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权;詹杰
探讨将“肝主疏泄”与“五脏应四时”理论相结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气温条件相似的春分、秋分两个观察时点,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躯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春秋两季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处于春分节令时各种不适表现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肝的疏泄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界气机消长变化所呈现的善太息、纳呆、腹胀等躯体表现以及多梦、抑郁等心理表现.
作者:赵勇;杜彩凤;梁文静;谷加族;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组分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谷氨酸受体3(glutamate receptor 3,GluR3)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模型,分别用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2组分栀子苷、三七总皂苷对细胞进行干预,采用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uR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GluR3调节的下游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组分能够从基因到蛋白水平显著下调GluR3的表达,对CD147、MMP-9也有显著下调作用,且通络救脑注射液疗效优于2组分.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组分可调节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GluR3的表达及其功能,这可能是其在脑缺血性损伤中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通络救脑注射液效果优于2组分,显示了复方配伍发挥整合调节的疗效优势.
作者:马家宝;李兴广;李卫红;徐雅;张赛;姜昭妍;胡艳红;苏靖;张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在高糖环境下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槲皮素对照组及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分为正常组、高耱组、槲皮素对照组及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6组,MTT法检测槲皮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P-Smad2、FN的表达.结果: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P-Smad2、FN表达.结论:槲皮素可通过降低TGF-β1水平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并通过抑制Smad2磷酸化部分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FN的表达,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吴素珍;李加林;陈水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体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被调查的对照组(287例)和病例组(273例)进行调查,收集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分布情况,继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来探索体质类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体质类型单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平和体质分别对应的P值均低于0.05,阳虚体质的OR值为2.223,阴虚体质的OR值为1.968,血瘀体质的OR值为2.568,平和体质的OR值为0.326.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易患病体质有阴虚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保护性体质是平和体质.
作者:岳新;冯志海;王庆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对《医粹精言》撰辑时间、主要内容的考察,发现该书作者徐延祚自己撰著的内容极少,且有掩饰相关文字材料来源的主观意图,这使得学者多认为此书所载以徐延祚的独立见解为主.故利用此书须注意辩明相关学术观点的来源,以免在研究中得出错误结论.
作者:朱鹏举;傅海燕;赵明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大鼠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动情前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五子组造肾虚血瘀模型,妊娠第4天处死大鼠,留取血清及子宫标本,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子宫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结果:模型组E2、P、ER、PR明显低于空白组;各治疗组E2和P、高剂量组ER和PR、低剂量组和五子组的PR比模型组明显升高.多元相关性分析,ER、PR与E2呈正相关,间质PR与P呈正相关.结论:补肾活血法可升高肾虚血瘀型大鼠E2、P水平,调控ER、PR表达,利于子宫内膜成熟及胚泡着床.
作者:冯玉霞;王田平;曾倩;王毅;黄金珠;邓琳雯;韩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黎烈荣教授运用桑叶治疗更年期崩漏的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特点.黎列荣教授认为更年期崩漏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加之脾气不健,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利用桑叶清热凉血、填精益肾之功,通过恰当配伍可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作用,为临床扩大桑叶应用、发散治疗思维提供借鉴.
作者:方鸿浩;游方;韦文双;黎烈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80±20)g.按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24只).对模型复制组24只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评价后,筛选模型合格的大鼠进行亚组划分,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眼针对照组,即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眼针组大鼠给予眼针干预,再灌注即刻以及之后的每8h进行1次针刺治疗,至再灌注24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和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眼针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威;马贤德;田维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与“气”相关的表达贯穿《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之中.以《灵枢·行针》27个“气”的概念内涵和具体所指为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并逐一分析“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其中观念之气为古人阐述医理内在逻辑所依托的抽象概念,对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有一定启发;现象之气是古人对直观可见、可感的具体现象的概括,对临床中理论的实践运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按随机卡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侯评分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2组在Harris评分、BASDAI、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ESR、CR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改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王英杰;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12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芎芷煎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变化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一氧化氮含量、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5%、53.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血浆5-HT含量较前升高,CGRP、NO含量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和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升高血浆5-HT含量、降低血浆CGRP、NO含量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电图改变有关.
作者:李乐军;杨崇河;李玉梅;杨赞;顾静;杜青;李祥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降糖通脉片组、阳性对照组(水飞蓟宾胶囊)4组各10只.预防性灌胃给药5d后,通过腹腔注射0.2% CC14花生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TG、TBIL、LDH和ALP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计算肝脏指数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降糖通脉片组能降低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和血清中ALT、AST等指标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增强SOD的活力.通过病理学检测,降糖通脉片组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宋新龙;鲁碧楠;苏冷高娃;陈书;张耀丹;庞宗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荆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作者:张萍;张智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个体化靶向治疗应运而生.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为靶点的靶向药物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有些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临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肺癌靶向药物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毒性,运用中医辩证结合西医治疗,患者相应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有效降低.故对近年来肺癌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探讨皮疹、皮肤干燥瘙瘁、甲沟炎等皮肤不良反应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张誉华;龙麟;杨婕;沈洋;孙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石药发瘨”出自《素问·腹中论》,导致发瘨的石药是指经高温炼制的矿石类药物.“发瘨”即引起、引发、产生瘨疾之意.研究表明,发瘨包含发癫、发狂、发疽三重含义.石药愈疾与致病与否与诸多因素相关,“石药发瘨”是药物因素、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栗林杰;于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虚、邪、痰、瘀在类风温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及病理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气亏虚是RA发生的内因,为病之本;邪气盛是RA发病的外因,为病之标;痰瘀阻络是内外因综合因素作用后的病机转归.辨治中常以扶正祛邪、缓急止痛、标本兼顾,活血祛瘀、豁痰通络立法,将扶正固本贯穿于RA治疗始终.运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根据感邪性质之轻重缓急分期、联合用药,体现中西医合参、优势互补,达到有效缓解病情并阻止病情进展的目的.
作者:王红权;詹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高荣林教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对失眠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关,尤其与肝胆关系密切,在治失眠症方面着重从肝胆论治[1].笔者跟随其临证学习,发现他运用膏滋方治疗以血虚肝郁型为主的失眠症疗效明显.膏滋方善于补虚扶弱,对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等疾病患者能有效促使虚弱者达到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血虚肝郁型失眠症本质系虚证,属于膏滋方善调疾病范畴.
作者:吕品;提桂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认为运用开穴可以治疗开穴经本经、子经及与开穴经有表里关系经脉的疾病;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合关系时不能用开穴;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克关系时也不能用开穴.逢输过原时若主克经脉处于旺盛状态,不能运用旺盛经脉的开穴;若主克经脉未处于旺盛状态则可以同时运用两个腧穴.
作者:杜金凯;赵福康;尤恩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Rho/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和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成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高、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分别按成人用药量的12.5倍、6.25倍给予中药,同时给予缬沙坦.8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肾组织RhoA、ROCK1的浓度值.结果:中药干预后尿蛋白明显减少,ALB升高,RhoA、ROCK1表达下调,肾脏病理改善.结论:益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影响DN大鼠肾RhoA、ROCK1的表达而发挥上述治疗作用.
作者:宋纯东;张绿凤;秦林芳;张相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