014年以来开始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治疗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洵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目的:探索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OECs移植组(50只)、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50只),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和OECs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 OECs移植组和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在损伤处移植嗅鞘细胞。于术后1、3、7、14、21、28天进行BBB (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3~28天,OE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组的BBB评分较OECs移植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联合组和OECs移植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联合组低于O E C s移植组(P<0.05)。第7、14、21、28天,与O E C s移植组比较,联合组A Q 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O E C 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使脊髓损伤后A Q P-4表达减少,这可能更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了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彭忠勇;孙萍;陈志斌;修波;敖强;孙朝晖;赵振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