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玉;宣丽华;姜硕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而ECM的异常聚集是肾脏纤维化的主要原因.NF-κB具有影响机体内细胞分化、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TGF-β1作为肾脏纤维化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通过调控下游的Smad/ILK信号通路参与ECM聚集.研究证实,NF-κB可以与TGF-ii1发生作用,故就NF-κB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延缓肾脏纤维化进行论述,并对中医药通过NF-κB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达到减缓ECM、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彦裕;魏明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陈宝田教授认为头痛病因病机复杂,但以风、瘀为主,所以治疗大法为活血疏风,基本方选用桃红四物汤加防风、独活、羌活、白芷、鸡血藤,再依风寒、风热、瘀血、痰湿、阴虚阳亢不同见证,随证加减.
作者:龙亚秋;何文星;李华;秦劭晨;陈宝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年份的气运、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象的影响.《内经》将时间因素与脉象结合,不仅可以确定脉象属于生理还是病理,而且还可以根据脉象确定病位、预后,表明《内经》时期时间相关的脉诊理论在临床中已有广泛运用.
作者:姜瑞雪;马作峰;王平;黄密;张六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12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芎芷煎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变化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一氧化氮含量、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5%、53.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血浆5-HT含量较前升高,CGRP、NO含量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和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升高血浆5-HT含量、降低血浆CGRP、NO含量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电图改变有关.
作者:李乐军;杨崇河;李玉梅;杨赞;顾静;杜青;李祥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环境毒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病因,有着独特的致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故首先提出环境毒邪的概念,指出环境毒邪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探讨了环境毒邪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具有的病因学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环境毒邪与肺系疾病的关系,探讨了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临床特点,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黎烈荣教授运用桑叶治疗更年期崩漏的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特点.黎列荣教授认为更年期崩漏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加之脾气不健,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利用桑叶清热凉血、填精益肾之功,通过恰当配伍可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作用,为临床扩大桑叶应用、发散治疗思维提供借鉴.
作者:方鸿浩;游方;韦文双;黎烈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虚、邪、痰、瘀在类风温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及病理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气亏虚是RA发生的内因,为病之本;邪气盛是RA发病的外因,为病之标;痰瘀阻络是内外因综合因素作用后的病机转归.辨治中常以扶正祛邪、缓急止痛、标本兼顾,活血祛瘀、豁痰通络立法,将扶正固本贯穿于RA治疗始终.运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根据感邪性质之轻重缓急分期、联合用药,体现中西医合参、优势互补,达到有效缓解病情并阻止病情进展的目的.
作者:王红权;詹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探讨将“肝主疏泄”与“五脏应四时”理论相结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气温条件相似的春分、秋分两个观察时点,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躯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春秋两季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处于春分节令时各种不适表现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肝的疏泄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界气机消长变化所呈现的善太息、纳呆、腹胀等躯体表现以及多梦、抑郁等心理表现.
作者:赵勇;杜彩凤;梁文静;谷加族;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张磊教授从医近70年,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善治临床各种疑难杂症.故撷取张磊教授治疗汗血、食亦两奇证病案各一则,分析其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总结其辨证治疗的思路,以飧同道,希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些许借鉴.
作者:崔家康;陈晓;刘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应用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对患者声音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甲状腺全切除术因局部水肿影响神经功能出现声音嘶哑的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一组给予传统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一组给予联合口服会厌逐瘀汤和运用金嗓雾药液雾化的治疗方法(中医综合治疗组),一组不给予特殊治疗(对照组),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15d后各项症状积分均为中医综合治疗组<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组患者治疗15 d后临床总有效率为中医综合治疗组>西医治疗组>对照组.结论: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甲状腺术后因局部水肿影响神经功能出现声嘶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肾脏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脏对尿液的浓缩是机体水液代谢和水液平衡的重要实现路径,几千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许多水液代谢失常疾病如水肿、痰饮病、淋证、消渴、癃闲等与肾脏相关疾病中取得满意疗效,但其机制并不明确.而水通道蛋白尤其是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发现及其与尿液重吸收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机制的相对直观成为可能.通过研究中医药与肾脏AQP2的表达关系,能进一步认识肾主水的机制,为中医药研究与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等肾脏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杨子庆;李林鲜;徐路;张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Rho/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和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成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高、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分别按成人用药量的12.5倍、6.25倍给予中药,同时给予缬沙坦.8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肾组织RhoA、ROCK1的浓度值.结果:中药干预后尿蛋白明显减少,ALB升高,RhoA、ROCK1表达下调,肾脏病理改善.结论:益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影响DN大鼠肾RhoA、ROCK1的表达而发挥上述治疗作用.
作者:宋纯东;张绿凤;秦林芳;张相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证治心传》是明末医家袁班的临证随笔.其中的相关篇目清晰勾勒出温病诊疗纲要,对温病学的发展本应起到开创性作用,却由于战火未得刊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贡献.但独立于袁班著作发展的温病学派主体理论却与之不谋而合,如病因上皆重视季节因素的作用,病机上都有营卫、气血的分层,传变上皆认为有顺传、逆传的规律,深刻体现了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段润章;张福利;宋颖星;马伯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药理论的病因病机论,有关“毒”的论说是壮医药理论的特色内容,“毒”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虚”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痹症的发生发展是“毒”侵袭人体,因“毒”而“虚”,人体两路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毒”是外部之因,“虚”是内在基础.探讨“毒虚致病论”在痹症发生发展中的学术思想,可加深对壮医药理论的认识,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唐汉庆;劳传君;黄岑汉;窦锡彬;李克明;赵玉峰;黄春传;黄秀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对《医粹精言》撰辑时间、主要内容的考察,发现该书作者徐延祚自己撰著的内容极少,且有掩饰相关文字材料来源的主观意图,这使得学者多认为此书所载以徐延祚的独立见解为主.故利用此书须注意辩明相关学术观点的来源,以免在研究中得出错误结论.
作者:朱鹏举;傅海燕;赵明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认为运用开穴可以治疗开穴经本经、子经及与开穴经有表里关系经脉的疾病;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合关系时不能用开穴;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克关系时也不能用开穴.逢输过原时若主克经脉处于旺盛状态,不能运用旺盛经脉的开穴;若主克经脉未处于旺盛状态则可以同时运用两个腧穴.
作者:杜金凯;赵福康;尤恩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80±20)g.按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24只).对模型复制组24只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评价后,筛选模型合格的大鼠进行亚组划分,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眼针对照组,即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眼针组大鼠给予眼针干预,再灌注即刻以及之后的每8h进行1次针刺治疗,至再灌注24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和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眼针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威;马贤德;田维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整合近20年对“气学”理论的成果,提出气为不具固定形态,并通过渗透、聚散、出入等形式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信息流、势能力场以及生物电磁场.同时整合哲学、医学、现代生物学、物理学、信息领域相应之观点进行扼要概述,并肯定“气”的实质即诠释事物“生成-衍变-终结”过程的线索,同时医学领域之气亦为探究生命体自平衡、自稳态模式构建之纲领.
作者:吴昊天;魏聪;常成成;位庚;常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科常见难治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发病率日益上升.西医以吸入表面激素抗气道慢性炎症等治疗为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专主于痰”,与肺脾肾虚、宿痰内伏有关.治疗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要”.但临床很多哮喘患者仍反复发作,缺乏有效控制方法.故综述近10年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及研究动态,从“风、痰、虚、瘀、热、毒”及五脏论治哮喘,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用药经验,增加哮喘的控制率.
作者:朱金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