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霞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已随机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腹腔引流时间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具有康复迅速、安全可靠等特性,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周华君;李忠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本研究具体综述了中医药临床对于斑秃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斑秃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陆熙铭;陆文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临床护理方法。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 M I后心律失常常见于凌晨5:00至下午4:00,而其他时间则比较少见。加强患者的监护,合理为患者服用β受体阻断剂等护理措施,能减少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呈规律性,临床上应加强高发时段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作者:任琼花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猪膏发煎原载于《金匮要略》,用以治疗黄疸以及阴吹,用药为猪油及乱发。此方因配伍特殊,后世临床使用较少,现代研究亦鲜有。笔者通过搜索整理得相关报道10篇,时间跨度从1980年至2012年。除两则医史制剂探讨类文章外,按疾病分类共有:阴吹2篇、直肠阴道瘘2篇、脱发1篇、慢性前列腺炎1篇。本文略作总结与探讨。
作者:陈立铭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COOK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优越性。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12月我院住院分娩100例足月妊娠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COOK宫颈球囊联合催产素静滴,对照组单用催产素静滴,对比两组促进宫颈成熟效果、引产效果及母儿结局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诱发临产时间分别为14.8±3.6h和30.4±6.2h,总产程时间分别为8.6±2.0h和19.2±1.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促宫颈成熟有效率分别为90%和52%,剖宫产率分别为10%和44%,引产成功率分别为90%和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产后盆腔感染、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OK宫颈球囊有效促进宫颈成熟,其联合催产素静滴引产成功率明显升高,且不增加产后盆腔感染及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引产方法。
作者:俞海珍;唐照青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双唑泰栓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烟台市2010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有关双唑泰栓的151份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年龄分布、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名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患者以21~40岁之间居多,占报告总数的80.13%;患者合并使用其他药物的仅占报告总数的5.30%,且均为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症状涵盖面广,以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为高。结论:应重视双唑泰栓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企业应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加强药品的安全性研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刘玉菲;李星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与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脊柱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行脊柱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联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均使用同一种的麻醉诱导与维持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0-T6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EVO(吸入七氟烷浓度)以及血乳酸浓度值。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T2-T5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的T3~T6血乳酸浓度值与麻醉诱导后5分钟相比有所增加,而研究组的增加幅度比对照组低,并没有发现对机体代谢有明显影响。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与七氟烷控制性降压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安全可行。
作者:罗成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要求逐渐增加,在医疗工作中为满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和改进其护理措施,强化护理服务至关重要。口腔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多见,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治疗逐渐增多,如何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笔者针对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李佳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压疮管理小组在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我院的院内压疮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成立压疮管理小组,进行现状分析及要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结果:在压疮管理小组的跟踪及指导下,院内压疮发生率由2014年1~6月份的0.677‰降至2015年7~12月份的0.147‰。结论:压疮管理小组在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嘉宁;杨爱菊;董晓玲;葛红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剑桥大学发布的研究显示,一种新开发的无创、低成本检测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医生诊断恶性生殖细胞瘤,以便及时展开治疗,提高疗效。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断为掌骨骨折的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为掌骨干、掌骨头等。随机分为:30例研究组(接受微型钢板治疗)和30例对照组(接受克氏针治疗)。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掌骨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情况。(2)研究组和对照组掌骨骨折治疗疗效。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掌骨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情况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掌骨骨折治疗疗效分别为96.7%、9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疗效肯定,能明显缩短掌骨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潘永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前,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PI3K/Akt/mTOR作为一个已被证实影响肿瘤发生、发展、迁移、侵袭的信号通路,mTOR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靶点。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和以及mTOR抑制剂对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作者:姜玮嘉;孙国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探究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方法:选择综合医院出现医院感染的18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情况。结果:医院感染神经外科所占比重高,其次为普通外科、保健医疗部和血液科;所有1858例医院感染患者分离出167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为69.43%,革兰阳性菌占27.22%,真菌占3.34%;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粪肠球菌均具有较高耐药性,只有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而大肠埃希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对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更低。结论:综合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病原菌相关监测工作,强化细菌消毒等预防措施,并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
作者:李伟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麦默通(Mammotome)手术残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在发现残留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采用Mammotome手术进行乳腺肿物切除的女性患者160例,往其术后残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对发现的可疑残留病灶进行切除并送检,后进行复查,评价Mammotome手术残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在发现残留病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60例患者Mammotome手术中共切除乳腺肿块323个,在Mammotome手术残腔内灌注生理盐水检查后,发现有46个可疑残留病灶,对其全部进行切除送检,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41个属于残留病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后再进行超声复查,均未发现手术区域的复发病例。证明经残腔内灌注生理盐水能够使Mammotome手术良性乳腺肿物完全切除率达到100%,较之前明显提高。结论:Mammotome手术残腔灌注生理盐水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能够帮助发现残留病灶,有助于对患者良性乳腺肿物的彻底切除。
作者:林国鸿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阐述临床药学服务促进合理使用药物和指导作用。方法:在临床服务实践基础上,对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给予评价及防治。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应主动跟踪临床遵循并坚持药物治疗策略,优化临床、患者需求的药学服务,建立健全临床药学工作制度和法规组织、干预、融入治疗团队,推进临床药学发展。
作者:刘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电动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通过30例骨科手术患者电动气压止血带的使用中,严格掌握电动气压止血带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以取得配合;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止血效果好,术野清晰,便于术者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还可使手术出血量降至低限度,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电动气压止血带使用于骨科手术中可减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马琴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机械通气患者血气的影响和意义。方法:试验纳入80例患者,前瞻性自身对照,将4种氧浓度肺复张组合(A组氧浓度为30%,B组为40%,C组为50%,D组为60%)以随机顺序依次实施予各患者。监测肺复张(RM)前(T0)及RM后5min(T1)、1h(T2)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RM后5min各组患者PaO2大于复张前水平(P<0.05),RM后1h,A组PaO2恢复到复张前水平,B、C、D组仍大于复张前水平(P<0.05)。RM后,4组PaCO2和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8,P>0.05;F=0.39,P>0.05)。结论:RM可改善ARDS患者氧和,采用至多40%氧浓度RM在维持RM效果的同时,避免了高浓度氧气的吸入对肺的损伤。
作者:彭冲;程青虹;李建华;刘瑞芳;刘颖;葸英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中期引产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方法:对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我站收治的80例瘢痕子宫妊娠中期引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0例患者均采用药物引产,仅1例出现子宫破裂征象并及时给予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均未见其他并发症,治疗方法安全可靠,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瘢痕子宫中期引产目前已不再是临床禁忌症,做好引产前风险评估、选择恰当的引产方法,在引产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出现子宫先兆破裂征象立即剖宫取胎。
作者:戚萍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究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患者106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54例患者采用撬拔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另外54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分成撬拔组与切开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进行复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恢复期内切开组与撬拔组的患者Bohler’s角和Gissane’s角的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1年足部功能评价发现SandersⅢ撬拔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切开组(P<0.05),SandersⅡ、Ⅳ切开组患者的评分高于撬拔组(P<0.05)。结论:临床中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的治疗采用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均较好,是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根据跟骨骨折的类型不同需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术,以便获得较好预后效果。
作者:王斌;钟锡宏;邵晏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疤痕子宫自然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待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并同时选取非疤痕子宫产妇9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通过阴道试产分娩方式分娩,对照组产妇通过自然方式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程耗时等。结果:观察组90例疤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76例,成功率84.44%;对照组非疤痕子宫产妇,自然分娩79例,成功率87.78%。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418);两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和产程耗时经对比(T=0.86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疤痕子宫孕妇,自然分娩可行性较高。在进行分娩时,要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选择自然分娩方式或者剖宫产方式。
作者:覃惠凤 刊期: 2016年第21期