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润章;张福利;宋颖星;马伯艳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按随机卡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侯评分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2组在Harris评分、BASDAI、BASFI、腰痛、晨僵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ESR、CR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联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对改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王英杰;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麦低聚肽是否具有健脾作用.方法:先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造模组36只2组,雌雄各半.给予造模组大鼠灌服10 g生药/kg体质量的大黄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2周.然后,再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麦低聚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3组各12只,雌雄各半.小麦低聚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277 g/kg体质量和0.554 g/kg体质量的小麦低聚肽,每日1次,连续7周.在给药同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继续灌胃相同剂量的大黄水溶液,隔天1次,连续7周.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材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麦低聚肽高剂量组大鼠的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大鼠胃黏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外周血清中D-XY、AMY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小麦低聚肽能够改善大黄所致的大鼠脾虚证并具有健脾作用.
作者:胡明华;潘静华;汪文来;张方珍;赵宏艳;刘梅洁;鞠大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大鼠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动情前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五子组造肾虚血瘀模型,妊娠第4天处死大鼠,留取血清及子宫标本,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子宫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结果:模型组E2、P、ER、PR明显低于空白组;各治疗组E2和P、高剂量组ER和PR、低剂量组和五子组的PR比模型组明显升高.多元相关性分析,ER、PR与E2呈正相关,间质PR与P呈正相关.结论:补肾活血法可升高肾虚血瘀型大鼠E2、P水平,调控ER、PR表达,利于子宫内膜成熟及胚泡着床.
作者:冯玉霞;王田平;曾倩;王毅;黄金珠;邓琳雯;韩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高荣林教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对失眠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关,尤其与肝胆关系密切,在治失眠症方面着重从肝胆论治[1].笔者跟随其临证学习,发现他运用膏滋方治疗以血虚肝郁型为主的失眠症疗效明显.膏滋方善于补虚扶弱,对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等疾病患者能有效促使虚弱者达到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血虚肝郁型失眠症本质系虚证,属于膏滋方善调疾病范畴.
作者:吕品;提桂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延缓复发、转移是肿瘤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结合临床实践,阐述通调气血法及其在肺癌辨治中的运用,并指出其预防肺癌复发、转移的机制在于大限度地恢复肺主气及主治节的生理功能,从本源上消散“癌毒”.并在此基础上“观其脉证”,“攻其所得”,不断清扫造成“癌毒”复发、转移的“土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祥麒;张克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麻杏蝉桔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斌教授的经验方,该方充分体现其气机升降理论的思想精髓.故以气机升降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麻杏蝉桔汤在咳嗽病中的运用,希冀为顽固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拓展新的思路.
作者:张振兴;黄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调气三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浩教授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特点总结出的相应治法,包括调理阴阳、调和营卫以及行气解郁.李浩认为气机失于敛降是绝经前后诸证的病机核心,治疗当以调理气机为本.临证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阴阳调则升降有序,营卫和则出入有节,气机畅则枢运有常,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郗川月;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组分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谷氨酸受体3(glutamate receptor 3,GluR3)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模型,分别用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2组分栀子苷、三七总皂苷对细胞进行干预,采用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uR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GluR3调节的下游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组分能够从基因到蛋白水平显著下调GluR3的表达,对CD147、MMP-9也有显著下调作用,且通络救脑注射液疗效优于2组分.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组分可调节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GluR3的表达及其功能,这可能是其在脑缺血性损伤中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通络救脑注射液效果优于2组分,显示了复方配伍发挥整合调节的疗效优势.
作者:马家宝;李兴广;李卫红;徐雅;张赛;姜昭妍;胡艳红;苏靖;张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科常见难治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发病率日益上升.西医以吸入表面激素抗气道慢性炎症等治疗为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专主于痰”,与肺脾肾虚、宿痰内伏有关.治疗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要”.但临床很多哮喘患者仍反复发作,缺乏有效控制方法.故综述近10年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及研究动态,从“风、痰、虚、瘀、热、毒”及五脏论治哮喘,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用药经验,增加哮喘的控制率.
作者:朱金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本组纳入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治疗组治疗后PaO2变化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PaC02变化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FEV1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林文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整合近20年对“气学”理论的成果,提出气为不具固定形态,并通过渗透、聚散、出入等形式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信息流、势能力场以及生物电磁场.同时整合哲学、医学、现代生物学、物理学、信息领域相应之观点进行扼要概述,并肯定“气”的实质即诠释事物“生成-衍变-终结”过程的线索,同时医学领域之气亦为探究生命体自平衡、自稳态模式构建之纲领.
作者:吴昊天;魏聪;常成成;位庚;常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探讨将“肝主疏泄”与“五脏应四时”理论相结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气温条件相似的春分、秋分两个观察时点,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躯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春秋两季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处于春分节令时各种不适表现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肝的疏泄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界气机消长变化所呈现的善太息、纳呆、腹胀等躯体表现以及多梦、抑郁等心理表现.
作者:赵勇;杜彩凤;梁文静;谷加族;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从补肾入手,并结合现代研究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实验效果.故从超声评价、组织形态学、激素受体表达、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5个层次,就补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在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借助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揭示补肾方药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在生殖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使中西医相互促进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妊娠率成为可能.
作者:李婷婷;连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Rho/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和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成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高、低剂量中药加缬沙坦组分别按成人用药量的12.5倍、6.25倍给予中药,同时给予缬沙坦.8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肾组织RhoA、ROCK1的浓度值.结果:中药干预后尿蛋白明显减少,ALB升高,RhoA、ROCK1表达下调,肾脏病理改善.结论:益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影响DN大鼠肾RhoA、ROCK1的表达而发挥上述治疗作用.
作者:宋纯东;张绿凤;秦林芳;张相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80±20)g.按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24只).对模型复制组24只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评价后,筛选模型合格的大鼠进行亚组划分,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眼针对照组,即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眼针组大鼠给予眼针干预,再灌注即刻以及之后的每8h进行1次针刺治疗,至再灌注24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和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眼针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威;马贤德;田维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认为运用开穴可以治疗开穴经本经、子经及与开穴经有表里关系经脉的疾病;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合关系时不能用开穴;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克关系时也不能用开穴.逢输过原时若主克经脉处于旺盛状态,不能运用旺盛经脉的开穴;若主克经脉未处于旺盛状态则可以同时运用两个腧穴.
作者:杜金凯;赵福康;尤恩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环境毒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病因,有着独特的致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故首先提出环境毒邪的概念,指出环境毒邪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探讨了环境毒邪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具有的病因学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环境毒邪与肺系疾病的关系,探讨了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临床特点,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石药发瘨”出自《素问·腹中论》,导致发瘨的石药是指经高温炼制的矿石类药物.“发瘨”即引起、引发、产生瘨疾之意.研究表明,发瘨包含发癫、发狂、发疽三重含义.石药愈疾与致病与否与诸多因素相关,“石药发瘨”是药物因素、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栗林杰;于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降糖通脉片组、阳性对照组(水飞蓟宾胶囊)4组各10只.预防性灌胃给药5d后,通过腹腔注射0.2% CC14花生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TG、TBIL、LDH和ALP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计算肝脏指数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降糖通脉片组能降低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和血清中ALT、AST等指标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增强SOD的活力.通过病理学检测,降糖通脉片组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宋新龙;鲁碧楠;苏冷高娃;陈书;张耀丹;庞宗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谢强老师在40年的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博古通令,归纳诸家,总结出用轻剂治疗五官科疾病的经验,用药轻灵,将轻剂广泛运用于五官科急、慢证.认为五官属“清窍”,赖清阳之气载精血津液上奉濡养方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故病变于上,每取质轻气薄辛散之品,轻扬治上,易于直达病所;即轻以治上启下、轻以调畅气机、轻以通阳利湿,轻以舒络行血,轻以理肺化滞,轻以疏肝散郁,轻以理胃化滞,善用轻剂调补脾胃,擅用轻清药引药上达,此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嫏环;谢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