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

林文波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辨证,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本组纳入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治疗组治疗后PaO2变化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PaC02变化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FEV1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谢强用轻剂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谢强老师在40年的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博古通令,归纳诸家,总结出用轻剂治疗五官科疾病的经验,用药轻灵,将轻剂广泛运用于五官科急、慢证.认为五官属“清窍”,赖清阳之气载精血津液上奉濡养方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故病变于上,每取质轻气薄辛散之品,轻扬治上,易于直达病所;即轻以治上启下、轻以调畅气机、轻以通阳利湿,轻以舒络行血,轻以理肺化滞,轻以疏肝散郁,轻以理胃化滞,善用轻剂调补脾胃,擅用轻清药引药上达,此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嫏环;谢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时间相关的脉诊理论及其应用

    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年份的气运、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象的影响.《内经》将时间因素与脉象结合,不仅可以确定脉象属于生理还是病理,而且还可以根据脉象确定病位、预后,表明《内经》时期时间相关的脉诊理论在临床中已有广泛运用.

    作者:姜瑞雪;马作峰;王平;黄密;张六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提出《黄帝内经》不但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更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目的:观察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12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芎芷煎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变化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一氧化氮含量、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5%、53.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血浆5-HT含量较前升高,CGRP、NO含量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和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升高血浆5-HT含量、降低血浆CGRP、NO含量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电图改变有关.

    作者:李乐军;杨崇河;李玉梅;杨赞;顾静;杜青;李祥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心Ⅴ号合剂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TLR4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观察冠心Ⅴ号合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给予冠心Ⅴ号合剂小剂量(0.5 g/ml)、中剂量(1 g/ml)、大剂量(2 g/ml)及血脂康胶囊连续干预4周,以心脏彩超观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4mRNA、Myd88mRNA、NF-κB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实验大鼠心功能明显下降,梗死区心肌组织TLR4mRNA、Myd88mRNA、NF-κBmRNA表达上调,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组各组上述指标均低于模型组;冠心Ⅴ号合剂大剂量组上述指标低于余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Ⅴ号合剂能够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TLR4信号通路并改善心室重构.

    作者:左可可;柯峰;顾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推拿敷贴治疗小儿乳食积滞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中医推拿敷贴疗法对小儿乳食积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便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化食丸口服治疗,期间观察经治10 d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治10 d,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0%,治疗组在总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敷贴治疗小儿乳食积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确切,适于推广应用.

    作者:陈艳霞;郭凯;毛娜;王红娟;张丽;龙小雅;杨兵宾;黄长婷;侯甜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核因子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而ECM的异常聚集是肾脏纤维化的主要原因.NF-κB具有影响机体内细胞分化、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TGF-β1作为肾脏纤维化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通过调控下游的Smad/ILK信号通路参与ECM聚集.研究证实,NF-κB可以与TGF-ii1发生作用,故就NF-κB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延缓肾脏纤维化进行论述,并对中医药通过NF-κB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达到减缓ECM、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彦裕;魏明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张智龙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失眠经验探析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荆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作者:张萍;张智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健康大学生春秋两季“肝主疏泄”功能状况调查研究

    探讨将“肝主疏泄”与“五脏应四时”理论相结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气温条件相似的春分、秋分两个观察时点,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躯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春秋两季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处于春分节令时各种不适表现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肝的疏泄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界气机消长变化所呈现的善太息、纳呆、腹胀等躯体表现以及多梦、抑郁等心理表现.

    作者:赵勇;杜彩凤;梁文静;谷加族;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虚邪痰瘀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

    虚、邪、痰、瘀在类风温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及病理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气亏虚是RA发生的内因,为病之本;邪气盛是RA发病的外因,为病之标;痰瘀阻络是内外因综合因素作用后的病机转归.辨治中常以扶正祛邪、缓急止痛、标本兼顾,活血祛瘀、豁痰通络立法,将扶正固本贯穿于RA治疗始终.运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根据感邪性质之轻重缓急分期、联合用药,体现中西医合参、优势互补,达到有效缓解病情并阻止病情进展的目的.

    作者:王红权;詹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推拿手法防治儿童视力低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及手法在防治儿童视力低下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1名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法培训,合格后令其自行按摩,每日1次,连续操作20个月,以治疗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及眼轴变化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视力低下组双眼裸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双眼角膜曲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双眼眼轴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视力正常组右眼裸眼视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眼角膜曲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双眼眼轴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角膜曲率及眼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2种小儿特定穴的手法配伍应用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对儿童视力低下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珍珠;左伟斌;朱琳;张慧;姜苗;翁志文;唐棠;王昊;许家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近10年来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贴敷时机、药物选择、刺激量、疗效评判等方面对近10年来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临床中改进.

    作者:李红玉;宣丽华;姜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黎烈荣运用桑叶治疗更年期崩漏经验

    介绍黎烈荣教授运用桑叶治疗更年期崩漏的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特点.黎列荣教授认为更年期崩漏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加之脾气不健,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利用桑叶清热凉血、填精益肾之功,通过恰当配伍可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作用,为临床扩大桑叶应用、发散治疗思维提供借鉴.

    作者:方鸿浩;游方;韦文双;黎烈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槲皮素对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槲皮素在高糖环境下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槲皮素对照组及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分为正常组、高耱组、槲皮素对照组及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6组,MTT法检测槲皮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P-Smad2、FN的表达.结果: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P-Smad2、FN表达.结论:槲皮素可通过降低TGF-β1水平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并通过抑制Smad2磷酸化部分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FN的表达,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吴素珍;李加林;陈水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按随机卡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侯评分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2组在Harris评分、BASDAI、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ESR、CR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改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王英杰;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补肾方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从补肾入手,并结合现代研究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实验效果.故从超声评价、组织形态学、激素受体表达、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5个层次,就补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在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借助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揭示补肾方药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在生殖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使中西医相互促进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妊娠率成为可能.

    作者:李婷婷;连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温阳健脾法对泻药性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目的:探究中医温阳健脾法治疗泻药性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便秘大鼠模型,通过温阳健脾颗粒对模型组大鼠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实验组、模型组以及健康组大鼠肠道的运输功能以及c-kit、SC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种不同剂量治疗均有疗效,其中大剂量疗效佳,健康组c-kit蛋白及SCF蛋白的表达均比模型组高.c-kit蛋白方面,小、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F蛋白方面,治疗后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温阳健脾法治疗泻药性便秘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够使c-kit及SCF蛋白表达提高.

    作者:程辉;李艳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评述近20年传统医学“气本质”的理论研究进展

    整合近20年对“气学”理论的成果,提出气为不具固定形态,并通过渗透、聚散、出入等形式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信息流、势能力场以及生物电磁场.同时整合哲学、医学、现代生物学、物理学、信息领域相应之观点进行扼要概述,并肯定“气”的实质即诠释事物“生成-衍变-终结”过程的线索,同时医学领域之气亦为探究生命体自平衡、自稳态模式构建之纲领.

    作者:吴昊天;魏聪;常成成;位庚;常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肾脾两虚,痰瘀壅络”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持续无排卵和卵巢多囊性改变等一系列表现为主要特征,属于妇科疾病中常见且较复杂的病种之一.笔者以“肾脾两虚,痰瘀壅络”探讨本病的中医病机,认为本病多由肾脾两虚、阴阳失调、化生无力、精亏血少、炼液成痰、痰瘀互结、壅塞胞络且久而不化发为本病,临证治疗以“补肾健脾、调和阴阳,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为本病的主要治则,强调以调和肾脾阴阳为治疗之本,从祛痰湿、化瘀血入手治疗本病,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