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陈宝田治疗头痛经验总结

龙亚秋;何文星;李华;秦劭晨;陈宝田

关键词:头痛, 经验, 陈宝田
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陈宝田教授认为头痛病因病机复杂,但以风、瘀为主,所以治疗大法为活血疏风,基本方选用桃红四物汤加防风、独活、羌活、白芷、鸡血藤,再依风寒、风热、瘀血、痰湿、阴虚阳亢不同见证,随证加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调节肾脏水通道蛋白2的研究

    肾脏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脏对尿液的浓缩是机体水液代谢和水液平衡的重要实现路径,几千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许多水液代谢失常疾病如水肿、痰饮病、淋证、消渴、癃闲等与肾脏相关疾病中取得满意疗效,但其机制并不明确.而水通道蛋白尤其是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发现及其与尿液重吸收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机制的相对直观成为可能.通过研究中医药与肾脏AQP2的表达关系,能进一步认识肾主水的机制,为中医药研究与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等肾脏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杨子庆;李林鲜;徐路;张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降糖通脉片组、阳性对照组(水飞蓟宾胶囊)4组各10只.预防性灌胃给药5d后,通过腹腔注射0.2% CC14花生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TG、TBIL、LDH和ALP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计算肝脏指数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降糖通脉片组能降低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和血清中ALT、AST等指标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增强SOD的活力.通过病理学检测,降糖通脉片组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宋新龙;鲁碧楠;苏冷高娃;陈书;张耀丹;庞宗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补肾方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从补肾入手,并结合现代研究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实验效果.故从超声评价、组织形态学、激素受体表达、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5个层次,就补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在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借助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揭示补肾方药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在生殖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使中西医相互促进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妊娠率成为可能.

    作者:李婷婷;连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健康大学生春秋两季“肝主疏泄”功能状况调查研究

    探讨将“肝主疏泄”与“五脏应四时”理论相结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气温条件相似的春分、秋分两个观察时点,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对健康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躯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春秋两季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处于春分节令时各种不适表现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肝的疏泄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界气机消长变化所呈现的善太息、纳呆、腹胀等躯体表现以及多梦、抑郁等心理表现.

    作者:赵勇;杜彩凤;梁文静;谷加族;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壮医学“毒虚致病论”对防治痹症的指导意义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药理论的病因病机论,有关“毒”的论说是壮医药理论的特色内容,“毒”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虚”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痹症的发生发展是“毒”侵袭人体,因“毒”而“虚”,人体两路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毒”是外部之因,“虚”是内在基础.探讨“毒虚致病论”在痹症发生发展中的学术思想,可加深对壮医药理论的认识,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唐汉庆;劳传君;黄岑汉;窦锡彬;李克明;赵玉峰;黄春传;黄秀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本组纳入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治疗组治疗后PaO2变化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PaC02变化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FEV1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林文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槲皮素对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槲皮素在高糖环境下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槲皮素对照组及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分为正常组、高耱组、槲皮素对照组及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6组,MTT法检测槲皮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P-Smad2、FN的表达.结果: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P-Smad2、FN表达.结论:槲皮素可通过降低TGF-β1水平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并通过抑制Smad2磷酸化部分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FN的表达,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吴素珍;李加林;陈水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灵柩·行针》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与“气”相关的表达贯穿《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之中.以《灵枢·行针》27个“气”的概念内涵和具体所指为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并逐一分析“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其中观念之气为古人阐述医理内在逻辑所依托的抽象概念,对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有一定启发;现象之气是古人对直观可见、可感的具体现象的概括,对临床中理论的实践运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心Ⅴ号合剂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TLR4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观察冠心Ⅴ号合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给予冠心Ⅴ号合剂小剂量(0.5 g/ml)、中剂量(1 g/ml)、大剂量(2 g/ml)及血脂康胶囊连续干预4周,以心脏彩超观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4mRNA、Myd88mRNA、NF-κB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实验大鼠心功能明显下降,梗死区心肌组织TLR4mRNA、Myd88mRNA、NF-κBmRNA表达上调,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组各组上述指标均低于模型组;冠心Ⅴ号合剂大剂量组上述指标低于余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Ⅴ号合剂能够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TLR4信号通路并改善心室重构.

    作者:左可可;柯峰;顾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的运用

    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认为运用开穴可以治疗开穴经本经、子经及与开穴经有表里关系经脉的疾病;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合关系时不能用开穴;当开穴经与治疗经脉是相克关系时也不能用开穴.逢输过原时若主克经脉处于旺盛状态,不能运用旺盛经脉的开穴;若主克经脉未处于旺盛状态则可以同时运用两个腧穴.

    作者:杜金凯;赵福康;尤恩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环境毒邪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初探

    环境毒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病因,有着独特的致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故首先提出环境毒邪的概念,指出环境毒邪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探讨了环境毒邪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具有的病因学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环境毒邪与肺系疾病的关系,探讨了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临床特点,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提出《黄帝内经》不但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更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眼针八区八穴对脑缺血再灌注24h大鼠海马组织中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80±20)g.按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24只).对模型复制组24只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评价后,筛选模型合格的大鼠进行亚组划分,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眼针对照组,即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眼针组大鼠给予眼针干预,再灌注即刻以及之后的每8h进行1次针刺治疗,至再灌注24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和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眼针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威;马贤德;田维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张磊奇证治疗验案二则

    张磊教授从医近70年,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善治临床各种疑难杂症.故撷取张磊教授治疗汗血、食亦两奇证病案各一则,分析其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总结其辨证治疗的思路,以飧同道,希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些许借鉴.

    作者:崔家康;陈晓;刘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李浩“调气三法”辨治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调气三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浩教授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特点总结出的相应治法,包括调理阴阳、调和营卫以及行气解郁.李浩认为气机失于敛降是绝经前后诸证的病机核心,治疗当以调理气机为本.临证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阴阳调则升降有序,营卫和则出入有节,气机畅则枢运有常,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郗川月;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石药发瘨”探析

    “石药发瘨”出自《素问·腹中论》,导致发瘨的石药是指经高温炼制的矿石类药物.“发瘨”即引起、引发、产生瘨疾之意.研究表明,发瘨包含发癫、发狂、发疽三重含义.石药愈疾与致病与否与诸多因素相关,“石药发瘨”是药物因素、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栗林杰;于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麦低聚肽对大黄所致大鼠脾虚证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麦低聚肽是否具有健脾作用.方法:先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造模组36只2组,雌雄各半.给予造模组大鼠灌服10 g生药/kg体质量的大黄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2周.然后,再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麦低聚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3组各12只,雌雄各半.小麦低聚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277 g/kg体质量和0.554 g/kg体质量的小麦低聚肽,每日1次,连续7周.在给药同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继续灌胃相同剂量的大黄水溶液,隔天1次,连续7周.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材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麦低聚肽高剂量组大鼠的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大鼠胃黏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外周血清中D-XY、AMY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小麦低聚肽能够改善大黄所致的大鼠脾虚证并具有健脾作用.

    作者:胡明华;潘静华;汪文来;张方珍;赵宏艳;刘梅洁;鞠大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气滞的特异性症状临床特征

    目的:给出证候要素气滞的确认方法.方法:依托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的症状病机解释,找出能且仅能用气滞作出直接病机解释的症状临床特征.结果:(胸闷或闷痛)太息缓解、(脘腹胀或胀痛)嗳气缓解、(腹部)攻冲作痛、(腹部)瘕聚、(胁肋胀或胀痛或窜痛、腹部胀或胀痛或攻冲作痛)矢气缓解.结论:传统中医认识气滞中的气应是指呼吸道和胃肠道中的气体,气滞发生的部位也仅限于中医学的肺藏、胃府和肠府.证候要素的确认依据是其具有特异性的症状临床特征.病机解释是建立证候要素与症状临床特征之间密切关系的依据.临床上出现上述5个症状的临床特征之一,即可直接诊断为气滞.

    作者:龙捷;张启明;白玉莹;王义国;牟梓君;高艳;郭春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研究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科常见难治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发病率日益上升.西医以吸入表面激素抗气道慢性炎症等治疗为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专主于痰”,与肺脾肾虚、宿痰内伏有关.治疗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要”.但临床很多哮喘患者仍反复发作,缺乏有效控制方法.故综述近10年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及研究动态,从“风、痰、虚、瘀、热、毒”及五脏论治哮喘,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用药经验,增加哮喘的控制率.

    作者:朱金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