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诊于眼科的神经系统疾病误诊分析

翟国锁;张金萍

关键词:眼科, 神经系统疾病, 病临床表现, 误诊原因, 视野改变, 患者, 神经科, 视力, 会诊, 断水
摘要: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视力及视野改变,患者常首诊于眼科,易引起误诊.我院眼科自1996年~2001年就诊的患者中,有12例经神经科会诊后确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现就12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I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例),用强的松,环磷酰胺及中药,对照组(14例),用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观察临床缓解率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7.1%)和总缓解率(9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7%,78.5%)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42.8%)明显低于对照组(85.7%).结论: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张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9例报告

    糖尿病合并感染临床多见,但并发深部感染如细菌性肝脓肿相对少见,多属急、重症,且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重视,及早对其进行诊治,现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9例报道如下.

    作者:石艳清;黄敬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一次性静脉穿刺套管针在腹腔化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以顺铂为主的腹腔化疗已成为卵巢癌及其他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为使患者免受腹壁长期留置导管之苦,现多采用单次腹腔穿刺给药[1].

    作者:赵秀娥;徐廷香;胡棉利;仲晓燕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全麻药.它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镇痛效果好等特点.现已逐步运用于人工流产术.它可明显减轻手术刺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我院2001年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87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花香;李华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浅析影响整体护理实施的相关因素

    整体护理的实施要求护士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依据病人的基本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护理,它要求每一位护士不仅讲究工作效率,更要讲究工作质量,注意工作效果.从临床整体护理实施中发现,护理观念,护理管理,护士素质,诸多因素影响着整体护理的实施效果.

    作者:宋保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东莨菪碱佐治中毒性痢疾14例

    六十年代,我国学者首先使用莨菪类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使病死率有显著下降.近两年来,我们应用东莨菪碱成功地抢救了14例中毒性痢疾,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涛;曹宝鑫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咳嗽3周以上158例肺通气功能正常患者气道反应性测定及治疗结果报告

    目的:提高对慢性咳嗽肺通气功能正常的部份患者呈气道高反应性(HBR)的认识.方法:对咳嗽3周以上168例作肺通气功能(FEV1)测定,其中158例肺通气功能正常者接受磷酸组织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158例中48例呈HBR.分别给予抗HBR及抗病毒治疗,均在3~5天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病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给予FEV1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可给临床治疗提供病因治疗依据.

    作者:陆玲宝;施广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塞16例临床分析

    2001年至2002年,我院对16例脑梗塞患者行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马海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一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体会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急救中较为多见,已成为内科急症,尤其是有机磷中毒,因其服毒量大,抢救较晚常引起呼吸肌麻痹,脑水肿,昏迷等严重后果而危及生命,救治成功率低.2001年6月我科成功救治一名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素红;张永艺;刁新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纳络酮在临床上的新用途

    目的:随着对纳络酮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日趋完善,很多新用途已值得交流、总结.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将其归类、分析、综合.结果:查阅到有价值的相关论著30余篇.结论:纳络酮同用于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昏迷;酒精或镇静催眠药中毒;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脑病;急性中重型脑外伤;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5种新用途,值得借鉴、推广.

    作者:罗金荣;张成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非酮高渗综合征

    非酮高渗综合征(亦称高糖高渗非酮昏迷)是糖尿病的少见严重并发症,但随着完全肠外营养的广泛应用[1],急性胰腺炎并发非酮高渗综合征时常发生,现就1990~2000年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诊断

    目的:探讨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脑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8例中,全部表现为胼胝体缺如,侧脑室体部分离,室间孔扩大和分离,双额角远离、狭小,三角区、枕角及额角相对扩大,第三脑室扩大、上抬.另伴有半球间裂明显增宽22例,侧脑室外缘不规则性改变16例,脑灰质异位8例、脂肪瘤6例、蛛网膜囊肿8例、视-隔发育不良4例、中脑导水管狭窄2例.结论:CT扫描对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闫庆栋;聂曙光;闫锐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骨盆骨折的整体护理

    妊娠合并盆骨折的病情来势见猛,孕妇的生理、心理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孕妇存在的潜在护理问题较多.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凌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贝拉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的变化及贝拉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2例正常健康人血中ET-1的浓度.将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入选30例,给予传统的强心、利尿、扩管治疗;B组入选28例,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贝拉普利10mg,每日一次,使用两月.结果:(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A、B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加用贝拉普利组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ET-1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贝拉普利治疗可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

    作者:刘鸿涛;张玉梅;邓霞;孔祥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并发前列腺炎36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或分解尿素支原体引起的尿道炎,通过不洁性交传染,侵犯尿道和生殖器官.而慢性前列腺炎则是男性常见病,在临床上常见到两者并发的病例,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雯;王成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小剂量激素短期使用在减少甲状腺术后切口水肿粘连中的应用

    甲状腺术后切口水肿,粘连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术后切口上皮瓣水肿外凸,吞咽时切口疤痕牵扯凹陷及主观局部牵拉异物感.术后切口粘连、水肿直接影响颈部美观,吞咽时不适感,且给患者精神上带来沉重负担.

    作者:张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卡维地洛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停服各种药物2周,每人卡维地洛5~10mg/次、1~2次/d,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变化以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有显著下降、左心室肥厚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舒张功能有明显改善.对TC、HDL-ch、血糖、血肌酐及血尿酸无显著影响.结论:卡维地洛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确切,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对高血压合并心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的患者较安全.

    作者:李凌;董建增;张金盈;陈庆华;赵洛沙;张彦周;黄振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视网膜视神经挫伤电生理改变500例分析

    目的:探讨眼球挫伤后不同受伤部位、程度与视网膜电图(ERG),视诱发电位(VEP)敏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VEP使用黑白棋盘格反转刺激128次(P-VEP),纪录结果.ERG则采用单次闪光暗适应ERG(F-ERG),统一纪录条件,分别记录.结果:轻度视网膜损伤就可表现为F-ERG的b波下降,较严重病例才表现为P-VEP异常.不同组病例F-ERG和P-VEP改变与眼球挫伤部位,程度有相关性.结论:视网膜损伤多表现为F-ERG改变,其中以b波降低敏感.P-VEP对于轻度视神经损伤就有较高敏感性,严重病例P-VEP可熄灭.

    作者:朱慜;侯桂玲;郭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鲁南欣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本文分析应用国产鲁南欣康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9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

    心肌梗塞后由于心肌持续缺血缺氧,代谢产生多肽类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经神经元传导至大脑产生痛觉,患者因这种剧烈心前区疼痛而有濒死感,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这种紧张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可引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作者:姜梅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